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PVT装置开展了不同CO2 含量下CO2 —烃—水体系在不同条件下气水互溶特性实验,研究气藏注CO2 封存过程中CO2 —烃—水体系互溶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温度压力下,随CO2 的不断注入,气相中CO2 含量和水蒸汽含量不断增加,液相中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CH4 溶解度越小,地层条件下CO 含量为68%物质的量的气样比CO2 含量为23%物质的量的气样的CO2 溶解度增加1.116%物质的量,而CH4 的溶解度减小0.13% 物质的量。CO2 和CH4 在水中的溶解度均随压力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CO2  临界点附近,CO2 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显著,40℃下CO2 含量为23%物质的量的气样的CO2 溶解度6~9MPa增加了0.138% 物质的量,而9—12 MPa仅增加0.092% 物质的量,且压力越大增加量越小。高温低压时受水蒸发作用影响,气相中CO2  及CH4 含量随温度升高急剧降低,随压力升高缓慢上升,当压力高18MPa后,气相中CO2及CH4 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2.
针对液态CO2干法压裂增稠性能要求,研制了适用于液态CO2物理化学性能的一种表面活性剂增稠剂。通过高压管路流变实验,在线模拟了液态CO2增稠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在液态CO2形成棒状或蠕虫状胶束而增加体系粘度,增黏倍数在86~218之间,且混合体系呈现出剪切稀释特性;压力的增大或者稠化剂体积分数的增大对液态CO2增稠压裂液黏度的影响较小,对流变参数的影响均较小,而液态混合体系的有效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呈指数规律递减的趋势;液态混合体系的流动指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稠度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下含CO2超稠油的粘度和不同含水率体系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稠油溶解CO2后,体积会膨胀增大,原油粘度降低;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O2在油水系统油中所溶解的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力升高而减小,随含水增加而下降;CO2在稠油中的溶解有利于...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压力下含CO2超稠油的粘度和不同含水率体系中的溶解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稠油溶解CO2后,体积会膨胀增大,原油粘度降低;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O2在油水系统油中所溶解的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力升高而减小,随含水增加而下降;CO2在稠油中的溶解有利于提高超稠油采收率,且CO2溶解得越多越有利。  相似文献   

5.
准确预测CO2埋存过程中井筒温度压力场以及CO2的物性参数变化对安全埋存至关重要。为此,建立了埋存井井筒温度、压力与CO2物性参数的耦合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了实例井井筒温度压力分布以及CO2物性参数随井深的变化规律,并对注入参数对于井筒温度压力分布影响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井筒内CO2流体的流速、努塞尔特数和对流换热系数随井深的增加而增大,密度、黏度、摩阻系数、导热系数和普朗特数随井深增加而减小,定压比热容在温度压力综合作用下有一定波动;注入温度对井筒压力和井底温度压力影响很小;注入速率增大会使相同井深处温度降低、压力升高,调节注入速率可以在对压力影响较小的同时有效调节井筒温度分布;注入压力的变化对压力梯度几乎无影响,在压力较大时对温度梯度影响较大,通过调节注入压力可以有效调节井筒压力分布。研究结果可为海上CO2埋存井井筒完整性的准确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同时考虑多因素环境下对抽油杆CO2腐蚀影响的研究较少。为此,基于COMSOL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的方法和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法展开模拟含缺陷抽油杆CO2腐蚀规律研究,并结合某油田SN区块抽油杆腐蚀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抽油杆CO2腐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抽油杆腐蚀速率随CO2分压的增大而增大,当其分压增大到0.5 MPa后,腐蚀速率增长放缓,最后趋于平稳;腐蚀速率随pH值的增大而减小,当温度为80℃时,抽油杆腐蚀速率降低90.7%;当抽油杆缺陷长度为1 mm时,腐蚀电位幅度变化最大,此时的腐蚀深度最深(1.3 mm)。研究结论可为含缺陷抽油杆在电化学腐蚀环境下使用寿命预测和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CO2压裂液的黏度,需要加入适合该体系的增稠剂,笔者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与四甲基四乙烯基环四硅氧烷为原料,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封端剂,五甲基二硅氧烷为支链添加剂,四甲基氢氧化铵与氯铂酸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种支链聚硅氧烷CO2增稠剂,并对该增稠剂的结构进行红外光谱(FT-IR)分析。此外,对加入支链聚硅氧烷增稠剂的CO2压裂液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7%的加量下,加入相同分子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CO2压裂液的黏度为1.66mPa×s,而加入硅氧烷增稠剂CO2压裂液的黏度为6.67 mPa×s,硅氧烷增稠剂增稠效果明显;CO2压裂液的黏度随着增稠剂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改善,增稠剂的浓度在1%~3%时,随压力从8 MPa升高到14 MPa,含支链聚硅氧烷增稠剂的CO2压裂液黏度升高明显。然而,压裂液的黏度随温度的增大明显降低。新型支链聚硅氧烷增稠剂比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增稠效果明显优异,与国外产品的增黏效果相差较小。同时提出了聚硅氧烷对CO2压裂液的增稠机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浊点压力实验考察了温度、聚合度、烷基链长度以及烷基聚醚含量对烷基聚醚在超临界CO2中溶解度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分析了烷基聚醚分子间相互作用、烷基聚醚和CO2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索了烷基聚醚与CO2的微观相溶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烷基聚醚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减小,烷基聚醚与CO2之间的亲和性降低;在分子中引入聚氧丙烯基团有利于提高烷基聚醚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但存在最佳聚合度范围。十二烷基聚氧丙烯醚比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的溶解度参数小,分子间相互作用更弱,且在超临界CO2中更分散,与CO2的相互作用能更大,使其与CO2亲和性更强,浊点压力更低,溶解度更好。  相似文献   

9.
CO2泡沫压裂技术具有低伤害、易返排、节约水资源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开采,但目前CO2泡沫压裂液井筒流动模型大多只考虑气、液两相,忽略了支撑剂固相对CO2泡沫压裂液流动性的影响。通过体积平均法将支撑剂固相与CO2泡沫耦合建立气-液-固三相CO2泡沫压裂液井筒流动计算模型,并与现场压裂井实测温度数据对比,温度平均误差仅为2.7%,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实例计算表明:支撑剂固相会使CO2泡沫压裂液井筒压力升高,井筒内温度和压力随支撑剂体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体积分数从0增加到0.3,井底压力增大9.0 MPa;泡沫质量增加会明显增大井筒内CO2泡沫压裂液温度;增大质量流量会导致温度和压力降低,质量流量增加10 kg/s,井底压力降低5 MPa、温度降低0.4℃。研究成果可以实现CO2泡沫压裂井筒气-液-固三相流动温度和压力等参数耦合计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纳米SiO2改性并接枝聚丙烯酰胺,制备了一种有机/无机复合的阴离子聚合物,用于油藏深部调驱进而提高原油采收率。利用激光粒度仪和红外光谱分析并验证了纳米SiO2的成功改性,同时利用红外光谱验证了改性纳米SiO2(MS)成功接枝聚丙烯酰胺。考察了改性纳米SiO2接枝聚丙烯酰胺(MSP)含量、NaCl含量、温度和溶胀时间对MSP黏度特征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MSP质量分数0.1%~2.0%、NaCl质量浓度0~20 g/L、温度30~90 ℃和溶胀时间0~10 d的条件范围内:(1)MSP黏度随着MSP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着溶胀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且至7 d后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一定的黏度稳定性;同时,MSP黏度随着改性纳米SiO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黏度由小到大顺序为MSP0、MSP1、MSP2、MSP3。(2)MSP0和MSP1的表观黏度随着MSP含量的增加和溶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NaCl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较低剪切速率(γ<10 s-1)时,MSP0和MSP1的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增大而减小,表现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的特征;在较高剪切速率(γ>50 s-1)时,MSP0和MSP1的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增大基本保持不变,表现为牛顿流体的特征。同时,MSP1的表观黏度在同一剪切速率下均大于MSP0,这表明改性纳米SiO2的引入显著提高了MSP的表观黏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分馏塔塔体与热膨胀系数的关系、变形原因、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肖涤  刘忠友 《石化技术》2002,9(3):138-141
通过宏观检查,金相组织检验及裂纹断口观察,分析了制硫车间解吸塔(C-403/2)塔体裂纹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更换新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苯乙烯环氧化制环氧苯乙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环氧苯乙烷是重要的有机中间体,主要用于香料,制药工业。环氧苯乙烷主要由苯乙烯环氧化制得,本文介绍了卤素法,过氧化物法,氧气或空气环氧化法以及相应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齐静  赵智 《石油规划设计》2002,13(6):134-135
2000版ISO 9000族标准拟定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现代经营战略——顾客满意战略。建筑企业要处处体现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和主线的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项目管理要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率,依靠先进的施工方法,坚持管理创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通过强化过程控制,以过程精品塑造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