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的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油均检测出21种成分,主要成分相同;茶叶籽油中含9-羰基壬酸,油茶籽油含芥酸,可用以鉴别;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分别为78.377%.73.201%,亚油酸含量分别为3.287%,4.170%.  相似文献   

2.
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茶叶籽及油茶籽的外观、含仁率、含油率等进行测定的基础上,对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叶籽及油茶籽外观相差较大,茶叶籽油与油茶籽油在折光指数、酸值、碘值和皂化值等理化性质上较接近。脂肪酸组成上,油酸、亚油酸、棕榈酸为茶叶籽油及油茶籽油中含量最多的三种脂肪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13%和73.67%,亚油酸24.32%和11.09%,棕榈酸17.36%和10.63%。茶叶籽油和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12%和75.78%,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4.55%和11.39%。茶叶籽含油率为19.88%,茶叶籽油潜在年产量可达15余万t。其必需脂肪酸含量是油茶籽油的2.15倍;不皂化物含量为0.77%,比油茶籽油高出22%;茶叶籽油脂肪酸比例均衡,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油茶籽油及茶叶籽油特征组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曾益坤 《中国油脂》2006,31(1):69-71
介绍了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品质特点,阐明了茶叶籽制油的方法和技术关键,探讨了茶叶籽综合开发利用的途径,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资源油脂——茶叶籽油的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籽油是以山茶科植物茶树成熟种子——茶叶籽为原料制备的食用植物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与独特的生理功能,是一种新开发的可食用植物油.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高于油茶籽油及橄榄油,且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在高级食用油、化妆品、医药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籽油的提取工艺、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及保健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茶叶籽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促进我国茶叶籽油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区茶叶籽油理化指标及脂肪酸组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籽油是我国新批准的新型可食用植物油,目前人们对其了解和研究还比较有限.为丰富茶叶籽及茶叶籽油的研究数据,选用了我国9个地区的茶叶籽及其所制得的茶叶籽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茶叶籽的粗脂肪含量差异较大,范围在22.6% ~ 33.1%之间,淀粉含量也与地域有关;不同地区茶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两个评价植物油品质最为重要的指标差异较大,而相对密度、碘值和皂化值差异不大;茶叶籽油中共检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亚麻酸和花生酸6种脂肪酸,且不同地区含量存在差异,湖北和湖南的茶叶籽油中不合花生酸,福建的不合硬脂酸,茶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各地区之间差异不大,福建的含量最高,为84.47%,但各地区间茶叶籽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四川的最高,为29.92%.  相似文献   

7.
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生产茶叶籽油及淀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籽油贮藏在茶叶籽油脂体内,茶叶籽油脂体具有明显的边界膜,因此将茶叶籽油脂体从茶叶籽仁水浆中分离出来是完全可能的,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以实现茶叶籽油脂体的有效分离。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表现为:茶叶籽仁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充分自然发酵后,发酵液自然分离为3层;上层为茶叶籽油脂体、中层为茶皂甙溶液、底层为茶叶籽淀粉;经过两次发酵,上层茶叶籽油脂体的纯度可达到95%。将纯化的茶叶籽油脂体进行加热处理,可以生产出高质量的茶叶籽毛油。利用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现象可使茶叶籽毛油产率达16%、淀粉产率达8%;并且有效避免了茶叶籽中其他成分对茶叶籽油的污染与吸附作用,大幅度简化了茶叶籽毛油的后续精炼工作。  相似文献   

8.
茶叶籽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茶叶籽和茶叶籽油的组成及其利用价值。茶叶籽油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占总脂肪酸的80%以上。其脂肪酸组成合理,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健康食用油。由于茶叶籽油中富含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生育酚(VE),因此茶叶籽油有着极强的抗氧化能力。分析了茶叶籽的综合利用途径和潜力,为茶叶籽的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 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中层及灰褐色下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发酵16 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上层、中层及下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16%、75%、9%。不同打浆轮次油茶籽水浆发酵液上层形成时间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逐渐推迟,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而降低;前3轮水浆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之和占所有打浆轮次上层相对厚度总和的95.9%。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与茶叶籽水浆基本相同,因此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完全可以用于油茶籽油生产。利用茶叶籽油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油茶籽油时,只需打浆3轮就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含水正丁醇同步提取茶叶籽油和茶皂素;通过旋转蒸发技术对它们进行分离。以茶叶籽油和茶皂素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各因素对提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茶叶籽油提取得率作评价指标,用响应面实验优化提取参数。结果发现在液料比1.79∶1 mL/g和提取温度75 ℃条件下作用90 min,提取3 次,茶叶籽油提取得率(11.63±0.03)%,茶皂素提取得率(5.09±0.02)%,纯度(47.15±0.28)%。该工艺操作简单,适用于茶叶籽油和茶皂素的同步提取及分离。  相似文献   

11.
以茶叶籽仁为原料,进行水代提油研究.通过试验考察了茶叶籽仁粉碎细度、提取温度、水料比、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茶叶籽仁提油工艺进行了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的茶叶籽油提取工艺条件为:茶叶籽仁粉碎细度60~80目,提取温度90℃,水料比3.5∶1,提取时间3h.在最佳条件下,茶叶籽油提取率达90.2%.  相似文献   

12.
Fatty acid and triglyceride compositions of the seed oil of Thea sinensis (tea seed oil) of Indian origin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combination of techniques of low temperature crystallisation, spectrophotometry, pancreatic lipase hydrolysis, 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gas–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densitometry. Percentages of individual fatty acids were found to be: palmitic, 17.8; stearic, 3.0; oleic, 59.9; linoleic, 18.0. Triglyceride composition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s of the native oil and of the monoglycerides produced from it by pancreatic lipase hydrolysis. The oil is composed of 0.7, 11.1, 41.9 and 46.3% GS3, GS2U, GSU2 and GU3 respectively. Prominent features of the oil is its content of 11.6, 21.4 and 22.0% dioleolinolein, triolein and dioleopalmitin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14.
茶多酚对茶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查了紫外光、温度、CuCl2和KCIO3作用下添加茶多酚对茶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紫外光辐射7h,添加茶多酚的茶籽油的过氧化值比不加茶多酚的油低44.87%;在90℃下加热7h,添加茶多酚的茶籽油的过氧化值比不加茶多酚低58.96%;分别在0.08mol/L CuCl2和0.1mol/L KClO3的作用下氧化7h,添加1.5mg茶多酚荼籽油的过氧化值比不加茶多酚分别低10.85%和11.23%.  相似文献   

15.
未脱脂山茶油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出现混浊现象,影响产品的外在质量.根据食用油新的国家标准,研究了山茶油的储藏特性,分析了影响冷冻脱脂效果的因素,确定了山茶油冷冻脱脂的工艺与设备,并对工艺参数、设备选择、生产操作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茶叶籽油的分子蒸馏脱酸效果。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蒸馏温度、进料速率、刮膜转速、预热温度为因素,以酸值和氧化诱导时间为指标,对茶叶籽油分子蒸馏脱酸工艺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在真空度0.5~2.5 Pa、冷凝温度20℃条件下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蒸馏温度130℃,进料速率1.7 mL/min,刮膜转速110 r/min,预热温度6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叶籽油酸值(KOH)为0.38 mg/g,氧化诱导时间为1.73 h,脱酸率达92.49%。与传统碱炼脱酸工艺相比,分子蒸馏脱酸工艺在脱酸的同时,还能提高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与植物甾醇的保留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