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美食》2016,(3)
正河豚,历来为「长江三鲜」之首(长江四鲜为:河豚、鲥鱼、刀鱼),盛产于清明前后,味美而质地鲜嫩,营养丰富。早在战国时代的《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河豚的记载,至宋时己成为名贵佳肴。长江至江苏镇江一段江面宽阔、水流平缓,正是河豚群?生衍之地,江苏河豚之肥美自古有口皆碑。著名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美食家苏东坡之手,至今仍脍炙人口,民间曾有「拼死吃河豚」一说,苏大才子甚至用「值得一死」来形容河豚的美味,正是民族民间味蕾的早春认同加之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河豚从一种美食,逐渐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2.
北宋名家苏轼有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萎蒿是一种野菜,春日采摘嫩芽与嫩茎食用.自古就有食之,可凉拌、炝炒.可配荤素菜,从苏轼的诗中可看到,古代也有与河豚配食.现介绍几款用蒌蒿创制的菜肴.  相似文献   

3.
柳蒿芽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蒌蒿”就是柳蒿。柳蒿略苦,味似柳,故名柳蒿,属蒿中的白蒿。柳蒿有解毒作用,与河豚同煮,可消河豚之毒。  相似文献   

4.
正鱼学名"长吻",四川人称"江团"、"肥沱"。鱼为名贵食用鱼种,体长,吻锥形,向前显著地突出,唇肥厚,全身无鳞,肉多刺少,我国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均有分布。4~6月为产卵期,夏秋季最肥美,冬季在有岩石的深水处过冬。鱼在宋代就被列为佳品,明代文献有记载:"河豚有毒能药人,鲥鱼味鲜美,但刺多,鱼兼有河豚、鲥鱼之美,而无两鱼之缺陷。"相传苏轼从四川老家眉山出发,自岷江乘船入长江,沿江猎奇作赋,途经石首城区,吃了久负盛名的石首鱼,听了前所未闻的石首民谣:"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  相似文献   

5.
《美食》2017,(5)
正长江在流过"中流砥柱"的镇江焦山之后,江面豁然开朗,水流变得平缓而宽阔,而扬中岛原本是这段江面中的一个冲积洲。自然的造化使得这里平坦的江面和湿地成了小鱼小虾们的乐土,因而顺理成章地,这里也就成了从海里迴游来的河豚们最温暖、最惬意的产房。东坡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就是清明节前,正是河豚产仔的季节,这时河豚的毒性最大。但与此对应的矛盾的另一面,则是产仔前河豚的味道也最鲜  相似文献   

6.
再说河豚     
《美食》2011,(3):4-6
眼下正是河豚欲上时。在长江中下游,食客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味蕾,即将被味美的河豚打开: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今年2月5日,中央电视台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再次播放了《拼死吃河豚》这一专题片,系统介绍了江阴河豚养殖、烧制、食法等方面的经验,客观还原了控毒河豚的真实市场地位、产业状况、食客反响。  相似文献   

7.
正"春潮迷雾出刀鱼",阳春三月,清明之前,超越会寻味之旅来到江苏省江阴市,寻找长江三鲜刀鱼、鲥鱼、河豚鱼。鲥鱼,是一种产自长江的独特美食。因每年4月下旬至5月初鲥鱼定期入江河产卵,其他时间并不出现,因此得名。在长江江苏段,一般是"谷雨见鲥鱼",年年如斯准确无误。它的肉质细嫩、滋味鲜美,是长江三鲜之首,无数老饕客的梦中佳肴。河豚鱼肉质细嫩、鲜美,曾有"吃了河豚,百味不鲜"以及"拼死吃河豚"  相似文献   

8.
陆军  严学明 《烹调知识》2010,(4X):10-14
四月的时节,正是河豚肥美的时刻,河豚肉美,美到古往今来众多食客"拼死吃河豚"的悲壮;河豚神秘,长期以来,河豚披上了"禁止食用"的外衣。"食与不食"成了河豚最具争论的问题。只是如此美味,怎能不食?只要懂得如何正确的去食而已。  相似文献   

9.
魔芋烧鸭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流传甚广,几乎成了鸭子的形象宣传语。这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鸭子因大文豪苏东坡显名,它们那摇摇摆摆、憨态可掬的身影也让人逾觉亲切。  相似文献   

10.
吃河豚     
斯怡 《美食》2011,(3):M0001-M0001
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苏轼的《春江花月夜》,却一直不知道这是一篇叙事诗,讲的是所谓"所谓拼死吃河豚"的事。这个年代的我们,对于吃河豚这件事情,不稀罕也不理解,认为太夸大。更何况养殖河豚已经泛滥到吃个大排档也能喝上一盅汤,所谓的超级神经毒素,没见识过,神马浮云而已。  相似文献   

11.
阿男 《美食》2010,(4):10-13
河豚,是江鲜美味的极品,是长江对于人类的惠赐。历来骚人墨客,留下了令人味蕾为之灵动的无数诗篇。“拼死吃河豚”,已是国人泛指人文精神果敢勇毅的形容;随着长江水域资源的“变革”,野生河豚的“绝迹”,长江流域人工养殖河豚便成为人们味蕾补偿性的“岁贡及流行”.  相似文献   

12.
清蒸江团     
正相传宋代诗人苏轼从四川老家眉山出发,乘船自岷江入长江,沿江猎奇作赋,途经湖北石首城区,吃了久负盛名的石首鮰鱼,听了前所未闻的石首民谣:“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歇石洞,伸头像石首。鮰鱼石首有,名字叫石首。味比河豚美,骨比河豚无”后,即兴赋诗:“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这首《戏作  相似文献   

13.
苏明 《餐饮世界》2014,(4):26-29
正古往今来,文人骚客、贤人雅士除了对棋琴书画的艺术修道孜孜不倦地追求以外,对于"鲜"这种味觉元素的探寻也从未停止过脚步。其中最为公认的鲜美之味,也是被吟诗颂词最多的当属"长江三鲜"。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鲥鱼赞赏有加,曾作诗赞曰:"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在《春江晚景》一画的题诗中也对河豚"欲上时"的情景作了形象的描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清代诗人清端描绘刀鱼的佳句有"扬子江头雪作涛,纤鳞泼泼形如刀",形象地绘制出一幅春江水暖时,刀鱼结群由海入江、逆江而上,争先恐后银花花似雪涛汹涌的情景。  相似文献   

14.
北宋名家苏轼有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是一种野菜,春日采摘嫩芽与嫩茎食用。自古就有食之,可凉拌、炝炒。可配荤素菜,从苏轼的诗中可看到,古代也有与河豚配食。现介绍几款用蒌蒿创制的菜肴。蒌尖凉拌开洋主料:蒌蒿750克,开洋25克,生姜10克,盐、味精、白砂糖、芝麻油各适量。制法:1、将蒌蒿去掉黄叶,摘下尖部(茎部另作它用)约长4厘米,洗净。开洋用沸水泡开后,略加改刀,生姜去皮,洗净切细丝,待用。2、锅洗净上火,放水烧沸,将蒌蒿尖放入沸水中烫一下,捞出。沥干水分,放入大盘中,加盐、味精、白砂…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诞生了饮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是老百姓最初的夙愿,一餐一饭、一瓢一饮是饮食文化最初的形态。早在千年前,饮食文化被文人墨客加以编写,从而有了"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惊喜,也有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满足。千年之后的今天,科技发展迅速,电视的出现为众多饕客开创了美食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易名 《美食》2009,(3):74-74
中国食用河豚历史悠久。早在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姓就已经在“搏死食河豚”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盛产河豚,“搏死食河豚”也在民间蔚然成风。不但吃河豚肉,还吃公河豚腹内的精巢,认为此物洁白丰腴,入口即化,美妙绝伦,文人们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形容这道美味,联想到有倾国倾城美貌的美女西施,便将公河豚的精巢称之为“西施乳”。  相似文献   

17.
江鲜养殖     
《美食》2018,(4)
正据江阴资深水产研究专家介绍,野生河豚在江阴河段的年最高捕捞量约为100吨。后来由于水体污染,沿江工程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加上人工捕捞太泛滥,河豚几于灭绝边缘。2001年,江阴河段捕捞的野生河豚,只有3条。2002年1条也没有捞着。眼看珍贵的江鲜资源面临绝种的危险,申港当地农民郑金良十分感叹,自觉地扛起了拯救"长江三鲜"的大旗,创办了三鲜养殖公司,开始了长江三鲜的人工繁殖和饲养试验。  相似文献   

18.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宋·苏轼〕  相似文献   

19.
长江刀鱼     
刀鱼是长江著名的三鲜之一,每当阳春江南桃红柳绿之时,正是长江刀鱼旺汛季节.渔谚云:“河豚来看灯,刀鱼来踏青.”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鱼类洄游的季节习性.刀鱼盛产于长江,历史悠久,名称众多.春秋时称为“(列鱼)(鱼蔑)鱼”汉魏时称为  相似文献   

20.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 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赋闲黄州时所作,赞咏的是常年栖息于长江里的鮰鱼,其中尤以湖北石首笔架山、嘉鱼簰洲一带长江水域里的鮰鱼品质最佳. 鮰鱼又名江团,学名长吻鮠,是我国长江所特有的三鲜之一.鮰鱼具有鲜、嫩、滑、爽等特点,故历来都是荆楚一带名厨制作鱼馔时的首选食材之一.而要说在与当地最出名的鮰鱼菜,那还得首推已有170余年历史的汉口"老大兴园酒楼"所制作的.据《湖北民俗志》载: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湖北汉阳人刘木堂在汉口汉正街升基巷13号开设"大兴园酒楼".升基巷是老汉口餐馆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为"好吃街".要想在这五方杂处、餐馆林立的地方立足,那就得有自己的绝活.当年,对鱼馔烹制方法深有研究的刘木堂,正是以鮰鱼作为招牌经营餐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