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延吉盆地沉积地层较厚,发育优质的烃源岩,发生过成烃、成藏过程,在砂岩成岩矿物中可识别液态包裹体(盐水包裹体)、气液包裹体(气、液两相)、气态包裹体等类型。流体有机包裹体分为2期:第1期流体包裹体盐度平均为2.79%,表明铜佛寺组和大砬子组为淡水湖盆的沉积环境,均一温度为80.3℃;第Ⅱ期包裹体盐度平均为3.97%(属于高盐度流体),说明受大气淡水的影响较小,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均一温度为108.17℃。包裹体中的烃类气体成分主要是甲烷。大砬子组二段、龙井期为主成藏期,对应的地质年代分别距今98~101 Ma和60~43 Ma。油气运移和成藏一直延续到古近纪,南北两侧靠近烃源岩区形成油质较重的油藏且上叠气藏。  相似文献   

2.
傅宁  杨树春  贺清  徐微  林青 《石油学报》2016,37(Z1):111-120
应用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盆模热史等分析方法,详细对比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神府区块致密气藏油气成藏的差异以及火山对烃源岩的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成熟度是控制上述区块油气高效成藏的关键条件。临兴区块烃源岩成熟度Ro约为0.9%~2.5%,神府区块烃源岩成熟度Ro约为0.7%~1.2%,临兴区块烃源岩成熟度明显高于神府区块;早白垩世末构造热事件引起的紫金山火山热作用是导致临兴区块成熟度较高的主要原因。由于烃源岩成熟度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区块烃源岩总生气强度、储层包裹体温度和储层含油包裹体丰度(GOI)均出现较大的差异,临兴区块各项指标均优于神府区块,临兴区块勘探潜力明显优于神府区块。  相似文献   

3.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区油气成藏期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油气水充注储层时的组成、性质及物理化学条件,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对埕北断阶区16口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和均一温度进行了分析,埕北断阶区储层流体包裹体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有机包裹体.根据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地层埋藏史和热史确定该区有2期油气充注,对应的地质时期分别为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结合圈闭发育史和烃源岩生排烃史等分析,认为该区发生2次油气运聚成藏,其中明化镇组沉积末期至今为主要油气成藏期.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存在着众多的地层油气藏,目前对于其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时间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采集了该区26口钻井的58块流体包裹体样品,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成果,研究了上述流体包裹体的显微特征和均一温度特征,确定了该区地层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期次,进一步结合该区烃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恢复了地层油气藏的成藏过程。结论认为: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夏子街组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成藏;②晓三叠世-早侏罗世,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二叠系内部以及三叠系底部不整合砂砾岩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深部油藏为主;③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二叠系佳木河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和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进入三叠系底部、侏罗系底部、白垩系底部等碎屑岩不整合储层中聚集,以形成中浅部油/气藏和稠油油藏为主。  相似文献   

5.
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北羌塘盆地龙尾湖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和上侏罗统索瓦组储集层流体包裹体产状、均一化温度及有机包裹体荧光颜色等分析表明,该区包裹体具有多种类型,多呈串珠状、条带状分布,均一化温度常具有多个峰值,有机包裹体一般发蓝白-黄绿色荧光等特征,结合烃源岩有机质演化和油源研究认为,该区分别于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和中新世康托期发生两次大规模的生烃-油气运移-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6.
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烃源岩成熟度演化分析、流体包裹体资料,结合埋藏史综合分析对南堡凹陷1号构造带油气成藏期进行了研究,采用盆地二维模拟技术对主要成藏期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内部砂体和古潜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有-期小规模油充注,大规模油气充注期为明化镇组沉积中期;储层中检测到发橙色和绿色荧光2种类型的烃类包裹体,盐...  相似文献   

7.
申文  吕新彪 《南方油气》2006,19(4):31-35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目前极具勘探前景的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多套烃源岩经历了多期生、排、运、聚的过程,具有多期成藏特点。运用先进的微观测试手段(流体包裹体、荧光显微技术和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对准噶尔中部Ⅰ区块沉积岩系中流体包裹体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中部Ⅰ区块侏罗系储层油气运移期次,揭示侏罗系储层油气系统的热演化历史,并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流体包裹体PVT数值模拟法是恢复地层古压力的重要手段,但在高成熟天然气藏储层中,因缺乏气液两相石油包裹体,传统的PVT模拟方法无法应用,探索新方法刻不容缓。含烃盐水包裹体在天然气藏储层中普遍存在,具有能溶解微量轻烃、并且捕获温度与均一温度非常接近的特性。利用PVTsim数值模拟软件,结合包裹体气液比、均一温度等参数,提出了一种新的含烃盐水包裹体PVT模拟方法,并应用于恢复川东北元坝气藏的古压力。实验结果显示:元坝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在160 Ma左右时发育弱超压,压力系数达到1.11;随后古压力迅速增大,至148 Ma左右时,压力系数达到1.86;在100 Ma时,古压力达到最大,但地层埋深也最大,压力系数有所降低,达到1.60。基于须家河组烃源岩生烃演化、储层古压力演化以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烃源岩生烃产生的大量超压流体充注储层,引起的压力传递是储层发育超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发育中-强幅度超压,钻井实测压力换算的最大压力系数为2.0,最大剩余压力达40 MPa。分析发现,储层含油性与超压发育程度具有相关性,认为现今储层超压主要源自烃源岩生油超压流体传递。综合盆地模拟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恢复了沙三—沙四段砂岩储层古压力的演化历史,认为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末期的快速沉降作用是导致孔隙流体排出受阻而形成第一期储层流体超压的主要原因,但东营组沉积末期—馆陶组沉积初期构造抬升的泄压作用可使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至常压;在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现今,由于烃源岩主体仍然处于主油阶段,烃源岩生烃作用产生的大量含油气超压流体充注砂岩储层是形成第二期储层超压的主导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中拐地区二叠系佳木河组油气藏的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利用Linkam THMS 600型冷热台和LabRam-010型激光拉曼光谱仪,采用流体包裹体和拉曼测试技术,对储层沸石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样品进行测试分析。拉曼测试结果显示,佳木河组中主要存在盐水包裹体、CO2包裹体、低饱和烃包裹体和富含CH4包裹体4种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和冰点均具有明显的双峰特点,均一温度第1峰值为60~80℃,第2峰值为110~120℃;公式法计算的包裹体盐度主要分布在0.73%~3.86%和5.76%~9.2% 2个区间,说明至少存在2期流体活动。在包裹体测试资料基础上,结合埋藏史、构造演化史和烃源岩演化史最终确定佳木河组主要的成藏期次有2期:三叠纪末—早侏罗世(228~206Ma);早白垩世(145~112Ma)。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等方法确定了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次。中央凹陷区S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中心凹陷区志留系源岩在三叠纪和白垩纪进入生排烃高峰。斜坡区A2井生排烃史模拟结果表明斜坡区志留系源岩在早白垩世进入生排烃高峰。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储层样品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多为两期,个别样品有3期;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3期分别对应三叠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斜坡区A2井古生界储层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主要为两期,表明该井区奥陶系储层至少发生过2次重要的油气充注活动。结合热史分析认为这2期分别为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方法测试结果表明中央凹陷区S2井古生界成藏期为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综合分析认为,鲁卜哈里盆地古生界存在3期油气成藏:第一期为三叠纪,第二期为早白垩世,第三期为晚白垩世。其中第一期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区,第三期主要分布于斜坡区,第二期在中央坳陷区和斜坡区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12.
测试沉积岩流体包裹体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沉积岩流体包裹体具有个体小、数量少、气液比小的特点,测试过程中存在选样盲目性大,岩样切面和岩片厚度难以确定,岩片卸载和清洗方法不易操作,包裹体寻找和观察及其成分分析方法选择不当等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了选样基本原则,制定了岩样切面和岩片厚度标准,改进了岩片卸载和清洗方法,丰富了包裹体观察技巧,并指出应依据包裹体的主矿物和成分选择测试方法,从而提高沉积岩流体包裹体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厘清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气藏天然气的来源和充注特征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研究了营城组储层中次生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和均一温度,旨在揭示天然气气藏的来源和充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储层中发育了富CH4和富CO2两类流体包裹体。富CH4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频率最高的区间包括:160~163℃、185.2~225℃和233~243.4℃,说明存在3期含烃流体;富CO2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5.2~269.1℃,为一期充注。均一温度高于烃源岩沙河子组地层的最高埋深温度(230℃)的富CO2流体包裹体和高温富CH4流体包裹体内的天然气可能来源于深部。流体包裹体主要成分和气藏天然气主要成分对比表明,本区天然气充注存在3种充注方式:①一期天然气充注形成;②多期混合充注形成;③前期充注被后期天然气充注取代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储层定量颗粒荧光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及油气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从古流体证据的角度对迪北气藏的油气充注历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具有2期油气充注特征:第Ⅰ期主要源自三叠系湖相烃源岩排出的油,对应于镜下发浅黄色荧光的油气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成熟度相对较低,定量颗粒荧光分析表明存在古油藏,也是此期原油充注的证据;第Ⅱ期主要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排出的天然气,对应于发蓝白色荧光的油气包裹体,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成熟度相对较高,且此期高成熟天然气充注使得早期充注的原油遭受气洗脱沥青作用。迪北气藏的2期油气充注使其具有中新世早中期的原油充注、上新世以来的致密深盆气藏叠加、西域期以来的致密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新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储层中次生流体包裹体研究为例,依据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盐度、均一温度以及伴生烃类包裹体等特征,结合盆地热史和烃源岩成熟史研究,认为侏罗系裂缝中的次生包裹体是不同流体来源、不同时期作用的产物,并且侏罗纪末可能存在深部地层高温流体沿裂缝向上运移的热事件.在理清包裹体流体来源的基础上,储层次生流体包裹体不但可以指示油气运移的信息,也可提供地质历史中的热事件信息.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四川盆地龙岗东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的充注序列、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对比潜在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认为长兴组储层存在多期流体充注,充填序列包括:第一期次方解石→沥青→第二期次方解石;沥青→萤石→石英→第二期次方解石等。第一期次方解石代表浅埋藏环境中正常地层流体充注;储层沥青来源于龙潭组烃源岩;萤石、石英具有异常高温,代表热液流体充注,含沥青包裹体(含油包裹体的裂解产物)富集表明热液流体充注与龙潭组生烃时期匹配;第二期次方解石代表中—深埋藏中正常地层流体充注,表明总体具有3期油气充注阶段:第一期为早侏罗世中—晚期(约190~175Ma)的少量龙马溪组天然气充注,对应长兴组地层温度约为110~130℃。第二期为中侏罗世到晚侏罗世早期(约175~160Ma)的龙潭组生油高峰期充注,形成大量含油包裹体,伴生大量含甲烷气—液两相包裹体,地层温度为130~140℃。第三期为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中期(约120~90Ma)的原油裂解成气过程(地温超过160℃),伴生大量储层沥青。关键充注时期的逆断层活动是后期保存条件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盐湖盆地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汉盐湖盆地下第三系潜江组和新沟咀组包裹体可划分为8期7种类型,主要为液体包裹体,包裹体一般为10-30μm,均一温度为35—120℃,含盐度为0-35wt%,烃类包裹体占30%。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区内烃源岩演化程度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成熟阶段;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石油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于早第三纪末及其以后,石油大规模运移聚集发生于晚第三纪中晚期。  相似文献   

18.
柴西狮子沟构造油气成藏期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烃源确认的基础上, 通过储集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 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和储集层地温史, 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 发现并证实狮子沟构造油气存在3个油气成藏期, 即E23沉积期、N12沉积末期和N32沉积末期, 分别对应E1+2 烃源岩开始生油期、E1+2-E13烃源岩生油高峰期和E23烃源岩生油高峰期。最后,根据成藏过程和成藏历史分析, 结合构造演化史建立了相应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成藏——以塔中奥陶系储集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油气包裹体丰度、包裹体岩相学、包裹体荧光光谱和显微测温分析,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储集层油气成藏史.流体包裹体分析首先研究包裹体岩相学,即借助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光谱划分包裹体组合,再选择包裹体组合内的盐水包裹体和油包裹体开展显微荧光光谱、显微测温研究,最后根据均一温度、冰点温度并结合PVT模拟分析油气充注史.包裹体分析应注意:①样品的选择和处理;②利用包裹岩相学,综合包裹体组合和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油气充注期次和成藏史;③确定所用盐水包裹体是成岩次生产物且与油气包裹体共生,避免利用数量不足或者没有严格分期次的包裹体数据来解释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④结合井底温度,考虑碳酸盐岩中包裹体捕获后的再平衡以及包裹体超压捕获对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的影响.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揭示塔中奥陶系储集层至少存在两期油充注,存在低盐度、中等盐度、高和超高盐度的4种类型地层水,后两者可能与塔中潜山带变形引起的咸水流动有关.图5表3参37  相似文献   

20.
江汉盆地下第三系潜江组和新沟咀组包裹体可划分为8期7种类型,主要为液体包裹体,包裹体一般大小10~30μm,均一温度35~120℃,含盐度10~35wt%,烃类包体占30%。通过有机包裹体研究表明,区内烃源岩演化程度低,有机质处于未成熟-成熟阶段。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石油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于早第三纪末及其以后,石油大规模运移聚集发生于晚第三纪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