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建立碳酸盐岩基质酸化模型与实时监测模型入手。研究了碳酸盐岩基质酸化实时监测与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可利用现场监测的井口施工压力和排量数据计算酸化过程中表皮系数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与控制酸化施工质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有效地评价现场酸化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储层酸化施工时地面压力和排量的响应,应用酸化反应原理与渗流理论,研制了一套酸化实时监测系统。论述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硬件组成等。利用其监测井口施工压力和排量数据,计算施工过程中的表皮系数,绘制S-t关系图,实时监测与控制酸化施工质量,从而有效地评价现场酸化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3.
新型压裂酸化实时监测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勇  管彬  刘刚  钱斌 《天然气工业》2007,27(8):94-96
压裂酸化的实时施工曲线已经成为增产作业施工期间及施工后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并获得施工参数、后期工程评估以及增产工艺评价的基础资料,但目前对它的认识和掌握还不够全面。为此,基于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近千井次的现场施工作业情况,分析了常规压裂酸化实时施工曲线的构成、特点和作用,并参考了从美国引进压裂设备配套的施工实时监测软件,研究出适用于低渗油气藏压裂酸化的实时监测软件。现场应用表明,该软件实用性强、可靠性高,解决了许多施工监控、紧急情况处理和施工效果预测等技术难题,还对研究人员了解、掌握施工曲线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冀东油田高尚堡深层区块酸化增注存在储层埋藏深、温度高、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酸化反应矿物含量高等问题。在室内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现场采用了酸前儿井,注入有机解堵剂解除有机堵塞、前置液溶解碳酸盐胶结物,主体酸采用耐高温低伤害缓速酸液体系,不返排残酸并及时注水等工艺措施对2口井进行了酸化处理,使用砂岩酸化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施工质量。形成了酸前地层评估、耐高温低伤害缓速酸液体系、酸化工艺参数优化设计、酸化现场实时监测与评估、酸化施工及效果评估等酸化配套技术。不仅达到了注水井增注的目的,而且加深了对注水井目的层的  相似文献   

5.
钻井工程实时监测与井场信息系统开发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介绍了钻井工程实时监测与井场信息系统的开发背景、组成及功能。该系统实现了对钻井信息的实时采集、实时传输、现场施工情况的实时分析、工程事故与复杂情况的实时警示与处理,实现了对钻井施工过程的有效监测。现场测试与应用表明,该系统计算精度较高,能满足工程施工要求,而且稳定性好,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压裂酸化远程施工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川渝地区以高温、高压、高危、深井与作业井井位分散为特点的油气井压裂酸化作业,实施了让技术专家可以实时获取现场施工资料并通过语音系统进行远距离技术指导的压裂酸化远程施工监测技术。介绍了远程施工监测的技术需求、传输软件设计与实时采集处理的流程以及远程网络拓扑结构,并将通讯网络的优化选择应用于实践。实践证明,该系统在采集资料的完整性,远程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及时性,显示资料的丰富程度,施工报告的完整美观,以及系统的稳定性上都达到了要求。  相似文献   

7.
酸化是砂岩油气藏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之一。为了酸化施工顺利进行、减小风险以及对施工过程和地层情况分析的需要,实时监测方法的研究十分重要。传统的实时监测技术都是利用测量的井口压力和注酸排量来估算酸化过程中表皮系数的变化,达到实时判断酸化效果的目的。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酸化过程中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渗透率的变化来反求表皮系数的砂岩酸化实时监测方法,首先选择砂岩油气藏酸化计算的数学模型,然后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最后进行实例计算与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这种模拟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时监测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酸化调剖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测量人井液的压力和排量,应用数学模型和数据分析软件,计算施工过程中地层的表皮因子,并根据表皮因子的数值变化实时判断酸化调剖效果。该系统仪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油气田旧压裂仪表车普遍存在的监测系统不完善、监测数据不通用、无实时诊断处理技术及国外新版监测系统价格昂贵的情况,研制开发了一套压裂实时监测及诊断技术处理系统。该系统能实时采集压裂施工所有数据和曲线显示,并能进行裂缝模型判断、压裂压力曲线分析、变排量处理和压降处理,经现场40余井次的应用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采集及处理的数据准确,对现场施工和优化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低伤害有机土酸体系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解决滨南油田部分注水井欠注严重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低伤害有机土酸液体系LDA-2。该体系避免了HF反应中氟化铝沉淀造成的伤害,能解除地层深部堵塞,提高酸化现场施工的有效性。使用LDA-2酸液体系酸化施工后,滨南油田低渗透注水井的吸水量大幅度上升。滨A井的现场实时监测表明,该井的表皮系数由酸化处理前的13降到-0.21,酸化增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酸化压裂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长庆气区部分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改造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该工艺在酸敏储层的适用性存在争议。酸敏评价实验标准中所用酸液类型及浓度并不是针对具体储层特征的最佳优化结果,因此该类实验得出的敏感性结论并不能作为储层是否可采用酸化处理的依据。为此,开展了酸液岩心流动评价实验,通过研究储层的损害类型和分析储层中矿物含量,进而优化出了酸化工作液体系,形成了以有机酸为主的酸液体系。岩心实验结果表明,该酸化工作液对酸敏砂岩储层进行酸化是适用的,可有效地提高酸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酸化是油田解除近井地带污染、实现增产增注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基质酸化作业中,可通过不同时间测得的注酸排量q_i和井口注入压力P_(ti)数据,来监测基质酸化过程中表皮系数S的动态变化,实现对酸化过程的实时跟踪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酸化实时监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化实时监测与评估技术是通过测量酸处理过程中注入排量和注入压力来分析计算井底表皮系数的变化,从而实时判断酸化效果。研究了三种用于实时监测的模型并用其编程,在吐哈油田现场应用10余井次。结果表明,该技术除可实时判断酸化效果外,还可以优化酸化设计;优选适合区域特性的酸液配方;判断惰性流体对地层的转向(暂堵)作用的成功性;对单井效果做综合评价等。实时监测技术的关键参数是井底压力和排量,由于目前没有适应井下强酸环境的压力、排量传感器,因此只有通过井口压力和排量计算井底参数。  相似文献   

14.
乳化酸由于缓速效果好,可达到深度酸化的目的.能解除地层较远处的堵塞.扩大甚至沟通更多的裂缝,极大地提高地层的渗流能力。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目前很难对乳化酸酸化效果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价。文中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乳化酸酸化效果的方法,即产量不稳定法。该方法以物质平衡方程和拟稳定流方程为基础,无需进行任何其他测试,只需应用酸化前、后的生产数据,通过联立物质平衡方程与拟稳定流方程并对其进行求解,计算出油井酸化前、后的渗透率、表皮系数、控制半径、动态储量等参数的变化,即可评价乳化酸酸化效果的好坏。应用该方法评价了某油田11口井的乳化酸酸化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及时有效地对乳化酸酸化效果进行评价。此外,解释结果还可用来指导重复酸化井的筛选。该方法操作简单,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控制酸化含石膏地层中的二次沉淀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敏  吴林 《钻采工艺》2004,27(3):90-92
由于石膏在酸液中的溶解度随酸液浓度而改变,酸化含石膏地层时将产生二次沉淀,严重影响酸化效果。为有效地防止酸化过程中出现的石膏沉淀,提高酸化增产效果,通过实验测试了石膏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对比二次沉淀量的大小以及石膏稳定剂的作用并提出了预防和减少二次沉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绥中36-1油田D27井氮气泡沫分流酸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砂岩储层酸化技术是油田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增产措施。针对层间矛盾突出、近井地带污染较为严重的油层采用常规酸化效果不佳的实际状况,氮气泡沫分流酸化技术能够有效封堵相对较高渗透层,使酸液转向分流进入相对较低渗透层,达到全面酸化的目的。从油藏角度对首次在海洋油田应用的SZ36-1-D27井氮气泡沫分流酸化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Z36-1-D27井氮气泡沫分流酸化后吸水能力显著增强,达到了常规酸化视吸水指数的要求;酸化解除了高渗层堵塞,并且使得Iu油组和Id油组的吸水剖面得到显著改善,达到了分流及剖面调整效果;酸化后,该井组内的D21油井和F2油井见效明显。现场实践证明,氮气泡沫分流酸化能够有效地增加中低渗透层吸酸量,扩大了酸化范围,提高了酸化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非活性硝酸粉末的理化特性、对地层的溶解力及其与常规酸化工艺的差别,分析了配入非活性硝酸粉末酸化工艺的增产因素。现场试验表明该硝酸粉末与其它酸配合使用,可增大酸化区域,降低酸化成本,同时还能有效地降低地层二次污染。探讨了非活性硝酸粉末在酸化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该工艺实施简单方便,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基质酸化是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重要增产措施,其增产效果极大程度上依赖于酸蚀蚓孔的生长情况。所以,运用数学模型对蚓孔生长进行模拟尤为重要。综述了毛细管模型、网格模型、无量纲模型与双尺度连续性模型等4种蚓孔生长模型的研究进展。毛细管模型运算简便,能模拟蚓孔生长过程中长度与半径的变化情况,但缺乏对最佳注入速率、面溶蚀、均一溶蚀等形态的认识;网格模型能较好地研究溶蚀情况,但由于大量繁琐的计算使其应用效率较低;无量纲模型能够较全面地描述溶蚀形态以及孔隙突破体积,但该模型不能独立运用,需要结合其他模型使用;双尺度连续模型能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弥补了上述各类模型的不足。但是,目前缺乏对蚓孔密度的计算,仅局限于实验条件下的岩芯模拟。建议蚓孔模型应向现场发展,将分形理论与蚓孔模型结合,用分维表示蚓孔模型中的参数,简化模型运算的复杂程度,使其更好地适应现场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