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与复合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克拉通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了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形成及石油地质条件和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进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和资源潜力。受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3个伸展-聚敛旋回、6个演化阶段,发育了多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其间还发生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末期、印支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6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使先前形成的盆地遭受隆升、剥蚀、褶皱、断裂等改造作用。经历多旋回构造演化形成的塔里木叠合盆地,具有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多个生烃灶,有多类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多期生烃与成藏及多期调整、改造乃至破坏等油气地质特征。按照生烃灶分布及其所形成的油气藏关系,可以划分出10个复合含油气系统。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有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关键时刻,不同关键时刻油气系统内的油气分布受有效生烃灶和古隆起匹配关系控制,多期油气系统叠加最终控制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在珠江口盆地东部地区,区域上先断后坳的构造演化造就了盆地的双层结构,先陆后海的沉积序列形成了盆地的多类型沉积相组合,地壳厚度向南逐渐减薄造成了几个坳陷带热演化的不均衡。在这种独特的地质背景下,多期成盆结构发育多套烃源岩,断坳叠置复合盆地发育陆、海相两大套储盖组合,多期构造活动形成多种类型的复式圈闭,油气围绕富生烃凹(洼)陷呈"北油南气"分布,并在二级构造带上复式聚集。综合研究认为,富生烃凹(洼)陷控制该地区的油气分布,烃源岩及其热演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分带性,复合输导体系和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油气的复式聚集。基于油气的分布特征和成藏规律,提出该地区下一步勘探策略:对于已证实的富生烃凹(洼)陷,要坚持以复式油气勘探理念为指导,实现二级构造带立体饱和式勘探;对于潜在的富生烃凹(洼)陷,要从区域地质研究入手,系统评价其油气资源量,优选二级构造带,实现新区勘探突破。  相似文献   

3.
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对策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中国大陆处在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经受了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与太平洋构造域构造演化的作用,形成盆地与造山带镶嵌分布的复杂格局。其中发育的沉积盆地多为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叠加复合形成的多旋回盆地,主要有前陆/克拉通、断陷/坳陷与多期克拉通内坳陷三种叠合盆地类型。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与演化明显受盆地地质结构的控制,表现为各类原型盆地都发育了独特的含油气系统,多期含油气系统在垂向上叠置、交叉与平面上并列或交叉,其中生成的油气受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发生窜通混聚,形成复合含油气系统。中国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多灶、多阶段生烃与多期成藏的特点,含油气系统之间常常发生叠置、交叉或贯通,形成了继承型、延变型与改造型等复合含油气系统类型,其中的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相当复杂,超出了L.B.马恭等已有的概念与方法。剖析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征,发展相应的评价技术,对其进行精细描述是开展复合含油气系统有效勘探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自新生代以来经历了陆内拉张断陷、转换边缘坳陷、陆内迁移坳陷和陆架边缘坳陷等4种原型演化,对油气的生成、运聚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从地质作用与油气响应的关系出发,以平湖组为例探讨了西湖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受构造演化影响,平湖组不同时期的厚度(或残留厚度)在凹陷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导致主力烃源岩生烃条件多期变化。同时,构造演化控制了西湖凹陷温度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提供了烃源岩成熟或资源结构变化的地温条件。另外,构造演化造成油气运移方向的变化,龙井运动以前,油气主要向西部斜坡带和东部隆起带运移;而在龙井运动以后,除上述方向外,油气还在中央背斜带发生短距离的侧向运移和垂向运移。   相似文献   

5.
塔西南坳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塔西南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影的控制,具煌多期性牲形成了3类原形盆地和3个含油气系统。这些原型盆地相互叠加改造,导致了现今凸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和含油气系统的叠加改造。依据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发育特征,划分出3个同含油气系统,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牲及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6.
三江盆地演化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三江盆地为大型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应用最新资料,从区域地质、盆地构造、油气勘探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盆地经历前陆、准克拉通等6个演化阶段,形成了3坳2隆多构造层错置叠合的复杂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形成油气的地质条件,预测普阳坳陷为有利生烃区,早白垩世末期形成的构造为有利含油气区带。  相似文献   

7.
近期,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北、乌马营和歧北等古潜山内幕与上古生界煤系有关的原生气藏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揭示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为了深入认识该坳陷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采用构造解析、埋藏—热史分析、岩心薄片观察以及盆地生烃模拟等手段,综合分析了中生代构造体制与演化、盆地迁移过程、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生烃史,研究了中生代盆地沉降、迁移及岩浆活动对煤系烃源岩生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黄骅坳陷中生代发生了多期、多类型的构造运动,构造事件主要有三叠纪克拉通抬升—沉降运动、侏罗纪差异压陷—压扭运动、白垩纪火山活动和伸展抬升运动;②盆地迁移过程为由南向北,孔店隆起为南、北迁移的重要界限;③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经历两次生烃过程,存在着早期油气藏;④沧东凹陷上古生界煤系晚侏罗世末进入有效生烃门限,歧口凹陷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末进入生烃门限;⑤中生代构造运动对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中生代各时期盆地迁移事件控制烃源岩一次生烃序列、岩浆岩局部加热事件促使烃源岩中有机质加速生烃和异常成熟等两个方面。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明确了中生代构造运动对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一次生烃演化的控制作用,对华北地区中生代构造运动、原型盆地恢复、煤系生烃演化研究以及油气勘探等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在库鲁克塔格断隆和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构造较为复杂,经历了5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被动陆缘盆地阶段、挤压反转古鼻凸形成阶段、克拉通内凹陷阶段、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展阶段和类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发育有寒武系、奥陶系等烃源岩储层,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石油地质条件、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合周边已钻探井资料认为,大西海构造带、维马克构造带是寻找志留系背斜构造圈闭有利区带;开屏构造带是寻找奥陶系背斜构造圈闭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曾母盆地是在南海构造旋回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始新世—早中新世前陆断坳、中中新世走滑改造和晚中新世至今区域沉降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南海构造旋回不仅控制了曾母盆地的构造演化,而且还控制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对油气聚集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前陆断坳期主要控制盆地主力烃源岩发育,形成了三角洲煤系烃源岩和陆源海相烃源岩,并控制盆地南侧砂岩储层和构造圈闭形成;走滑改造期控制盆地中北部碳酸盐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建造的形成;区域沉降期控制盆地区域盖层的发育与分布。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 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 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 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 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1.
含油气系统与有机地球化学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有机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是认识和划分含油气系统的基础,烃源岩是4 个成藏要素之最。盆地中有几套不同的烃源岩就有几个不同的含油气系统;在同一盆地中,若有两个或更多的烃源岩彼此重叠,则形成复式含油气系统,我国东部第三纪断陷盆地及西部多旋回构造盆地常发育此类系统。含油气系统中的生烃时间、排烃时间及聚集时间由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与对比确定。多期生油表明含油气系统经历了多期改造。  相似文献   

12.
西非里奥穆尼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陆间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发育多套烃源岩、储层及泥页岩(盐岩)盖层。以陆间裂谷阶段发育的阿普特盐岩层为界,主要形成盐上、盐下2大含油气系统。盐构造、有利储层控制了盐上含油气系统的有效成藏,优质烃源、盖层则为盐下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成藏要素。综合分析认为,里奥穆尼盆地的油气勘探重点为盐上的白垩系,应寻找与盐构造相关、浊积砂体发育的构造—地层复合型油气藏;对盐下领域,应重点探索裂谷洼陷生烃中心、阿普特盐岩封盖条件好的地区,并以近源的有利构造作为优先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乍得Bongor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乍得H区块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最大的高风险勘探区块,Bongor盆地是H区块内一个完整的沉积盆地,是受中非剪切带影响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陆内强反转裂谷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断陷、晚白垩世强烈抬升反转和新生代统一成盆三大演化阶段。现今的盆地由北向南可划分为北部斜坡、中央坳陷、南部隆起和南部坳陷4个次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凹陷,其中南断北超的中部凹陷为盆地最主要的构造单元。反转和走滑构造是盆地最显著的构造特征。Bongor盆地的生储盖组合以下白垩统为主;油气成藏受断裂和走滑反转构造控制;反转构造带与有利岩相带结合控制了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4.
川西坳陷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川西坳陷是指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以来形成的前陆盆地。受周缘山系多期次构造变形的影响,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明显具有多期次性。根据盆地沉积和构造演l匕特征,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可分为六个阶段。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与龙门山和秦岭造山带的活动密切相关,在快速沉降期,形成了良好的烃源岩和储集岩;在相对稳定期,物源供给有限,表现为湖沼相,以泥质沉积为主,形戎了良好的区域盖层。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和适度的变形,为油气运移、聚集和圈闭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断陷盆地中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与盆地结构及勘探程度相对应的多层次性,其基本单元是以单一生烃凹陷(洼陷)为中心的子系统。复式含油气系统的基础是在盆地中存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活跃烃源岩,它是强烈的多期块断运动和高地热场的产物。断层的活动强度及活动时间和期次控制了盆地中油气系统的分布及特征。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油源对比可以划分系统并确定其分布范围,从而进一步研究成藏规律。以济阳坳陷中的沾化凹陷为例说明复式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及特征。盆地中三套主要的生油层系分别是始新统的沙河街组第三段、第四段及渐新统的沙河街组第一段。这几套生油岩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不同的成熟演化阶段并形成了各自的原油。三类原油的特征明显地反映在其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上。以这三套生油层系为核心,三个成藏期为标志,形成了复式含油气系统。这些系统有着各自的生储盖组合,运移通道及分布范围,它们在空间中叠置或交叉,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  相似文献   

16.
梁生正  马郡  汪剑  苏武 《中国石油勘探》1999,(3):31-35,39,7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吉苏坳陷钻探的华英参1井,发现了含油的三叠系,并证实中、下侏罗统煤系有良好的生烃条件。英吉苏坳陷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拱张裂陷、中期挤压改造、晚期稳定覆盖等三个阶段,具有类前陆盆地的三分性地质结构,油气资源潜力大;预测它是由四个含油气系统、四大断裂构造复式油气聚集带组成的大型成油体系,中央挤压断裂带油气最富集,建议应继续加强勘探。  相似文献   

17.
南海琼东南盆地经历了始新世的陆内断陷、渐新世的裂谷和中新世以来的被动陆缘坳陷等3个演化阶段,特别是在深水区形成了断陷期湖相、裂谷期海陆过渡相到海相及被动陆缘坳陷期海相等多套生烃物质;3期构造沉降作用伴随了3次高热流事件,利于烃源岩的成熟;多储集体类型、多套储盖组合,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多期构造运动,形成多种圈闭类型,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8.
塔东英吉苏坳陷中生界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生正  马郡 《勘探家》1999,4(3):31-35,39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英吉苏坳陷钻探的华英参1井,发现了含油的三叠系,并证实中,下侏罗统煤系有良好的生烃条件。英吉苏坳陷的形成经历了早期拱张裂陷、中期挤压改造,晚期稳定覆盖等三个阶段,具有类前陆盆地的三分性地质结构,油气资源潜力在;预测它是由四个含油气系统、四大断裂构造复式油气聚集带组成的大型成油体系,中央挤压断裂带油气最富集,建议应继续加强勘探。  相似文献   

19.
华北古生界原型-变形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要集中在克拉通边缘;早古生代在克拉通边缘依次发育了被动边缘-活动边缘-碰撞边缘的盆地原型,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于拉张背景下的被动边缘盆地、坳拉槽和台内坳陷;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盆地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的张裂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向克拉通内部产生的不同方向海侵,形成东、西差异的含煤层系和烃源条件。中、新生代成盆作用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内部,历经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格,总体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块的构造演化格局,在华北古生界之上并列叠加了挤、滑、张、沉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种盆地原型,将古生界改造成块隆、块坳构造;受中、新生代差异的盆地叠加作用,华北古生界形成了持续生烃和具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的不同油气演化过程。渤海湾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部和南华北周口坳陷中东部处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区,是进一步寻找上古生界晚生晚成型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20.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中小型叠合复合含油气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古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第三纪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第四纪走滑隆升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活动控制了坳陷、隆起的形态和规模。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走滑为特点,并伴生大量局部构造。构造演化对油气系统的形成、油气藏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