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青东地区新生代断层发育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穿过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断层的地震测线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以了解该区断层的发育演化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青东地区新生代主要发育北西、近东西、北北东、北东(东)走向断裂;北西及多数近东西向断层在新生代继承性活动,在孔店组沉积时期活动最强烈,同时控制了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北西向盆地格局以及孔店组残留厚度最大、沙四段减薄的沉积特征;北东(东)向断层大多形成于古近纪,在沙四段沉积时期强烈活动,并控制了沙三段沉积时期以及之后北东(东)向盆地格局、与沙三段相比沙四段残留厚度有所增大(小于孔店组)、沙二段继续减薄、沙一段—东营组缺失的沉积特征;自下而上残留厚度最大地区逐渐向北迁移,地层展布方向具有由孔店组—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由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东向—北东向逐渐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对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东坪—牛中地区新生代北西—南东向和近东西向两组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油气意义进行研究。牛中地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发育于渐新世,渐新世至中新世在东坪、牛中地区发育一系列压扭断裂相关褶皱;中新世之后,随着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的持续扩展,阿尔金山前带近东西向断裂开始大规模发育,近东西向断裂的活动及牛中北部基岩的大规模隆起承受了牛中地区的大部分压扭分量,导致牛中地区北西—南东向断裂于中新世后活动明显减弱。继承性的侏罗系凹陷中发育了良好的烃源岩,断裂是东坪、牛中地区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油气充注时间与北西—南东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形成时期匹配较好,断裂相关背斜成为油气聚集的有利目标;其中,牛中地区中新世以来受新生代构造影响较小,有利于气藏保存。图8参37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焉耆盆地是位于库鲁克塔格、南天山两个褶皱带之间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库鲁克塔格山前的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三叠-侏罗系含煤岩系,呈南厚北薄的楔形。新生代为天山山间的挤压断坳盆地,发育一套冲积-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系,呈北厚南薄的楔形。盆地内主要发育近东西-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带,前者平行于南北山系,具有压扭-冲断性质,后者为前者压扭性作用下的伴生产物。盆地的构造变形南强北弱,致使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在南、北凹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成藏南早北晚,破坏南重北轻,油气分布南贫北富。北部凹陷内的北西向二级构造带是油气成藏的最有利区带,与断层相关的背斜圈闭油气充满度高。南部凹陷内变形强度较弱的北西向二级构造带是寻找燕山期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南北凹陷之间的种马场叠瓦冲隆带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4.
喜山运动对松辽盆地含油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对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分析,认为喜山运动在松辽盆地可分为3幕;第一、第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北东-南西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或近东西向;第三幕所产生的北西向构造作用对早期形成的北东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聚集有重要影响。松辽盆地第三系为压陷盆地沉积,表现为地层分布局限、充填碎屑粗、隆起区可作为物源区。松辽盆地第三系构造变形椭球体反映在老第三系沉积中晚期(43Ma以来)挤压应力方向发生了由南北到近东西向的变化。在白垩纪末的挤压作用下,中浅层构造不断壮大,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圈闭。中浅层断层为多期断裂活动的叠加产物,不同时期的断层具有各自的延伸特征:青山口组沉积期在近东西向伸展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北东、北北东向断层;姚家组沉积末在近南北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只发育近东西向断层;明水组沉积期以后在近南北向左行压扭应力作用下,主要发育北北西、北西向断层。明水组沉积末期的构造反转使松辽盆地开始进入生烃高峰期,挤压力方向的改变导致了中浅层不同方向的老断层开启,形成了多方位的油气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焉者盆地是位于库鲁克塔格、南天山两个褶皱带之间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为库鲁克塔格山前的走滑前陆盆地,发育三叠-株罗系含煤岩系,呈南厚北薄的楔形。新生代为天山山间的挤压断坳盆地,发育一套冲积-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系,呈北厚南薄的楔形。盆地内主要发育近东西-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构造带,前者平行于南北山系,具有压扭-冲断性质,后者为前者压扭性作用下的伴生产物。盆地的构造变形的南强北弱,致使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在南、北凹陷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成藏南早北晚,破坏南重北轻,油气分布南贫北富。北部凹陷内的北西向二级构造带是油气成藏的最有利区带,与断层相关的背斜圈闭油气充满度高。南部凹陷内变形强度较弱的北西向二极构造带是寻找燕山期原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南北凹陷之间的种马场叠瓦冲隆带油气藏保存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和台西南盆地中生界及其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和台西南盆地中生界业已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构造、沉积、有机地化和储集层物性的研究表明 :该区在中生代为主动大陆边缘盆地 ;该区白垩纪岩浆活动比浙闽沿海地区弱且晚 ,对烃源岩的破坏相对较弱 ,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 ;该区持续的近岸和滨海环境、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 ,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 ;台北坳陷南部的烃源层系为中下侏罗统 ,储集层系为白垩系 ,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的侏罗系—白垩系具有类似的生储条件。台北坳陷南部、闽东坳陷北部和台西南盆地为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和台西南盆地中生界及其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东海陆架和台西南盆地中生界业已成为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构造、沉积、有机地化和储集层韧性的研究表田:该区在中生代为主动大陆边缘盆地;该区白垩纪岩浆活动比浙闽沿海地区弱且晚,对烃源岩的破坏相对较弱,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保存;该区持续的近岸和滨海环境、晚三叠世(?)一中侏罗世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台北坳陷南部的烃源层系为中下侏罗统,储集层系为白垩系,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的侏罗系一白垩系具有类似的生储条件。台北坳陷南部、闽东坳陷北部和台西南盆地为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潮水盆地中生代断层展布特征、断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断裂系统是否控制沉积作用,借助地震剖面绘制出了盆地内多条地震地质剖面和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断裂展布图。研究认为:盆地内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其中早—中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沉积作用;晚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对沉积无影响;早白垩世仅在陈家新井凹陷形成一些小型正断层,其对沉积作用影响不大;新生代除了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成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期和新生代喜山运动的改造消亡期4个阶段。盆地内生油层、储层和盖层发育良好,具有形成构造圈闭的条件,沿着断裂带寻找构造圈闭将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垦东—埕岛构造带是济阳坳陷东北部重要的富油气带,通过对该区古近纪应力场和断层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个断层的形成机制,从而理清了各个凸起的形成原因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北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组前新生代基底断层,前两者为中三叠世印支期前陆变形中形成的逆冲断层,而后者为晚侏罗世郯庐断裂带平移伴生的左行平移断层。在古近纪南北向区域拉张过程中,研究区北西向基底断层为左行张扭性复活,而北北东向基底断层为右行张扭性复活。至新生代,在南北向拉张应力作用下,新生断层表现为近东西向。在多期构造活动下,多方位断层使该构造带上的各个凸起呈现为张扭性的半地垒构造,它们共同复合构成了垦东—埕岛构造带。  相似文献   

10.
汤原断陷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原断陷是发育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受依兰—舒兰地堑东、西2条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且被北西向断裂所切割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盆地格架。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了白垩系和下第三系2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和成藏单元。研究表明:汤原断陷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断陷期、新生代断陷发育期和断陷后期3个发展阶段,最大沉积厚度达6 000 m,下第三系和白垩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受白垩纪末期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后期运动的影响,原形盆地遭受了强烈改造,原来的构造格局和地层沉积格架发生了显著变化,油气藏遭受了很大破坏,圈闭变得复杂。断裂和岩性对该区油气藏的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在凹陷或斜坡区寻找非构造圈闭有利区带,同时,加强对白垩系地层油气勘探,寻找保存完好的古构造是近期该断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东营-惠民凹陷孔店期原型盆地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惠民凹陷隶属渤海湾盆地,位于济阳坳陷的南部,古新统和始新统的下部的孔店组中已获工业性油气流。孔店组的含油气远景与控制形成油气藏各要素的孔店期盆地原型密切相关。该文通过分析构造演化剖面沉积相图,认为孔店期原型盆地为北断南超的伸展半地堑,盆地长轴方向整体为近东西向,主要的控制性断层是北东东向的宁南断层、无南断层西段和陈南断层西段,北西向的陈南断层东段、无南断层东段和石村断层有重要影响。北西向构造的影响在东部大于西部,孔店早期大于晚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以及亚洲东部大陆边缘由安第斯型向西太平洋型转化导致上地幔隆升作用的加剧和郯庐断层由左旋走滑向右旋走滑的转化是东营—惠民凹陷孔店期盆地发育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2.
根据遗迹化石确定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遗迹化石组合特征对确定湖盆岸带具有重要价值。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侏罗统发现丰富的动、植物遗迹化石群落,通过对遗迹化石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台北凹陷中侏罗世湖岸带的变化为:西山窑组沉积中、晚期,南带(靠近觉罗塔格山一侧)的湖岸带西起胜金台、东到连木沁以北,北带(靠近博格达山一侧)的湖岸带基本在柯7井和柯6井偏北;三间房组沉积期,南带的湖岸带西起股金口胜101井,连木沁剖面正处于东侧岸带,北带湖岸带与西山窑组沉积期基本相同;七克台组沉积期湖水面积最大,南带湖岸带西起胜101井以南、东达连木沁以南,北带湖岸带继续北移。总体来看,从早到晚,湖水面积不断扩大,湖岸带后移,丘陵油田大多数井处于相对较深的浅湖区。图1参3(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认为:a)油气物理性质可以宏观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b)原油轻烃、生物标记物和含氮化合物可以较好地反映油气运移方向,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反映了相对轻质原油的油气运移方向,含氮化合物则主要反映了相对早期原油的运移方向;c)塔河油区存在着早期由南向北、晚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油气运移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该盆地保罗纪沉降、沉积中心在北部凹陷、托克逊-鄯善南凹陷和五堡凹陷。其中北部凹陷是主要的生油凹陷,其下侏罗统源岩于晚侏罗世开始生油,老第三纪进入生油高峰;其余两凹陷演化程度较低。火焰山背斜带和柯柯垭背斜带的油气前景最好,雁木西背斜带次之。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西部巴彦浩特盆地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这是一个叠置在不同结晶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早古生代时,西北部隆起,南部位于祁连海槽的被动大陆边缘,东部为坳拉槽。晚古生代南部为前渊,东部为碰撞谷。二叠、三叠纪时全区大面积隆起。侏罗纪发生裂陷形成分隔的许多小盆地,早白垩世才形成统一的盆地,之后即开始隆升。盆内构造以正断层为主,伴生滚动背斜;南部有少量逆断层和挤压褶皱。石炭系是主要生油气层,因此,有较厚石炭系分布的东部和南部坳陷带的含油气远景最佳。  相似文献   

16.
对焉耆盆地基底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重力、磁力、电法、钻探、盆地周边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解释,将中、新生代焉耆盆地基底构造划分为四种样式,即叠瓦式、对冲式、背冲式、基底凸起式;将基底岩性分为四种类型,即南缘主要为元古界深变质岩,北缘主要为海西期花岗岩,四十里城次凹主要为中-上石炭统浅变质岩,焉南断裂以北主要为中泥盆统浅变质岩,基底岩相带呈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带;将基底结构分为两种类型,即种马场断裂以南为塔里木地台型基底,以北为海西期褶皱基底。北部海西褶皱基底塑性强、不稳定,在沉积盖层中易形成背斜型圈闭;受深部热流影响沉积盖层中的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因而使得盆地北部油气富集程度高,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均集中在北部。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油地质概况及油气分布的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区的基底是中石炭世的火山岩。生油岩的沉积主要在海西期,次为印支—燕山期;油气的生成、聚集主要在燕山期。在北缘克拉美丽山前,二叠系平地泉组自生自储层的发育决定了油气分布,其发育区内的中等幅度隆起、断块和鼻状构造是有利于含油的圈闭;盆地南缘靠近生油凹陷的中等幅度隆起、断隆和秃顶构造的围斜部位是油气分布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18.
华北断块区中生代大型沉积盆地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华北断块区[1、2]的中生界有较好的含油气远景。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富有实际价值。 前人对华北区中生代的地层和构造作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般认为,从三叠纪起,华北区的沉积呈"东西分异",即在华北区西部形成鄂尔多斯盆地,而中部和东部则为隆起区,其上仅有孤立的小型盆地。这一认识,在地质界有着深远的影响[3、4]。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现今构造格局受控于自南向北扩展的两个逆冲推覆体系,上、下古生界之间及基底与盖层之间均存在滑脱层,其东段和西段构造缩短率分别为18.6%和4.8%。构造变形的主体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其前缘带是勘探下古生界构造类气藏的有利区带,且以东北部地区勘探风化壳型气藏最有利;前缘外带保存条件最好,以非构造圈闭为主,是本区最有勘探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