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西部敖古拉断裂附近萨、葡、高油层油分布规律,在敖古拉断裂形成演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敖古拉断裂发育及油势能分布特征,总结敖古拉断裂与其附近萨、葡、高油层油之间关系,研究了敖古拉断裂对萨、葡、高油层油侧向运移的作用.结果表明:敖古拉断裂北部对萨、葡、高油层油侧向运移的侧接作用,使油向西部斜坡区侧向运移,而中部和南部对油侧向运移起阻挡作用,使油在敖古拉断裂附近聚集分布;敖古拉断裂南部对高台子油层油侧向运移不起向上变径作用,油只在高台子油层中聚集分布,而中部和北部对高台子油层油侧向运移起向上变径作用,使油在高台子油层和葡萄花油层中聚集分布;敖古拉断裂对葡萄花油层油侧向运移起向上变径作用,造成萨尔图油层油比葡萄花油层油富集;敖古拉断裂对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油侧向运移起向北变径运移作用,造成葡萄花油层和高台子油层油在敖古拉断裂北部比南部更富集.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油由主力油层向二类油层转化过程中,部分主力油层采出井还有一定产能,已开发二类油层区块将主力油层利用井同时转为二类油层开发井的做法,造成这部分油井产能的损失.针对这一问题,A区块在一、二类油层井网衔接过程中,采用分批优化利用的方法,对延期利用的主力油层注入井补开二类油层,采用一、二类油层分层注入的方式,在确保二类...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庆长东西两侧萨、葡、高油层天然气成藏条件的比较,指出二者在四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即大庆长垣以西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源岩向萨、葡、高油层的供气条件优于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大庆长垣以西地区青山口组和嫩一、二段源岩向萨、葡、高油层的排烃条件明显优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沙河子组-营城组源岩向萨、葡、高油层的供气条件优于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大庆长垣以西地区萨、葡、高油层的油溶释放气条件明显优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  相似文献   

4.
针对WZ12-1油田南块涠四段低孔、低渗、低电阻率油层有效厚度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的图版参数。利用目的层段测井、地质和试油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综合归纳,建立起储层岩性、电阻率、孔隙度、泥质质量分数、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从而,在该区低电阻率、低孔、低渗、高水饱油层有效厚度评价中精细地反映储层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有效地剔除了钙质及泥质夹层、致密层、干砂层和不够标准的差油层,确定了各井油层的有效厚度,提高了测井解释和储层研究精度,为该区低孔低渗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5.
特高含水期是油田开发的重要阶段,采出程度是编制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指标,因此特高含水期采出程度的测算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完善水驱曲线、相渗曲线计算采出程度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开发动态数据、室内实验数据、矿场试验数据,计算得出喇、萨、杏油田分类油层、分开发区特高含水期采出程度为8%~10%。明确了喇、萨、杏油田剩余储量潜力,为特高含水期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五区八道湾组(J1b^5)油藏有效厚度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层有效厚度划分的图版参数。首先利用目的层段电阻率与声波时差关系确定有效厚度的岩性标准,再根据油藏地层水电阻率和a、b、m、n参数值,采用含油饱和度图版法确定油层有效厚度的电阻率、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的下限标准。从而,在油层有效厚度评价中精细地识别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有效地剔除储层中的砾石层、泥质层、致密层、干砂层和差油层.确定各井的有效厚度,提高了测井解释和储量计算的精度,为该区油藏增储上产和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低效、无效循环层测井识别描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识别描述低效、无效循环层已经成为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驱高效开发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喇嘛甸油田相渗实验资料、岩心分析,确定了应用驱油效率判别低效、无效循环层的新思路.并选用高分辨率声波、补偿密度、高分辨率深侧向、微球等测井曲线,以测井解释理论为指导,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孔隙度、渗透率、束缚水饱和度参数测井解释经验方程,实现了应用常规测井方法定量解释油层驱油效率,识别描述低效、无效循环层的技术方法.为大面积快速识别低效、无效循环层,定量求取低效、无效循环层的各项地质参数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二、三类油层分注面临着中、高分子量聚合物对部分油层适应性较差,注入溶液主要流向油层性质好、连通好的油层,薄差层动用程度低的矛盾。为了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介绍了研发的分子量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对应低渗透层使用分子量调节器,高渗透层使用压力调节器,实现对分子量和注入量的双重控制;在不影响高渗透层聚驱效果的同时,通过对分子量的剪切降解作用,有效增加了聚合物分子可进入低渗透油层的孔隙体积。通过对现场试验资料分析,分质分压注入井与正常分层注聚井对比,剖面动用明显提高。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满足大庆油田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层注入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数学原理 ,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利用气测录井资料定量判别油、气、水层的方法 ,即七参数判别法。应用该方法判别油、气、水层 ,平均符合率达82 3% ,提高了该地区油、气、水层定量判别的水平 ;并且 ,在荧光录井很难识别的气层、凝析油层等疑难层的判别上取得了较大突破 ,对现场快速识别油、气、水层方法研究是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聚合物驱偏心分质注入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聚驱驱替对象已转向渗透率更低、层间差异更大的二、三类油层,分注技术面临着新的矛盾。高渗透率油层需要控制注入量,同时要降低粘损率;低渗透油层要适当降低相对分子质量和粘度,以保证不堵塞油层又有足够的注入速度。为此,研究了聚合物驱偏心分质注入技术,可实现对分层相对分子质量、注入量的双重调节,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仍采用聚合物驱油层动用技术界限标准,导致三元复合驱控制程度低、开发效果差,运用“动静”结合的分析方法,按照油层沉积类型、河道砂钻遇率等指标,将大庆油田一、二类油层细分为III小类,并明确了各类油层的动用技术界限。研究表明,I、II、III类油层渗透率界限为有效渗透率不小于100×10-3μm2;与聚合物驱油层动用技术界限标准的油层条件相比,第I类增加了有效厚度小于1m的非河道砂油层,第II类保持不变,第III类增加了有效厚度为0.5~1.0m的非河道砂油层。研究成果对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开发有重要意义,也为同类油田三元复合驱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薄差油层聚合物驱分质注入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薄差油层聚合物驱过程中,采用同一种分子量的聚合物驱替,会由于低渗透层渗透率过低,造成油层堵塞、动用程度低.对于薄差油层,需要适当降低注入的聚合物分子量,同时控制高渗透率层注入量,这就是薄差油层聚合物驱分质分压注入的基本思路.基于这一思路研发了配套的井下分注工具及工艺管柱,实现对分层分子量、注入量的双重调节,并在注聚区块开展了现场试验,见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庆油田聚合物驱的不断深入,渗透率低、层间矛盾大的二、三类油层已成为油田开发的主要对象.原有聚驱分层注入技术存在投捞测试难度大、投捞成功率较低、水驱聚驱转换需更换管柱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发展研究了聚合物驱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设计研究了全过程一体化偏心配注器、低黏损高节流压力调节器和高黏损低压力损失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器,实现了高渗透层段注入量及中、低渗透层段相对分子质量的双重控制;分注管柱与水驱工艺完全兼容,管柱可同时满足空白水驱、聚合物驱及后续水驱全过程分注需要,降低投资和施工成本.1 136口井现场应用表明:应用新型分注工艺后,二、三类油层的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原油采收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14.
钻、完井过程油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庆油田开发对象逐渐转向二、三次加密井的薄差油层,由于该类油层泥质含量高、油层物性差,因此注重钻完井全过程的油层保护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以薄差油层天然岩心为实验载体,开展了储层敏感性评价、高聚物钻井液与A级固井水泥储层伤害程度评价及伤害原因分析、钻井液屏蔽暂堵剂的优化与评价、射孔完井液清洗剂防膨剂的优选评价以及油层复合保护技术开发等室内实验;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以杏八~十二区过渡带二次加密井为试验区,开展了钻井液屏蔽暂堵剂、洗井液临界密度固井、射孔完井液、热泡沫气举、油层复合保护剂等钻完井全过程油层保护技术现场试验,生产和测试结果均见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泉三、四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了泉三、四段地层的岩石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特征,准确识别出层序界面、湖泛面和基准面升降旋回等层序标志特征.将泉三、四段地层划分为三级层序1.5个对应3个基准面升降旋回、四级层序7个对应14个基准面升降旋回,较好地解决了泉三、四段地层6个油层组与层序地层的对应关系,最终建立了松辽盆地泉三、四段地层高分辨率等时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6.
井楼、古城油田互层状稠油油层累计有效厚度在5~20 m,经过20多年的开发,因储层平面上非均质性严重,储量动用不均,纵向上高渗透层段蒸汽吞吐动用高,中低渗透层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井网控制程度低的区域,分流河道侧缘和分流间湾处.认清剩余油潜力分布,针对剩余油潜力状况,采用相应调整措施,在稠油后备资源不足的情...  相似文献   

17.
从高、低阻两类油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入手,探讨了低电阻率油层形成的原因,认为,束缚水饱和度高及伊蒙混层矿物含量高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高、低阻油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低阻油层与邻近泥岩、干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相似,可应用密度一声波、密度一补偿中子曲线重叠方法,结合三电阻率曲线的相对关系,同时利用有机地化指标的约束,对低电阻率油层进行了有效识别.经试油资料验证,上述方法可以快速识别低电阻率油层.  相似文献   

18.
深部薄油层、双阶梯水平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常规水平井技术开发深部薄油层有较高的技术难度。介绍了新疆哈得逊地区完井的薄油层、双阶梯水平井-HD1-27H井的设计和施工情况。该井2个水平段设计靶半高仅0.5m,并要求AB、CD段测井解释油层长度不低于水平段设计长度的75%,因而中靶精度要求高、轨迹控制难度大。合理地利用水平井钻井配套技术;利用小度数的单弯马达配合MWD导向钻井技术控制井眼轨迹,使水平段油层实钻轨迹所有测点与设计线的垂深差都控制在0.5m以内,且测井解释油层穿透率100%,刷新了利用常规MWD控制水平井轨迹精度的最高记录,该井投产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以后利用水平井技术进一步开发深部薄油层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在滨北地区扶杨油层青一段源岩发育及排油强度、青一段源岩超压发育及其分布和T2断裂发育及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源岩、超压和断裂空间配置关系及扶杨油层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青一段源岩、超压和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源岩和超压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聚成藏的区域,青一段源岩超压与T2断裂空间匹配关系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聚集部位和层位.在此基础上,预测黑鱼泡凹陷南部、安达地区北部、齐家凹陷北部和明水阶地西南部是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扶余油层是主要的油气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20.
2003年3月29日科技开发部组织专家对中原油田分公司和中原石油勘探局共同承担完成的《东濮凹陷低电阻率油层形成机理、解释方法研究及复查成果》项目进行技术成果鉴定。低阻油气层识别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对于在勘探中寻找新的油气藏及在开发油田中、后期寻找剩余油的潜力层都是至关重要的。东濮凹陷的地层水矿化度普遍比较高、油质轻、流动性强、泥质含量较高等诸多复杂地质条件,形成了东濮凹陷特有的低阻油层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