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层序地层研究的理论及方法,针对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开展层序地层研究,探讨在塔里木盆地利用露头—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的综合层序地层解释方法技术,识别层序边界,建立地层格架。通过野外露头观察、钻井资料分析及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方法技术,在石炭系识别出了6个层序。重点对觉马—赛克区东河砂岩段层序进行分析,认为该段是一个穿时岩性地层单元,跨3个层序,即C-SQ1,C-SQ2,C-SQ3,其主体相当各层序的低位—海进域(TST),为一套海岸上超砂岩沉积,是今后的重点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贾进华  申银民 《石油学报》2017,38(2):135-149
东河砂岩段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海相碎屑岩油气勘探层位,广泛分布于全盆地。为进一步解决东河砂岩段内部砂体对比与分布问题,将东河砂岩段进行了层序格架内的细分层和沉积相分布研究。利用全盆地110余口井和重点区域地震大剖面,将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的东河塘组—巴楚组划分为一个层序,东河砂岩段—生屑灰岩段细分为4个具有区域对比意义的准层序组,恢复了以准层序组为单元的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分布。准层序组I和Ⅱ为低位体系域,准层序组III和IV为海侵体系域。准层序组I早期低位体系域沉积局限于塔西南地区西部,以临滨至前滨亚相为主。准层序组Ⅱ晚期低位体系域沉积分布于塔里木盆地的中西部地区,以宽阔的前滨、临滨亚相为主;塔北—塔中—巴楚地区东南部为宽阔的滨岸前滨—临滨亚相,盆地中部为临滨—过渡带亚相;盆地西南部为滨外浅海亚相泥岩。准层序组III早期海侵体系域沉积范围扩大,塔北—巴楚地区以滨岸相前滨—临滨亚相为主,塔中地区以滨岸相砂坝为主,盆地内部广大地区以滨外浅海亚相泥岩为主。准层序组Ⅳ晚期海侵体系域沉积范围达最大,盆地中部以广阔的碳酸盐台地相为主,塔西南地区为局限、半局限台地相,塔北地区以混积浅海相为主,在跃南—羊屋—轮古井区发育滨岸相沿岸砂坝。全盆地东河砂岩段的砂体分布主要受控于海平面抬升、古隆起或古地貌、物源等,提出的准层序组格架内的砂体分布模式指导并得到了生产钻井的证实。  相似文献   

3.
基于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二叠纪形成的原型沉积盆地地层沉积相研究结果,按照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原型沉积盆地进行了五级层序划分。研究认为原型沉积盆地下部上泥盆统—下石炭统滨岸-混积陆棚是典型的三级层序并建立了层序发育模型;研究发现三级层序实际是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旋回组合层序,Ⅰ型层序(无低位体系域)是三级层序的典型发育模式,识别标志是从海向陆存在巨大的泥岩+灰岩楔形体。五级准层序是基本层序,为单旋回层序;混积陆棚区较易识别的薄层灰岩等时沉积体是最大或次级海泛面的等时沉积物;混积陆棚区属于内源和外源沉积物均衡沉积剖面,没有凝缩段,外源碎屑沉积物在海域内倾斜大前积沉积现象在混积陆棚区减弱或消失;三级层序底部古地貌为阶地-坡折带,这种古地貌特征既是造成东河砂岩段穿时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东河砂岩段与其上含砾砂岩段构成海侵-高位多个四级旋回层序的主要原因。图6表1参21  相似文献   

4.
南沙海域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发育区,其西部的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了陆相-海陆过渡相碎屑岩和海相灰岩。目前,万安盆地的油气勘探进展甚微,建立完善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层序发育主控因素对研究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史、预测砂体分布以及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二维地震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结合南海海域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背景,将万安盆地新生界划分为 3 个亚一级层序、6 个二级层序和 10 个三级层序。 SQ1-SQ2(古新统-始新统)发育范围有限;SQ3-SQ10(渐新统-第四系)地层发育完整,主要为海陆过渡相砂泥岩和海相灰岩。分析认为,构造运动、海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共同影响盆地层序地层发育,其中构造运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塔中构造带重要的含油和开发层系。为遏制油藏含水率上升速度,提高油藏开发效果,论文综合应用取心、测井、三维地震和生产动态资料,开展了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储层沉积微相、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以及砂体外部几何形态、内部结构等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精细油藏地质特征研究。通过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对比以及沉积模式的分析,重点开展了塔中16油藏东河砂岩主力开发层段含砾砂岩段精细的层序地层单元的研究,将含砾砂岩段划分为2个准层序组和5个准层序,建立了高精度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格架内部,依据相标志的深入分析,确定塔中16油藏东河砂岩为开阔滨岸环境的前滨亚相,主要发育沿岸砂坝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精细刻画了砂坝微相砂体的垂向叠置和侧向切割关系以及储层物性的空间变化规律,预测了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为塔中16东河砂岩油藏下次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油藏开发效果的提高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南图尔盖盆地是重要的油气探区,受区域构造的影响,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发育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研究区尚未勘探的有利构造圈闭逐渐减少,岩性-地层油气藏已经成为重要的勘探目标。 为此,在对地震、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造演化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及沉积相分析,对南图尔盖盆地 A 探区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特征及有利地层不整合圈闭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萨雷布拉克地区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经历了 3 次较为明显的构造运动,可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 3 个阶段,即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及坳陷期,形成了 3 个二级层序,并在其层序格架内将侏罗系划分为 7 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中可划分出 2~3 个体系域;②早侏罗世断陷期(SQ1,SQ2)主要发育湖泊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中侏罗世断-坳转换期(SQ3,SQ4)主要发育湖泊及三角洲沉积体系,晚侏罗世坳陷期(SQ5,SQ6,SQ7)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及河流沉积体系;③侏罗系有利的地层不整合圈闭主要为 SQ1 和 SQ2 与上覆地层形成的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以及 SQ5 与下伏地层形成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相似文献   

7.
南苏门答腊盆地是新生代弧后裂谷沉积盆地,经历了4个构造演化阶段和1次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形成了独特的层序地层充填和沉积体分布模式,发育湖泊、河流、三角洲、浅海陆棚碳酸盐岩及生物礁等多种沉积体系。建立了B区块的层序地层格架,将新生代地层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SQ1—SQ4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段。根据古地貌特征,B区块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勘探目标。纵向上总结了盆地各构造演化阶段,层序格架内发育4套成藏组合。平面上对各期层序构造解释后,应用构造叠合方法,综合分析各成藏要素,全区共划分出5个有利构造带,指出了各构造带的有利因素和勘探潜力,为下一步区块勘探选取钻探目标和落实储量规模提供了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东非鲁伍马盆地深水区古近系深水沉积砂体中连续发现大型天然气藏,该盆地已成为全球天然气勘探热点地区。但是鲁伍马盆地勘探程度低,深水沉积砂体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基于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建立了东非鲁伍马盆地陆坡深水区渐新统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分析水道-朵体沉积特征,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水道、朵体等富砂深水沉积的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鲁伍马盆地渐新统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共3个三级层序,水道-朵体沉积发育在每个层序的低位域。研究区SQ1和SQ2层序发育水道、朵体沉积,SQ3层序以水道沉积为主。受始新世末东非大陆抬升及全球"冰室"气候影响,盆地物源供给增加,三角洲向海进积,引发陆坡水道-朵体等重力流沉积。向北流动的南极底流改造水道-朵体沉积,通过淘洗重力流沉积提高水道和朵体的砂地比,并在水道北侧形成侧积砂体和漂积体,限制了后期重力流沉积,导致水道向南侧向迁移、朵体向南延伸。研究结果可以为鲁伍马盆地乃至整个东非陆缘盆地深水储集砂体预测及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岩性地层圈闭已成为中、新生代高成熟盆地的主要勘探对象.开展廊固凹陷层序地层与沉积演化研究,对凹陷内进一步的岩性地层圈闭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廊固凹陷三维连片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该凹陷古近系划分出12个三级层序,每个三级层序又可划分出低位、高位和湖侵3种体系域.由于受构造运动、物源和气候变化影响,凹陷内发育了多种充填样式,形成了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冲积扇等多种沉积相带.研究指出,大柳泉鼻状构造带和河西务西部带是凹陷内岩性地层圈闭发育的有利区带;沙三段和沙四上亚段是凹陷内砂体发育的有利层位,其中SQ3低位体系域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SQ6低位体系域的近岸水下扇砂体及SQ7高位体系域的扇三角洲砂体发育,为岩性地层油藏提供有利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下刚果盆地中新统主要的沉积类型为深水重力流沉积。通过对钻井与测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特征的研究,揭示了下刚果盆地西南部地区中新统深水沉积体系与层序的发育特征。A区块中新统可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SQ1—SQ7),层序格架下发育块体搬运沉积、水道、堤岸、朵体、废弃水道、决口扇及深海泥质沉积7类沉积单元。各层序格架下重力流发育特征和规模不尽相同,其中SQ1—SQ2和SQ4—SQ5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小,发育小型高弯度重力流水道和堤岸沉积;SQ3和SQ6—SQ7沉积时期重力流沉积规模较大,发育大型复合重力流水道、朵体和堤岸沉积。综合研究区深水沉积单元的发育特征,建立了该区深水重力流沉积模式,即块体搬运沉积发育在近陆坡区域,向前依次发育近源端的水道-堤岸复合体和决口扇沉积,水道高弯度地区的废弃水道以及水道末端的朵体沉积。这个沉积模式为该地区下一步的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层序- 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 将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2 个三级层序( SQ1 和SQ2) , 8个体系域, 分析了飞仙关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演化。研究表明: SQ1 层序时期, 川东北地区受晚二叠世长兴末期的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一度开宽水深的台盆水体逐渐变浅而转化为开阔台地相沉积环境, 其中台地边缘和台内的鲕滩相极为发育, 是形成整个飞仙关组鲕滩的主要时期,其中尤以海侵期的鲕滩最为发育; SQ2 层序时期, 由于受极度干旱炎热的气候影响, 海平面下降和水循环受限及台地暴露, 川东北地区鲕滩消减, 进入局限和蒸发台地沉积环境, 最后沉积地貌基本被填平。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高桥地区本溪组发育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据野外露头、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分析了混积层系沉积、层序充填特征。结果表明:本溪组发育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相互叠加的混积层系,发育碎屑岩潮坪、混积潮坪和混积潟湖等沉积体系。根据层序地层原理,识别出1个区域不整合面、1个构造沉降转换面和1个岩性、岩相转换面,将本溪组划分为SQ1、SQ2共2个三级层序,其中每个层序主要由海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本溪组沉积是以陆源碎屑岩沉积为主的混积层系,混积层系主要发育在SQ2海进体系域(TST)。不同沉积区域自下而上混合沉积岩性岩相组合有差异。混积潮坪区由潮道相砂岩上覆叠置潮间带砂泥岩再到灰岩;混积潟湖区由灰岩上覆叠置潟湖泥岩;混积潮坪和混积潟湖过渡区由灰岩叠置潮下带砂岩和潮间带砂泥岩。  相似文献   

13.
沉积物源分析是沉积相分析、砂体分布预测及岩性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研究的核心内容。前人研究认为,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储集相类型单一,物源仅来自于NE向边界断层,然而钻探揭示的相序特征与NE向扇三角洲唯一物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符,导致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和地震资料,通过高频层序地层分析、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有色反演等技术,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对沉积物源分布、充填演化及砂体迁移特征进行研究,取得了以下新认识:(1)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段除扇三角洲沉积以外,存在第二种有利储集体——近岸水下扇;(2)根据前积地震相反射特征分析发现,沙河街组三段中—晚期陡坡带物源方向变化剧烈,受构造沉降控制明显,呈现"顺时针旋转"演化:即SQIII沉积期,湖盆整体北高南低,发育来自NW向物源的扇三角洲相;SQIV沉积期,NE向剧烈抬升,形成NE向的扇三角洲相;SQV沉积期,湖盆东部开始抬升,发育来自东部物源的扇三角洲相;(3)建立了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河街组"三级控砂"模式:断层差异活动控制沉积物源发育特征;坡折带和湖平面变化控制储集体类型;沉积相类型控制砂体类型和分布。研究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陡坡带强烈构造变动控制物源迁移的理论认识;同时,对于南堡凹陷老区的进一步挖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勘探领域,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研究热点之一。为明确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的层序格架、沉积相类型及储层分布特征,综合塔中地区的钻井、地震、岩心等资料,利用井—震标定,对层序的关键界面进行识别,开展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塔中地区肖尔布拉克组可划分为2个Ⅲ级层序(SQ1、SQ2),SQ1发育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不发育低位体系域,SQ2仅残留部分高位体系域。以塔参1井所在的古梁带将塔中地区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属开阔海环境,沉积相带为古陆—滨岸—开阔台地,SQ1海侵期塔中全区基本被淹没,是烃源岩发育期,SQ1高位期与SQ2为台地内丘滩体大规模发育时期,形成规模性储集层;东部属局限海湾环境,沉积相带为古陆—潮坪(混积潮坪—藻云坪)—开阔台地,SQ1高位期与SQ2海平面大幅度下降时期,潮坪相白云岩接受大气淡水溶蚀改造,形成良好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建立了塔中地区沉积模式,为指导储层预测提供新思路与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湖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供给的比值(A/S)与三角洲沉积地层的层序结构及其在剖面上的叠置样式存在重要关联.通过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基于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与沉积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古近系文昌组的等时地层格架,并结合沉积数值模拟技术探索了A/S对断陷湖盆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营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钻测井、地震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东古近系在营组发育有较深水湖-浊积扇、扇三角洲-滑塌浊积扇、辫状三角洲、低弯度河-泛滥平原等沉积体系,并分析了其沉积相构成及特征。结果显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前的古地貌特征对东营组下部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层序格架内沉积相构成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沉积相的空间展布特征,并从储集砂体类型、储集砂体的分布位置、有利发育层系及空间展布特征等方面明确了沉积特征研究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山西组2段砂体的重点剖析,认为母源分异和水动力强弱控制了区内山2段砂体的东西分带性,即西部榆林砂带的强水动力作用形成的石英砂岩具有高石英、低杂基、低软岩屑、无或低长石的“一高三低”特点;东部神木砂带弱水动力作用形成的岩屑石英砂岩特征正好相反,为高杂基、高软岩屑、高长石的“三高”特点。同时以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的演化为主线,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等时地层格架内探讨了沉积体系展布及盆地充填特征,认识到中东部地区山2期为一套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沉积演化表现为湖泊持续扩张、冲积体系逐渐北移退缩的过程,该时期发育的3期湖进作用形成了向北溯源沉积的3套叠置砂体,各套砂体的三角洲前缘相带是有利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8.
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为指导,采用野外露头、岩心及测井等多种分析手段,通过对层序界面、相序、叠置结构、测井曲线等标志的综合识别分析,将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在长兴组三级层序格架剖面建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川东南地区长兴组层序格架内沉积相垂向及横向的分布情况,揭示了该地区长兴组沉积相在垂向及横向上均...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海坨子地区勘探存在沉积体系、沉积相带及砂体展布对油气控制因素不清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地震和各类化验分析资料,采用现代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海坨子地区姚家组二、三段开展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搞清了骨架微相砂体类型和几何形态,总结了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平面时空演化规律,确定岩性尖灭带位置,分析沉积相带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指出有利油气聚集相带及优质储层发育带,为在该区寻找隐蔽性油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