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油气成藏动力学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系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上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界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相似文献   

2.
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也就是地下流体势。恢复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的恢复可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介绍了这三个参数的演化模型和恢复方法。渤南坳陷沙四段在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明化镇组沉积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表明,渤南坳陷古近系的油气藏分布与古流体势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油气藏位于流体势较低的低能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Z.Yu 《国外油气勘探》1995,7(6):655-671
在二维盆地模拟模型上进行了可溶性三相流体运移研究。对于差异压实所致的超压、控制不同相态流体的浮力和毛细压力等驱动力,都应用达西定律。建立相对渗透率与敏种相态流体在孔隙空间中所占的饱和度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溶解度对烃类的一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以及烃类的聚集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油气成藏动力学及油气运移模型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相似文献   

5.
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 ,即地下流体势。恢复自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恢复可以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沙二段和沙三中段在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分析表明 ,东营凹陷南斜坡下第三系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与古流体势演化的关系又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6.
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即地下流体势。恢复自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恢复可以归结为古孔隙度、古理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沙二段和沙三中段在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分析表明,东营凹陷南斜坡下第三系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与古流体势演化的关系又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7.
渤中油区地下流体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地下流体运动的能量变化,指出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力场,即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应用自已研制的CPPS系统软件,综合其它地质资料,分析了渤中油区主要产层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可能的聚集场所,认为:(1)从能量的观点出发,采用势分析方法是研究地下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正确途径;(2)用地震层速度求取地下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地层压力资料;(3)根据势分析确定渤中油区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以从凹陷向凸起为主,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是石臼坨凸起、石臼坨与沙垒田凸起的接合部到渤中凸陷的斜坡带;其次是渤南凸起及其东北部的断裂发育区,渤中凹陷到石臼坨及渤东低凸起的斜坡带.该区实际含油气前景可能比目前业已了解到的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过程的物理本质为基础,给出了运移数值模拟系统的三个主要方程,即超压方程、传热方程、含水饱和度方程,阐述了模拟的原理及数学解算.运用所建立的二维二相运移模拟系统实际计算了塔北地区若干条地震测线剖面,获得了盆地中地层流体超压、含水饱和度及流速矢量的动态演化信息,结合实际地质情况讨论了烃类的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油气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自源型,另一种为他源型。笔者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各个储集岩系孔渗特性及实际的地质特征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地质模型,选取了进行流体势模拟研究所需的基本参数,并对不同的储集岩系中流体势在不同时期的流体势进行了模拟恢复。研究表明:他源型油气藏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流体势及流体势梯度的控制下,发生侧向运移并在相应的储集层系中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油气的运移主要受流体势的影响和控制;第二阶段则是受断裂带切割作用的影响而使先期形成的油气藏内部的油气发生重新运移而进入侏罗系地层形成他源型油气藏。自源型油气藏则主要受流体势的控制,是由流体势相对较高的昌吉凹陷向陆梁隆起和东部隆起等流体势较低的地区发生侧向运移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
流体势是控制地层烃类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因素。综合利用三维地层压力和Hubbert流体势模型建立了三维地层流体势的计算方法,即利用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求取三维地震层速度体,结合已钻井的测井资料,以单点算法假设和克里金插值算法为基础求取三维地层压力,然后根据三维地层流体势和三维地层压力的对应关系计算得出三维地层流体势。以胜利油区博兴洼陷高89井区为例,对其三维油势进行计算,进而分析油势的分布特征及其在预测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和有利聚集区带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流体势等值线图相比,该方法计算的三维地层流体势在横向和纵向上的精度较高、连续性较好,便于得到各深度及各层位切片上的流体势分布特征,预测的油气低势区与实际生产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1.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平南油田的研究,阐述了流体包裹体的基本概念,较系统的 介绍了流体包裹体在分析盆地演化史、忮复盆地古地温、分析断裂构造、研究油气运移通道、确定油气 运移成藏期次、确定油气演化程度和形成阶段、确定油气勘探深度和预测远景区以及油气源对比等方面 的应用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对在某些方面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流体地质学的核心是流体动力学。分析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与演化历史,是目前进行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中国沉积盆地的后期改造强烈,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移、成藏作用及赋存位置的动态性更加明显。辨识、评价盆地改造作用对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影响,有助于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油气运移研究。在综合分析影响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因素——沉积物的埋藏和成岩作用、大气水和地表水的渗入作用、构造作用以及地下流体的相对分布——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作者阐述了目前盆地流体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和难点问题,归纳出了盆地流体动力学的演化特点,最后指出了近期研究中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以促进本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下刚果盆地 A 区块因发育盐岩而分为盐上与盐下 2 套含油气系统,油气运聚方式存在一定差异。 结合三维地震和盆地模拟资料,综合考虑温度场和压力场对油气密度的影响,重点查明了下刚果盆地 A 区块流体势特征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盐上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相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 机制为以浮力和毛管压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有效发育的张性断裂和 海相烃源岩及浊积砂岩间的良好匹配;盐下含油气系统流体势具有位控和压控特征,油气运移的动力机 制为以浮力和水动力为主控因素的流体势势差驱动,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为盐构造处下伏地层埋藏深度 和盐岩厚度大小间的耦合关系。 总体而言,研究区流体势低势区与已发现油气藏匹配较好,油、气及水势 低值叠合部为下一阶段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储盖层条件分析,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对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的埋藏史、热史、生烃史、排烃史、运移聚集史进行模拟,得到不同时期油气在纵向上不同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再结合流体势分析划分油气运聚单元,从而得到油气在横向上的分布,最终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为勘探开发指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九佛堂组上段和下段在白垩纪—现今达到排烃高峰期,沙海组和阜新组目前才开始大量排烃。陆西凹陷油气勘探潜力较大。五十家子庙洼陷、包日温都断裂构造带和马家铺高垒带是该区最有利勘探区带,马北斜坡带是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该模拟技术是评价构造单元资源量、优选有利探区、降低勘探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勘探技术   总被引:76,自引:13,他引:63  
中国叠合含油气盆地具有演化历史长、沉积层系多、构造变动强烈等特点。其中发育的含油气系统常表现出多源多灶多期生烃与运聚成藏以及成藏后多期调整改造的复杂性,形成过程有多个关键时刻,而且由于断层、不整合、砂体和裂缝等通道的连接作用,系统之间可发生烃类流体交换,形成多源油气的混合聚集。鉴于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复杂性,提出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并总结其基本特征、描述方法和勘探技术。建议从生烃灶确定开始,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确定不同关键时刻,理清各成藏地质要素特征与空间组合关系,指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空间范围。流体历史分析与盆地模拟等现代勘探技术的配套使用在复合含油气系统描述与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含油气盆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作用形式的界面中,石油地质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与含烃流体生、排、运、聚有关的不同新生流体的作用界面。在对断陷盆地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等界面定义、特征及作用方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提出了断陷盆地成藏作用面的概念,初步定义为盆地新生流体运动过程、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耦合的作用面,是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4种界面耦合作用的结果,既是流体作用转换面、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分界面,也是流体不同类型能量转换面和油藏类型分布转换面。成藏作用面通过对断陷盆地不同类型流体势能分布及叠加的控制作用,影响了不同类型油藏分布特征,因此通过对不同类型流体作用面的识别、研究和评价,能够有效预测油藏类型、分布样式,进而有效预测盆地油藏的丰富程度,对于盆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与方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气运移研究相对不足是目前制约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和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地层油气藏油气运聚动力与方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油气运移动力早期以流体异常压力为主,后期逐渐过渡到以浮力为主;流体异常压力推动着含烃流体向外运移,浮力因输导层产状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压临时仓储"的存在增加了远距离地层圈闭的成藏几率;盆缘流体异常压力值和地层水矿化度值突进方向与盆缘鼻状构造、坡折带展布方向一致,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汇聚方向;流体异常压力的形成与发育特点决定了油气运移方式以幕式为主,也使济阳坳陷横向上发育多种地层油藏类型、纵向上发育多套含油层系。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油气输导及二次运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搞清塔里木盆地油气富集规律和油气富集区分布情况,利用油气输导和二次运移的基本原理,结合该盆地构造和地层的具体特征,提出了适合该区的一种油气输导和富集研究新模式。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将该盆地志留-泥盆系划分为10个三级层序,在地层和构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存在“后前陆挤压断裂带”的观点,并认为此断裂带具有较好的油气输导能力;进而认为该区油气输导的途径主要为不整合面和“后前陆挤压断裂带”。最后得出结论:在满加尔坳陷南部、北部和阿瓦提坳陷南部等3处存在着油气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19.
异常流体压力研究进展与方法实践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含油气盆地的异常流体压力是油气运移研究中的重点。近年来,压力封存箱概念的提出和应用,对建立以压力封存箱为核心的三维压力系统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异常流体压力的形成机理可归纳为与应力有关的作用、新生流体源的生成、流体的运动等三方面。如果沉积盆地是一个大型化学反应器,烃类的形成、幕式排烃、油气运移动力等将是近期研究的主要方向。文章归纳总结了计算异常流体压力的主要方法,包括等效深度法、地层因子法及菲利朋法等,并首次应用地层因子法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进行了地层压力的计算,与等效深度法相比,其计算精度和计算的稳定性都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