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走滑断层作用对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综合利用地震、重力、钻井等资料,对南堡凹陷柏各庄断裂和西南庄断裂进行重新认识,分析构造变形对南堡凹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柏各庄断裂和西南庄断裂在深部合并成一条基底断裂(柏各庄-西南庄断裂),具走滑断裂性质,该基底断裂在燕山期发生明显的左行走滑并持续到古近纪沙河街组沉积期,对沙河街组沉积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南堡凹陷古近纪成盆演化主要受柏各庄-西南庄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活动控制,属于走滑-伸展凹陷.新近纪以来的断层走滑活动,形成了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共轭剪切走滑断层带,控制了二级构造带的展布.南堡凹陷油气大量成藏期与新近纪以来的断层活动期相吻合.利于油气运移及圈闭的形成,油气沿断裂带纵向多层系分布.  相似文献   

2.
金湖凹陷石港断层构造演化及油气聚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港断层位于金湖凹陷中部,是凹陷内的主要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及演化过程.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断层的定量解析,分析了石港断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并讨论了断层伸展与走滑性质的转变及其分段特征.研究表明:自晚白垩世-新生代石港断层经历了凹陷内次级正断层、控制次凹的边界正断层到右旋走滑正断层的演化过程;平面上石港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由北向南断层性质发生走滑-扭张-张扭-正断层的转变;断层的分段特征受基底先存断层的影响,断层性质的转化则反映了区域应力场方向的改变.在伸展与走滑作用的共同影响下,石港断裂带内聚集了丰富的油气.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夏走滑构造及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二维-三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中生代发育达尔布特走滑断层和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达尔布特走滑断层为正花状构造,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发育右行走滑构造,形成雁行排列的乌尔禾背斜、夏子街背斜和高角度倾斜剪切断层等。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生右行剪切为主兼有逆冲的走滑运动,形成走滑断层和剪切断层转折褶皱,并非过去较普遍认为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逆冲推覆构造。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大陆碰撞引发达尔布特断层重新活动发生左行走滑,克拉玛依—夏子街断裂带新生代未活动。搞清走滑构造的特征及其相关的圈闭类型,对该区油气勘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分析了长堤断层及其伴生构造的构造特征。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长堤断层带呈雁行排列,具有走滑性质;断层两盘构造变形和地层差异明显,在地震剖面上发育完好的花状构造;主断层两侧地层中存在雁列褶皱;主断层与郯庐断裂基本平行,其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晚侏罗—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5.
冀中坳陷马西断裂带分段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马西断裂是饶阳凹陷马西洼槽的边界断层,也是一条重要的控油断层。在大量地震剖面解释及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等,将马西断裂划分为3段:即北部显著走滑段、中部主升降段及南部帚状撒开段。马西断裂发育于前古近纪阜平变质核杂岩侧向伸展的大型拆离滑覆构造前缘的逆冲断裂带,在古近纪区域右旋剪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强烈的伸展裂陷,并于古近纪末及新近纪末分别发生了左行及右行走滑活动,北部显著走滑段是在古近纪末走滑活动中贯通并发生统一的运动。断层的多期走滑活动不仅有利于油气运移,同时也形成一系列圈闭构造。但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在同期的构造活动中形成不同类型的圈闭构造,并且后期的构造对前期构造具有明显的改造作用,使其具有不同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6.
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南部一个重要的早白垩世伸展断陷,受早期伸展作用和后期张扭作用的影响,走滑断层非常发育。利用地震剖面、时间切片等资料,首先分析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典型构造特征,由此识别出3组主要的走滑断层。然后探讨了贝尔凹陷走滑断层的成因机制,认为其发育受到早期基底伸展断层和后期张扭应力场的双重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贝尔凹陷北部纯剪旋转、中南部单剪非旋转的走滑断层发育模式,即贝尔凹陷北部霍多莫尔地区发生岩石纯剪切变形,发育北东向和北北西向的共轭走滑断层,形成走滑旋转构造,而贝尔凹陷中南部的苏德尔特地区和敖脑海地区则发生岩石简单剪切变形,发育北东东向走滑断层。贝尔凹陷走滑断层可以提供有效圈闭并改善储层物性,有助于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7.
辽河滩海地区东部现有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导致对主要的走滑断层——燕南断层、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内的勘探工作。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构造演化分析,结合断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应力场机制,以滩海地区东部的燕南断层、燕东断层及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3条主走滑断层和1条浅层走滑断层燕东东断层为研究对象,分析辽河滩海地区断层走滑作用及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燕南断层、燕东断层、东部凹陷内走滑断层和燕东东断层,走滑作用发育的时间、强度以及所受区域应力场均不相同,燕南断层以及东部凹陷内的走滑作用主要发生在渐新世中、晚期,燕东断层走滑作用发生在渐新世早期,而燕东东断层则是新构造运动浅层挤压走滑的产物。走滑断层特征的重新认识对辽河滩海地区后续勘探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NNE向断层性质及其对油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根据对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的联合解释,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近NNE向断裂及其伴生构造的地质特征。这些断裂在平面上呈雁行状排列,在断层两盘构造变形和地层差异明显并存在伴生的雁列褶皱,在地震剖面可见发育完好的花状构造,因此具有走滑构造特征。NNE向断裂与郯庐断裂基本平行,早期的走滑作用形成于印支期,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右旋走滑作用导致了沿断裂带深部岩浆的大量侵入和控制了晚中生代盆地巨厚陆源碎屑沉积;晚期走滑作用主要表现为长堤潜山构造中新生代地层中不连续的雁列状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9.
首次将盐城凹陷盐②断层解释为深部是一条倾向近于直立而到浅层分裂为两条平行断层的样式,提出盐②断层是一条支点联结式断层.盐②断层最初形成于弧形盐①断层上升盘地层强烈隆升作用下的折断取直作用,并且,由于受到郯庐断裂右行走滑作用的影响,盐②断层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走滑性质,使得盐②断层在三垛运动到盐城运动期分裂为两条近于平行的左阶侧列式断层,它与盐①断层的左阶侧列式排列也同样是郯庐断裂右行走滑作用的产物,符合苏北盆地构造体系的总体背景.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构造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维-三维地震资料、大地电磁测深资料(MT)及地表构造调查综合研究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发育高陡走滑断层和正花状构造,可划分为扎伊尔 哈拉阿拉特山(达尔布特断层)隆起区、断块 褶皱带、斜坡带3个构造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具有右行走滑变形性质,发育高陡走滑断层和雁行排列短轴倾伏背斜(鼻状构造),不发育逆冲推覆断层和线性褶皱。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走滑构造发育于二叠纪末期-三叠纪,与相邻的达尔布特右行走滑断层同步发育;新生代,达尔布特断层发生左行走滑,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没有发生大的变形。准噶尔盆地西北缘3个构造带具有不同的圈闭类型和勘探目标,隆起区发育披覆不整合岩性油气藏,断块 褶皱带发育背斜-断块油气藏,斜坡带发育不整合面控制的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发育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走滑断裂带穿过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和莱西构造带,为了探讨走滑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依据方差切片、三维可视化及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南部走滑构造带内发育“云梯式”和“栅栏式”两种断裂体系,断裂演化主要经历了中生代左旋走滑、古近纪伸展-走滑和新近纪强烈右旋走滑3个阶段。走滑构造带不仅控制了圈闭的形成,而且还影响了中、深层沉积体系的分布和油气的富集层位。结合不同构造部位油气富集特征,建立了走滑构造带内“中转站式”、“网毯式”、“复合式”及“阶梯式”等4类油气成藏模式,近些年指导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油气田,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胶莱盆地深部拆离系统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揭示了胶莱盆地深部两个低角度拆离断裂系统:一个发育于盆地南部诸城凹陷,主拆离面向南缓倾,深度为8~10 km;另一个发育于盆地北部高密凹陷和莱阳凹陷深部,由一系列北倾犁式正断层组成,主拆离面向北或北北东缓倾。根据受控凹陷的地层记录分析、剖面复原分析和伸展量估算,并结合地表断裂滑动矢量反演结果,认为盆地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莱阳组沉积时期,该时期诸城凹陷南北向伸展量达36%~41%,最大伸展方向可能为北西-南东。该拆离系统继承了早期胶南(或苏鲁)造山带深部滑脱构造面,其后期拆离复活主导了胶莱盆地南部不对称伸展构造样式,控制了狭长展布的莱阳期沉积凹陷发育。北部拆离系统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盆地伸展阶段,伸展作用可能延续到古新世时期,控制了盆地王氏组沉积。这个时期横穿莱阳凹陷和高密凹陷南北向伸展量估计为20%~25%,最大的伸展方向近南北向。该拆离系统调节了胶莱盆地近南北向拉分伸展,其形成与盆地东、西两侧北北东向边界断裂带右旋剪切作用有关。胶莱盆地深部两个深部拆离系统的时空复合或叠合造就了盆地内部复杂的伸展构造样式。识别这两个拆离系统不仅对盆地形成机理和动力学背景提供了重要的深部构造制约,对盆地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胜北构造带致密油气资源潜力大,含油气层系多,已在中侏罗统及白垩系等多个层系获得工业油气流,已发现的油气藏储层致密。针对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充注机理研究程度低的问题,运用储层流体包裹体显微测试技术,结合地层埋藏史、热演化史和烃源岩成熟史模拟结果,分析油气充注时间和成藏期次,开展成藏机理及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胜北构造带主要有2期油气成藏期,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第四纪;水西沟群烃源岩有早晚2次生排烃,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新近纪,七克台组湖相泥岩生排烃期以新近纪为主;油气成藏受油源断裂、砂体连通性和断层封闭性控制。胜北洼陷东北区烃源岩发育,地层超压,深大断裂发育,不同层位砂岩储层叠置展布,是油气勘探有利区域。研究成果对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侏罗统致密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鄂深8井于江汉盆地西南缘谢凤桥构造中发现了白垩系油气藏,油源对比表明,白垩系原油与沙市、荆西、花园油田新沟嘴组原油同源,源岩是沙市组上段—新沟嘴组下段生油岩,成藏条件分析表明,谢凤桥构造位于梅槐桥生油洼陷,具有优越的烃源条件。该区白垩系储层发育,沙市组、新沟嘴组盐岩、膏泥岩盖层发育,构造形成期早于油气形成期,万城断层使下第三系烃源层与白垩系优质储层相接,是白垩系新生古储型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类似新生古储型油气成藏条件的万城断隆带是江陵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新发现的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其逆冲断裂、碎裂岩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佳-伊断裂带东、西两条主干边界断裂附近次级断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断裂带中部断裂和褶皱稀少、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主干边界断裂是挤压应力集中地带。断裂大部分向南东110°~130°方向逆冲。根据逆冲断裂与中、新生代地层之间的切割、覆盖关系,认为佳-伊断裂在白垩纪以来至少发生两期强烈的逆冲作用:第一期逆冲作用即大型逆冲断裂带的形成时代是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期发生在渐新世末期。结合野外调查和盆地资料,将佳-伊断裂的构造演化分为左旋走滑(K1早期)、区域伸展(K1晚期-K2早期)、挤压逆冲(K2晚期)、断陷(E)和挤压反转(E3末期)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江陵凹陷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封闭性评价难度极大,断裂封闭性能及其组合特征、影响因素为江陵凹陷后期勘探部署带来挑战。利用江陵凹陷现有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运用地质学原理,系统分析了江陵凹陷的构造特征和断层的演化历史,划分了主要断层系统,并在江陵凹陷断层侧向封闭性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断层封闭机理,建立了江陵凹陷断层封闭模式。结果表明:低渗透带断层能够形成封闭,断层封闭机理为断裂带与围岩之间存在差异性的渗透能力;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包括储层岩性对接和泥岩涂抹率、岩石性质、断层附近渗透率等。在对江陵凹陷断层的封闭性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江陵凹陷陵72井以南部署1口探井,打开了江陵凹陷勘探新局面。研究成果对断裂在油气成藏的作用及其封闭特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同类油田的勘探部署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在早白垩世均受到近EW向弧后伸展构造背景的影响,形成断坳叠置盆地,前人对于断陷期的成因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对松辽盆地断陷层划分为东、西、中三个断陷带,文章通过对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断陷期盆地构造解析及其对比分析,发现松南新区与长岭凹陷断陷期的成盆机制存在较大差异。但共同点均表现出基底断裂分段发育特点,而长岭凹陷龙凤山地区的油气成功突破揭示了分段式基底断裂带“控洼-控沉-控源-控藏”的经验。因此,以长岭凹陷成功突破的经验和启示为指导,预测松南新区断陷群的有利勘探方向可在分段基底断裂附近寻源,在最大断距处寻找沉积中心,依据“主控断裂寻源、前缘相带寻储、稳定沉积寻盖、构造复原寻聚、动态演化寻藏”的思路寻找和发现新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区中生代走滑活动带初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沉积学特征表明,下扬子区中生代具有走滑活动带性质.控制这一走滑活动带的主要构造是位于该区中部的长江断裂带,北部以郯庐断裂为主于断裂的楔状断裂系统,以及南部以青阳广德断裂为主干断裂的马尾状断裂系统.它们在中生代均发生过左行走滑.  相似文献   

19.
桩南断裂带位于孤北洼陷内部,对两侧的边界断裂起着继承与连接的作用.受区域右旋走滑作用影响,在本区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拉张构造,并且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始终处于连接两侧边界构造带的位置,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域.为探索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通过分析构造分区和油气分区,首次提出桩南断裂带的分段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同时重点剖析油藏沿构造变形区的有序排列规律,明确了桩南断裂带分段性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总结了本区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临清坳陷西部侏罗纪—晚白垩世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地质、地震、测井等资料.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的侏罗纪、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原型盆地的地层剥蚀厚度、原始沉积厚度、盆地边界、沉积相展布特征、盆地类型等进行了恢复和分析。结果表明:侏罗系剥蚀厚度一般在200~1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1500m,厚度稳定,以河湖交互沉积为主,是在印支期形成的向斜坳陷背景上发育的断陷盆地;下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2000~4500m,厚度变化较大,发育面积较大的湖泊.有较深湖相沉积.为一断陷型盆地;上白垩统剥蚀厚度一般为1000~2000m,原始沉积厚度约1000~4000m,仅分布在南部的丘县凹陷,主要是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浅湖相沉积,是在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发育的小型断陷盆地。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资料研究油气成藏条件和规律。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主要存在下白垩统和侏罗系两大套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有机质丰度较低,热演化程度较高,可能正处于生油高峰阶段,油气藏类型主要有自生自储型和潜山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