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胡文瑞  何欣  鲍敬伟  张洋 《石油学报》2014,35(2):395-401
美国低产井数量庞大,其平均单井日产量仅为整体平均单井日产量的1/6,80% 的低产井生产了20% 的原油,但对美国原油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低产井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中国同样面临多井低产的挑战,低产井可分为3种类型:1低品位储量低产井;2高含水低产井;3低产不出液井。预测当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上升到90% 时,低产井井数比例将增至2/3,产量将占29%~35%,合理利用和保护低产井对于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稳定及提高单井产量的主要措施包括:重大开发试验转变开发方式提高稠油、滩海等低品位油田单井产量;老油田二次开发和注水开发专项治理工程提升高含水油田单井产量;水平井规模应用与储层改造技术突破提高低渗透油田单井产量等。  相似文献   

2.
常规稠油油藏高产井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陆上常规稠油油藏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对常规稠油油藏高产井作了定义。以胜利油区某油藏为例 ,分析了影响常规稠油油藏高产井分布的地质和开发因素 ,认为高产井分布主要与油层的储量丰度、地层系数、沉积微相以及钻井工艺技术有关 ;并分析总结了不同含水开发阶段高产井的分布规律。这些研究结果对海上常规稠油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哥伦比亚圣湖油田稠油油藏开发进入中后期,存在老井产量递减率大、新井产能不足、热采效果变差、高含水率井增多、增产措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通过室内试验优选发泡剂和氮气与蒸汽注入比的基础上,对泡沫调剖工艺和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分析生产情况,制定了适应不同区块的稠油注汽转周最优时机图版;进行了高含水率水平井堵水试验。泡沫调剖8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油4.4 t,累计增油4 575 t,预计增油超8 000 t;氮气辅助蒸汽吞吐井11井次,平均单井日增油2.4 t,累计增油3 124 t,预计增油超5 000 t;Girasol区块实施优化转周后,周期递减率由18.5%降至15.0%,三个月累计增油5 680 t;A9井堵水后,含水率由100%降至65%,增油303 t。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上增产技术措施适用于圣湖油田稠油油藏,应用以后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且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部气田近几年探明深层凝析气藏的储量规模越来越大,但气藏开发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使开发风险增大。开发好深层凝析气藏的关键之一就是要确定气藏单井控制地质储量下限,指导开发井位部署,优化井位设计,提高其经济开发效益。以东濮凹陷深层凝析气藏为例,综合应用气藏工程理论和现金流量法,对深层凝析气藏单井经济可采储量和控制地质储量下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气藏单井控制地质储量下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气藏单井控制地质储量下限与气藏单井产能、天然气价格、凝析油含量呈幂指数递减规律,与井深呈指数递增关系。  相似文献   

5.
水平分支井已?成为开发边际油藏、常规稠油油藏、低渗透油藏、裂缝油藏、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挖潜的重要手段,也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首先研究了常规稠油油藏水平分支井渗流特征,在对水平分支井生产段(主支和分支)进行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势叠加原理,并考虑了各分支之间以及与主支之间的干扰,推导出油藏与生产段耦合条件下,常规稠油油藏对称水平分支井和非对称水平分支井的产能评价数学模型。并且将该模型应用于渤海常规稠油油田水平分支井产能计算,计算结果与该井投产后的实际产量误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已经发现的储量中,88%储藏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其储集空间是相互不连接的与连接的网状溶岩内的孔隙.奥陶系储集层内不同位置的油、气、水特征明显,油田内没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更增加了油气藏的复杂性.经过酸化压裂处理后,获得高产及商业油流的井可达总井数的75.9%.酸化压裂是塔河油田改善储集层内连通性、改造非生产井、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其它具有类似储集层油田开发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冯敏  吴向红  李捷  黄奇志 《特种油气藏》2012,19(2):97-100,140
P油田是中石油在苏丹发现的特大型整装油田,开发初期采用大井距、大段合采、稀井高产等快速上产开发技术,造成含水上升快、储层动用程度不均、层间矛盾突出等问题。针对油田开发现状和油藏特点,在块状底水稠油油藏和层状边底水高凝油油藏分别开展水平井适用性研究,并优化水平井设计参数。根据研究结果部署的水平井在P油田应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既加快了稠油和高凝油储量动用,又抑制了边水指进和底水锥进,提高了单井产量和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浅薄互层普通稠油油藏水力压裂的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W5、W8普通稠油油藏珍有埋藏深度浅,多层状砂泥薄互层,中孔,中低渗型储层且隔夹层薄的地质特点,地层原油流度低,未经过储层改造的单井自然产量低,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来,通过在储层物性,含油性及井筒技术状况等方面进行压裂选进条件的优化,开展了注水稠油油藏的水力压裂引效探索性试验,应用高砂比的高导流能力短缝技术,小排量小规模控制缝高技术,防止水基压裂液与稠油乳化措施及防止压裂后目的层底部地层水上窜技术等配套水力压裂工艺,增产效果较为明显,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改善,通过稠油油藏水力压裂的实践认为,压裂选井的有利方向主要位于储层物性及含油性较好的构造高部位,压裂工艺的关键是合理控制压裂规模。  相似文献   

9.
针对渤海海域重质稠油油田产量低的特点,为提高单井产能和最终采收率,以SZ36-1 油田边部稠油区为试验区,在现有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的基础上,选择分布稳定、油层厚度相对较厚的单砂层,并部署5 口水平分支井与常规定向井联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水平分支井单井产能可达90~150 m3/d,是常规定向井产能的3~4 倍,可提高油田的采油速度;通过数值模拟,预计该区块可提高4% 左右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河流相稠油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受原油黏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系统复杂等制约,低产低效井井数占比逐年增加。为了改善海上油田开发效果和实现降本增效,以N油田09砂体为例,开展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分析。结果表明,09砂体低产低效井成因可细分为储层物性差、采出程度高和工艺出砂三种类型;影响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措施的因素除了成因外,还有剩余油分布、井型、油柱高度、水平段长度等因素;在综合各因素的基础上,针对09砂体每一类低产低效井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其研究成果应用于N油田低产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增加产能400 m3/d,提高采收率约0.2%,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河流相砂岩油藏是渤海海域油田增储上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区域地质作用,该类油藏构造复杂、储层单层厚度较薄、夹层发育、横向延伸比较局限,这给水平井的高效开发带来巨大困难.通过运用拟波阻抗反演和叠前多参数同步反演技术对主力砂体的空间展布及其物性进行详细研究和描述,同时采用随钻成像测井技术实时提供井眼周围岩性、流体边界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地质与油气资源储量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奥里诺科重油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重油富集带,位于东委内瑞拉盆地南缘的北倾单斜上,总面积为54 000 km~2,重油地质储量约2 000×10~8t,可采储量约500×10~8t.该重油带主要储集层是一套第三系河流一三角洲相砂岩,油层埋藏浅,厚度大,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高,岩石固结程度差,非均质性强.重油带油藏以岩性圈闭为主,局部受断层控制.重油带被划分为4大区32个可开发区块,目前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JUNIN和CARABOBO两个地区,区内油藏具有三高一低可流动的特点,即:高比重,高含硫.高含重金属钒和镍,低黏度,可形成泡沫油.冷采条件下可流动并能获得很高的单井产能,水平井冷采产量一般可达200 t/d,冷采采收率较低,为5%~10%.图7表4参6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44  
研究中国不同沉积类型储集层中的储量和可动剩余油分布规律,了解储集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是储集层精细描述和不同类型储集层剩余油挖潜的基础。按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滩坝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和基岩(包括变质岩、火山岩和岩浆岩)七大类储集层,研究了中国15个主要油区71个油田的原始地质储量、水驱标定采收率、水驱油效率和可动剩余油储量等油藏参数在各类储集层中的分布规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已探明和投入开发储量的92%赋存于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各类陆源碎屑岩储集层中的原始地质储量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2.6%,三角洲相30%,扇三角洲相5.4%,滩坝相1.4%,湖底扇(浊积)相6.3%,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4%,基岩8%。各类碎屑岩储集层中可动剩余油储量的分布情况是:河流相48.6%,三角洲相27.6%,扇三角洲相5.5%,滩坝相1.8%,湖底扇(浊积)相9.6%,冲积扇(冲积—河流)相6.9%。此外还分析对比了各类碎屑岩储集层的平均水驱标定采收率、平均水驱油效率。结果表明,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三大类储集层是中国今后储集层研究的重点及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图1表3参4(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海油气田实施调整井加密、整体加密和常规增产增注工艺挖潜之后,海上采油工艺技术要承担起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以及促进难动用储量开发的重担。在中国近海油气开发新时期,采油工艺技术发展的总思路是:先导试验与集中集合并举,加快先导试验,重视集中集合。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采油工艺技术发展方向和工作建议,先导试验技术方向包括海上稠油热采、海上低渗透油气藏开采、化学驱、注气采油、微生物采油,集中集合技术方向主要是建立注水治水、电潜泵采油工艺、储层保护工艺、完井与修井工艺、防腐防垢防蜡等技术应用体系,并对如人才、技术研究和管理能力不足等影响战略落地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5.
对四川油气田裂缝性、孔隙性、低渗透储层以及高陡构造的落空直井、开采到后期的枯竭油气井等运用定向井工艺技术,增加钻遇裂缝的机遇率、扩大泄油气面积、减少排油气阻力,重新实现其地质目标,进行二次勘探开发,以增加油气储量、产量。针对不同的地质特点,结合多年四川定向井工艺技术的实践认识,分析了各类油气藏的地下、地面条件、对拓宽定向井工艺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案作了阐述,并提出了拓宽定向井技术应用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胜利油区已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胜利油田区经整体进入特高含水率开发期,提高老油田采收率直接关系到油田的持续稳定性。分析了胜利油区已开发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的现状。针对油区陆上整装构造油藏,高渗透断块油藏,低渗透块油藏,热采稠油油藏及三次采油油藏的具体循征,提出了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建议对低渗透及稠油热采油藏进行技术储备工作,开展特殊结构井,开发地震及套管修复和等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底水油藏水平井自然递减规律,建立了Q油田西区稠油底水油藏开采机理模型,并给出影响因素与水平井自然递减率之间的理论图版。研究认为,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在低采液速度条件下,当含水率达到80%后,递减率才可能降低至20%,且当水平井控制储量采出程度达到10%后,递减率能保持为10%~20%。将理论图版与实际水平井进行比较,符合实际生产规律,这对判断油井是否正常生产及对后期产量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单井控制可采储量是评价滩坝砂油藏开发是否经济可行的重要指标。由于未动用特低渗透滩坝砂油藏存在压敏效应、启动压力梯度、不同压裂方式等特征,难以应用常规的单井控制可采储量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基于典型区块静、动态数据,建立直井分层压裂油藏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历史拟合确定启动压力梯度及压敏效应表征公式中的系数,并分析压敏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生产动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油藏参数和开发参数对直井分层压裂弹性开发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的影响,确定单井控制可采储量的主控因素依次为:压力系数、渗透率、含油饱和度、有效厚度、孔隙度、压裂缝长、集中度和黏度;通过多元回归方式建立直井分层压裂弹性开发下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与主控因素之间的计算公式,经与实际生产井数据对比,相对误差为4.58%,说明公式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矿场要求。进一步建立直井体积压裂、水平井多段压裂和水平井体积压裂弹性开发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与油藏参数之间的预测公式,研究结果为评价滩坝砂油藏动用潜力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海上中后期油田的生产能力,针对储量分散、天然能量弱的薄层油藏,决定采用多分支水平井技术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降低综合开发成本。根据某海域A油田的油藏特点,分析了薄油层钻井作业设备能力有限、工程设计限制多、中靶精度要求高、井眼轨迹控制挑战多、钻井施工风险高、储层保护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平台钻井设备评价改造、井身结构及井眼轨道优化设计、复杂井眼轨迹的精细控制、钻井液优选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成功实施了水平井、分支井、小井眼和薄油层的钻探作业,提高了油田勘探开发整体效益,为今后海上薄油层多分支水平井的钻井作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应对国际油价持续低位徘徊的严峻形势和适应国内环境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开展了地质、开发技术攻关。通过地震+储层构型分析,对该气田上古生界河流相砂岩气藏储层进行了定量表征;开展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综合分析,对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从井位部署、轨迹设计、地质导向等3个方面完善了致密砂岩水平井开发技术,形成了大井组布井技术及针对上古生界、下古生界气藏多层系含气特点的立体开发技术。上述勘探开发系列技术在该气田的实施效果表明:(1)上古生界气藏新增建产有利区150 km~2,下古生界气藏筛选出含气有利区450 km~2;(2)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完善,提高了水平井在上古生界气藏的实施效果,2016年完钻水平井平均有效储层钻遇率超过60%、平均试气无阻流量达45×10~4 m~3/d;(3)上古生界、下古生界气藏立体开发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天然气储量的动用程度,提高了单井产量;(4)大井组开发技术的规模应用使单井平均占地面积缩减49.9%、单井平均建井周期缩短10 d,同时还便于气井生产管理、减少了环境污染。结论认为,该系列技术为苏里格气田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供同类型气田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