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西部区域的珠三坳陷文昌组和恩平组地层具有巨大的生烃潜力,但在勘探中一直未有重大发现,对油气运移聚集等问题认识不清楚.为此,在WC-A凹陷、WC-B凹陷和WC-C凹陷认识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精细构造解释研究为基础的大比例尺工业制图、构造特征研究、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等技术攻关,进一步深化了珠三坳陷油气分布特征及油气...  相似文献   

2.
4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实例这里介绍 2个研究实例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实例 ,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实例 ,则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4 1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本文研究范围位于盆地东部 ,包括珠一坳陷的惠州凹陷、  图 4 研究区位置图陆丰凹陷和东沙隆起 (图 4 )。 2 0多年来 ,珠江口盆地共作地震测线 4 0× 10 4 km ,钻探井 173口 ,发现 14个油气田和 2 2个含油气构造 ,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 4 8× 1…  相似文献   

3.
油气成藏特征精细解剖认为,以陆相断陷沉积为主的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古近系油气为近源成藏,主要分布在富烃洼陷周围古近系控制的二级构造带上,不同二级构造带不同层位之间储集性能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沉积时期经历断陷及断拗转换的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同时期沉积充填差异性大(文昌组富泥少砂,恩平组和珠海组砂多泥少),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因此输导体系和储盖组合是该区古近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应围绕富烃洼陷周围的二级构造带展开勘探,并以寻找优势运移路径上的优质相带为重点推动古近系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4.
4 2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珠三坳陷面积 12 180km2 ,由 6个凹陷、3个凸起组成 ,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文昌A、B两个主要生烃凹陷 (图 16 )。截至 1999年底 ,珠三坳陷及其邻区共作图 16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构造单元划分图  二维地震 5 1× 10 4 km、三维地震2 789km2 ,钻探井 31口、评价井 10口 ,发现3个油气田和 5个含油构造 ,发现石油地质储量 7779× 10 4 t ,文昌 (WC) 9 2和WC9 1构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 117× 10 8m3。选择珠三坳陷作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靶区 ,一方面由于坳陷本身为复…  相似文献   

5.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4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实例 这里介绍2个研究实例:"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实例,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实例,则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近系勘探程度的提高,古近系逐步成为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重点勘探领域。从珠一坳陷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出发,系统梳理古近系油气分布规律,探索其勘探潜力。珠一坳陷不同洼陷油气富集程度差距大,其中裂陷期构造活动强的洼陷易形成欠补偿湖盆,发育富生烃层系、形成富生烃洼陷;两幕裂陷形成了文昌组和恩平组2套烃源岩,其地化特征不同,形成两期油气充注;沉积演化的旋回性决定了三级层序及沉积体系的差异展布,导致不同洼陷储盖条件的差异。盆地格局和洼陷结构影响油气在平面上的展布,其中正常半地堑油气主要富集于缓坡带,低角度及复式半地堑油气在陡坡带、缓坡带均有分布;"源、断、砂"立体输导控制油气在纵向上分段聚集,"源-砂"、"断-砂"组合模式分别导致层内、层间富集的分段性;区域盖层控制规模性油气分布,其分布越稳定,油层数量和规模往往越大。珠一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古近系勘探潜力大,下一步应围绕"富洼找优、差异勘探"思路,形成"一洼一突破、一带一油田"格局,并将二级构造带整体纳入勘探视野,连片评价并叠合勘探,重视构造转换带、缓坡带和隆起带等区带,有层次地推动该地区古近系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7.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4.2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珠三坳陷面积12180km2,由6个凹陷、3个凸起组成,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文昌A、B两个主要生烃凹陷(图16).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7个凹陷分布于盆地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珠二坳陷和珠四坳陷内,两大坳陷共同经历了初始裂陷、持续裂陷、裂后沉降早期、裂后沉降晚期和新构造运动五大构造演化阶段。不同构造演化阶段之间以及同一构造演化阶段之内,两大坳陷的构造特征和沉积充填差异明显,进而导致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条件与勘探潜力。珠二坳陷发育湖相泥岩、煤系、陆源海相泥岩3类烃源岩;珠四坳陷发育煤系和陆源海相泥岩两类烃源岩,生烃条件逊于珠二坳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在持续裂陷、裂后沉降早期、裂后沉降晚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主要发育多期三角洲砂体和水道—深水扇砂体,珠二坳陷砂体类型多,分布广,储集能力更好。珠二坳陷与珠四坳陷主要发育裂后沉降期成藏组合与持续裂陷期成藏组合,对比两套成藏组合成藏要素,珠二坳陷勘探潜力优于珠四坳陷。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盆地油气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带性,浅水区珠一、珠三坳陷以油为主,油气主要来源于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其次来源于下渐新统恩平组沼泽相烃源岩;而深水区珠二坳陷以天然气为主,油气主要来源于恩平组沼泽相烃源岩和渐新统海相烃源岩。珠江口盆地油气分带性主要受控于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珠一、珠三坳陷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型,为倾油型烃源岩,而珠二坳陷恩平组煤系烃源岩和渐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为倾气型烃源岩,所以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差异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分带的内在因素。珠江口盆地总体具有"热盆"属性,但深水区比浅水区更热,对于相同层系的烃源岩,深水区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浅水区,所以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的差异是珠江口盆地油气分带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沉降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珠三坳陷古近系和新近系沉降史进行了回剥分析,指出,珠三坳陷沉降速率演化特征与珠江口盆地的构造演化及坳陷的沉积充填有着密切联系.在渐新世早期,沉降主要受控于构造的活动,珠三坳陷处于断陷期,沉降速率值大,裂谷湖泊充填,是主要烃源岩发育期;渐新世晚期,坳陷进入断拗期,构造活动与裂后整体沉降共同作用,使早期沉降减慢,呈多套砂泥岩沉积,发育区域性储集体;晚期沉降再次加快,以泥质沉积为主.形成较好的区域盖层.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多口钻井在古近系产出油气。将射线弹性阻抗表示为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的函数,从道集内提取具有泊松阻抗意义的泊松反射率数据,并通过角度扫描敏感角度叠加的数据进行泊松阻抗反演,预测了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砂岩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①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复杂,包括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及砂岩等,砂岩为高泊松阻抗特征,对应地震剖面上的波峰反射,泥岩为低泊松阻抗特征,对应地震剖面上的波谷反射。②不同岩性的敏感角度不同,通过正演模拟及实际资料的角度扫描,认为20°~25°叠加数据可以突出砂岩的地震响应。③研究区文昌组二段、三段和四段均有砂岩储层发育,其中文三段砂岩储层横向变化大,有利区域主要分布于A井东侧,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盆地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拗陷期沉积的中新统-渐新统,在断陷期沉积的始新统中找到的油气仅占已发现油气资源的8 %,而在中生代古潜山领域尚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富烃洼陷是否有大量的油气仍保存在中-深层的断陷层系内,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双古”)地层油气运-汇通道是否有效发育,成藏动力的强弱,以及圈闭和储-盖组合是否发育等是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领域勘探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源-汇-聚”评价思想,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惠州26洼的源(烃源岩类型与质量、热成熟演化史与生排烃史、油气资源类型与规模)、汇(运-汇单元、运-汇方向、输导通道、汇聚强度)、聚(二级构造带与圈闭、储-盖组合、充注强度、保存条件)等静态和动态成藏要素相结合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惠州26洼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领域的源-汇-聚特征,提出了“油型烃源岩晚期加快熟化、先油后气、断-压双控、源-储对接强势供烃、立体运聚”动态成藏模式,推动了惠州26-6构造古近系和中生代古潜山新领域勘探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深层碎屑岩储层埋深普遍大于3 000 m,储层质量较差且非均质性强,制约油气高效勘探。综合运用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压汞测试以及测录井等分析手段,对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和恩平组深埋碎屑岩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研究表明,古近系文昌组岩石类型为岩屑质石英砂岩,储层孔隙主要由原生孔和次生孔构成,表现为一套特低-低孔隙度(平均孔隙度为9.42%)、超低-低渗透率(平均渗透率为8.38 mD)储层特征;恩平组储层主要由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构成,储层总体属于低-中孔隙度(平均孔隙度14.66%)、低-中渗透率储层(平均渗透率为198.43 mD),以原生孔为主。在3 600~4 400 m深度段,发育一套高孔隙度的优质储层带,主体为原生孔,可见大量次生溶蚀孔隙,孔隙度可达20%,渗透率可达263.74 mD。这套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包括:①先天条件好,长距离搬运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中厚层砂体,具备岩性较粗、石英含量高、杂基含量低和结构成熟度高的特征,保留了较多的原生孔隙;②与生烃液态窗埋深对应良好,有机酸易对储层中长石和岩屑产生强烈溶蚀,明显改善了储层物性;③油气充注发生在长石和岩屑溶蚀之后、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大量形成之前,是优质储层得以保存的又一重要条件。总体而言,沉积条件、溶蚀作用和油气充注时间三者的良好匹配是深层优质储层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认识对于珠江口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以及相似地质背景的优质储层预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反转构造地震反射特征、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Ⅲ坳陷反转构造形成期次,划分了该区反转构造样式,研究了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条件的影响。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古近纪末期断陷反转和新近纪晚期拗陷反转2期反转构造幕,早期反转构造发生在古近纪,是在断陷期—断拗转换期之上的叠加构造,晚期反转构造发生在新近纪,是盆地坳陷期之上的叠加构造。依据反转构造与先存断裂和构造的关系,珠Ⅲ坳陷反转构造样式可划分为断层限制型和褶皱挠曲型2个大类,细分为5类断层限制型和3类褶皱挠曲型反转构造样式。反转构造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圈闭条件,但早期反转会使烃源岩埋藏变浅,难以达到生烃门限而导致生烃能力很小,晚期反转构造油气成藏条件良好,特别是坳陷西部较大反转构造是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北部隆起带的油气勘探始于20世纪70年代,直到2015年依然未获商业突破.此后勘探研究人员创新提出一系列地质认识:低角度断层控制的恩平17洼具备向北部陡坡带大规模供烃的烃源条件;陡坡带大型弧形断层形成的"陡坡扇体+断层"高效输导体系能够向北部披覆带中浅层大规模输导油气;先存基底隆起背景下继承性发育的断裂构造是...  相似文献   

16.
32.0~16.0 Ma、特别是23.8 Ma以来的构造运动导致南海扩张、岩石圈拉伸减薄,地幔物质和深部热液流体异常活跃,热流背景明显增高,这不仅制约着珠江口盆地南部的沉积环境与沉积作用,同时也对深层砂岩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显微薄片、镜质组反射率、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流体包裹体、扫描电镜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结合地温梯度、区域构造背景、储层物性以及CO2气藏成因等研究成果,揭示了珠江口盆地南部白云凹陷受热演化事件和高地温梯度背景影响的岩石学证据和地质记录,分析了热演化事件和高地温梯度的成岩响应及其对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的影响,对比了高、低地温梯度区古近系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和成岩-孔隙演化过程的差异。高地温梯度区储层的成岩作用与成岩-孔隙演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深部热流体参与了储层的成岩演化过程,表现出异常热成岩演化,热压实作用总体较强,储层的孔渗性降低明显。高地温梯度区或异常热流区的烃源岩在埋藏较浅处即可达到排烃门限,储层在浅埋藏条件下即可达到较深的成岩作用阶段,易溶矿物更易发生溶蚀而形成次生孔隙发育带。因此,对于热流背景差异明显的地区,应根据热流背景、热演化事件和热异常的不同开展储层分析,以便更准确地预测有利的储集地带和油气聚集区,规避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分布发育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和生  代一丁  刘丽华  姜航  李洪博  白静 《石油学报》2015,36(Z2):120-133,155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富油气盆地之一,目前已发现20多个大中型油气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珠江口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认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已发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入手,分析了油气藏的静态地质特征、成藏过程特征及分布发育特征,提出了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六大地质要素:烃源灶、有利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断裂带及低界面势能区.通过对六大要素控藏作用与关联性分析,建立了3种成藏模式:洼内供烃-垂向断层疏导-源区内浅部低压区成藏、洼内供烃-砂体与不整合面侧向复合疏导-源区外构造隆起带成藏、洼内供烃-断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复合阶梯式侧向疏导-源区外背斜成藏.  相似文献   

18.
南海北部陆坡白云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探讨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位于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最大的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已有一系列天然气发现。白云凹陷有着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意义,故此称其为“白云深水区”。区内古近系文昌-恩平组巨厚烃源岩、浅海三角洲砂岩储层和新近系陆坡大型珠江深水扇储层、东沙运动形成的大量断裂和大型底辟带的存在,以及浅层含气亮点的广泛分布和北坡-番禺低隆起大型天然气藏的发现等显示,白云深水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有着大油气区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9.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朱伟林 《石油学报》2010,31(4):521-527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发育两种类型凹陷:一类为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其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沉积都很发育,且在垂向上叠合分布;另一类是断陷型凹陷,主要发育裂谷期沉积。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中发育3套古近系烃源岩,烃源岩体规模大,以生气为主;主力储层是渐新统滨浅海三角洲砂岩、新近系低位扇砂岩;区域盖层是区域性海相泥岩;凸起及低凸起上披覆构造型圈闭发育,凹陷内凹中隆构造圈闭发育。白云凹陷油气具有垂向运移和辐射状运移双重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具有从烃灶向南汇聚运移的特征。丰富的烃源、高效的输导条件、大量的构造圈闭及其有利的配置关系表明,深水区的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相对于大型继承性断 坳叠合型凹陷,断陷型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规模小,圈闭类型单一且规模小,其油气勘探潜力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并对比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构造-热演化的差异及主控因素,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和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具有"热盆"特征,地温梯度高。地温梯度值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渐增高,与地壳和岩石圈向南减薄趋势一致。珠江口盆地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裂陷拉张作用,其基底热流值表现为幕式升高的特征。浅水区珠一坳陷达到最高古热流的时间相对较早(约为33.9 Ma),而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荔湾凹陷)裂陷拉张时间可以持续到23 Ma,随后才进入裂后热沉降期,盆地基底热流开始降低。白云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显示晚期约在5 Ma以来存在一期古地温快速增加,这可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此外,由于深水区拉张强度大,加热时间长,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最高古热流要高于陆架区的其他凹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