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ost.  DL 《石油物探译丛》1994,(5):44-46
目前,AVO烃类检测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外,其中的一类AVO异常被认为是正的烃类检测(HCI),这类异常的反射波振幅随偏移距的增大而增大。虽然这是一类常见的AVO异常,但并不是唯一的与烃类有关的异常。因此,应用现有的HCI,根据负指标的其它异常就可能检测不到烃类。而利用岩石特性的相关性(速度和密度)能列加可靠地进行烃类检测,利用这种岩石物理特性的相关性可提出更普遍性的烃类检测法,这种新HCI法受地震数  相似文献   

2.
直接利用叠前地震资料进行烃类检测在海洋深水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AVO方法在烃类检测中应用广泛,但在薄层、高孔隙度含水砂岩、低含气饱和度等情况下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实际上,地震波在油气储层中传播会产生较强的频散和能量衰减,这种变化在叠前地震资料振幅和频率上均存在响应。因此把分频技术与AVO技术结合起来是解决烃类检测多解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针对传统AVO方法和分频技术进行烃类检测存在不足,通过模型正演、AVO技术和分频技术以及它们的有效结合应用,集成了地震分频AVO烃类检测方法,在孟加拉湾海域深水沉积储层烃类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验证了该方法在海洋深水沉积储层烃类检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了储层烃类检测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烃类检测的多解性。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提高海上油气勘探的准确性,有必要利用更有效的油气预测方法来降低勘探风险,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传统的亮点、暗点烃类指示方法对低信噪比资料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AVO方法也因其苛刻的使用条件而使其油气预测效果并不很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联合利用地震频率信息和振幅信息的Proni吸收滤波技术与AVO技术的方法来进行地层的含油气性检测,利用碳氢指示、属性交会等技术方法探测烃类异常,最后通过在南海西部某区域的烃类检测中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证明了联合利用地震频率吸收属性和AVO效应可以更好地进行油气预测。  相似文献   

4.
根据南海莺琼盆地某井高压地层的典型砂岩样品实验室岩心测试数据,分析了砂岩速度和密度等参数随压力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随机AVO正演模拟研究,获得了在不同压力情况下不同岩性、物性和流体组合的AVO响应特征。在围压不变情况下,纵、横波速度随孔隙压力的增大而降低,而密度受压力的影响较小;当砂岩地层压力大于上覆泥岩地层压力时,饱和水砂岩可能出现第Ⅳ类AVO异常假象,因此在高压地层中进行储层预测或烃类检测时应结合地层压力预测和随机AVO正演模拟研究来成功规避AVO异常陷阱。  相似文献   

5.
大庆地区的三维AVO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随着野外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的不断改进,野外采集的道数逐渐增多,炮检距、覆盖次数也随之增大,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明显提高,尤其是AVO技术的日臻完善,有必要对大庆地区地震资料的AVO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岩性识别及油气异常检测。本次AVO研究的区域选在宋站升81井三维工区,通过对升81井的Inline142线进行AVO处理分析,得到了明显的AVO异常,并利用与升81井相关的测井曲线进行了AVO正演,结果证实升81井确实存在AVO异常。利用三维AVO分析技术还发现了深层火山岩,初步确定了火山岩喷发的通道位置。  相似文献   

6.
AVO油气勘探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地震波响应与油气藏的对应关系。地震波在通过地质体的传播过程中,引起地震波变化的因素是岩石的基本弹性参数——密度ρ、体积模量K和剪切模量μ,而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是地质体在弹性假定条件下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相对于传统的叠后分析技术,叠前的AVO分析能建立更加稳定可靠的关系。随着AVO技术的发展,利用AVO技术进行的探测油气的精度也越来越高,其本质就是建立了越来越可靠的地震响应与油气藏特征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AVO效应反映了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 ,利用AVO效应可以预测储层参数并识别油气异常。综合应用纵波AVO与横波AVO ,不仅有利于解决由单纯的纵波AVO检测油气异常产生的多解性问题 ,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岩石物性参数。以三层介质模型为基础 ,对不同储层参数的介质模型进行了多波AVO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AVO效应与泊松比、速度、储层厚度等参数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 ,这为利用AVO效应反演储层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演模型研究是采用AVO方法进行气藏检测的基础。选择合适的井在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的基础上,研究含气砂岩的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和各种AVO属性参数的特性,以及含气砂岩与非含气砂岩在各项特征上的差异和变化。含气砂岩AVO异常属性特征的确定可以指导利用地震CMP道集的AVO反演结果进行可靠的含气砂岩储层分布预测。正演模拟结果证实:苏里格庙气田二叠系盒8段含气砂岩主要为第Ⅲ类AVO异常响应,异常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9.
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发育深水扇沉积体系,钻井资料揭示,油层和水层均表现为“亮点”和远道增强的Ⅱ、Ⅲ类AVO异常,利用常规振幅和AVO方法检测烃类精度低。为此,首先分析了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正演模拟明确了孔隙度是引起振幅及AVO多解性的主要原因;然后,通过交会分析认识到,截距—梯度属性随孔隙度的变化规律与随含水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进而提出了基于坐标旋转的扩展AVO属性,以降低常规AVO属性的多解性,提高油气预测精度;最后,开展面向实际储层的敏感流体因子优选,提出一种新的流体因子敏感性定量分析方法,能够优选出对流体敏感、对孔隙不敏感的流体因子,预测结果能够压制孔隙度造成的流体识别假象。分析结果表明,λ/μλμ为拉梅系数)具有对流体性质敏感性高、对孔隙度敏感性低的特征,是研究区开展烃类检测的最佳敏感流体因子。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利用扩展AVO属性和λ/μ流体因子能够有效区分真“亮点”油层和假“亮点”水层,预测结果与钻井数据更吻合,有效提升了烃类检测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弄清莺歌海盆地乐东底辟区中层超压气层的AVO类型及主控因素,探索适合本地区中层相应地质条件下的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方法,进而提高中层勘探成效,从岩石物理统计特征出发,针对底辟区浅、中层2种典型气层在储层成因、物性与温压等方面的差异,以横波速度预测技术为基础,采用流体替代、变孔隙度模拟等手段对该区中层薄气层AVO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浅层常压气层的Ⅲ类AVO异常不同,该区中层超压气层主要为Ⅱ类AVO异常,储层孔隙度的变化是影响中层气层波阻抗变化及AVO特征的主控因素。由于该区中层储层物性差,超压薄气层顶界所产生的强振幅异常主要是由于该气层AVO效应和薄气层调谐效应所产生,此类振幅陷阱应在中深层勘探中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1.
莺歌海盆地东方区由于特殊的温压环境和形成机制,导致低速泥岩特别发育,而低速泥岩和含气砂岩表现为较相近地震相和AVO特征,致使应用AVO技术识别砂岩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有效分析该区砂泥岩AVO特征,从Zoeppritz方程简化式出发,剖析不同弹性参数相对变化对AVO反射系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晰东方区上中新统黄流组含气砂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明确了横波速度是影响该区含气砂岩III类、IV类AVO响应特征的主要因素。最后对相同的IV类含气砂岩和低速泥岩进行分析,低速泥岩的IV类AVO异常更为明显,为有效区分低速泥岩和含气砂岩,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和叠前同时反演结果可以有效剔除低速泥岩陷阱的影响,为东方区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储层参数对多波AVO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VO效应反映了地震反射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利用AVO效应可以预测储层参数并识别油气异常。综合应用纵波AVO与横波AV0,不仅有利于解决由单纯的纵波AVO检测油气异常产生的多解性问题,而且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岩石物性参数。以三层介质模型为基础,对不同储层参数的介质模型进行了多波AVO效应分析。结果表明,AVO效应与泊松比、速度、储层厚度等参数之间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为利用AVO效应反演储层参数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乐东区中深层是莺歌海盆地高温高压领域目前获取重大勘探突破的区域,但该区中深层已钻遇的亮点型储层物性差,普遍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区域岩石物理特征分析表明,乐东区具备形成暗点型气藏的条件,砂岩AVO-孔隙度量版显示含气优质储层表现为Ⅱ类AVO异常;据此借助近远道叠加道集关系建立了Ⅱ类AVO暗点型气藏预测技术,利用F_(stack)属性和坐标旋转后的P×G属性可以有效识别乐东区中深层有利潜在目标。通过钻井证实了本文预测技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拓展了Ⅱ类AVO流体指示因子在烃类含气性检测中的应用,为乐东区高温高压领域中深层的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岩性地震学是现代地球物理勘探中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井下地球物理数据研究各种参数的变化(如速度、密度等)与岩石物性的关系(如孔隙率、油气饱和度等),从而指导找矿或直接寻找油气藏。其中方法很多,诸如拟测井(速度、密度)剖面、多波勘探、HCI、VSP 及 AVO 等等。AVO 法,即研究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方法,它是一项新兴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的课题之一。其方法原理、资料分析与解释等问题详见文献。一般来讲,振幅随偏移距增大而变小,主要是由于平面波在弹性介质传播过程中要受到  相似文献   

15.
高效气藏与低效气藏的AVO 异常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天然气藏的岩石物理实验为基础,总结储集层物性、岩性、含气性与振幅-炮检距关系(AVO)异常响应特征的内在关系,分析气层的AVO异常响应的敏感特征。利用AVO技术对高效气藏和低效气藏进行了变孔隙度和变含气饱和度模拟,得出含气性好的气藏AVO异常属于第三类,含气性差的气藏AVO异常属于一、二类的结论。其结果可以提高AVO解释参数的精度和流体性质识别的准确性,为区域评价提供数值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M区深水油田发育深水浊积砂岩,该储层具有岩石物理特征复杂及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利用常规技术手段难以准确预测储层的含油气性。本文首先利用岩石物理分析、AVO模型和井震响应分析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应用叠前AVA同时反演技术求取纵波阻抗、横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等弹性参数;然后利用属性转换技术求取泊松阻抗和烃类指示属性等转换参数,对目标储层做进-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泊松阻抗能很好地区分砂、泥岩,烃类指示属性可预测砂岩的含油气性。最终利用泊松阻抗和烃类指示属性数据体提取的属性平面图,能预测储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性分布规律,为探井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叠前反演与直接烃类指示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管路平 《石油物探》2008,47(3):228-234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岩性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开发问题日益受到勘探学家们的关注,地震叠前反演技术成为近年来地震属性分析和反演研究的热点。AVO技术通过分析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进行岩性和流体识别,交会图分析是AVO异常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弹性阻抗反演和叠前同步反演在内的叠前弹性反演技术是AVO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叠前弹性参数反演可以得到更丰富的储层岩性和流体的信息,有利于进行储层的直接烃类检测。结合地震叠前反演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实际应用,探讨了利用地震叠前反演技术进行油气藏直接烃类检测的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海莺歌海盆地D气田莺歌海组主要为临滨—滨外沉积环境,泥流冲沟发育,纵向上岩性组合复杂,出现若干岩性“亮点”,平面上储层非均质性强,气层横向分布不连续,给油气检测带来了很大困难。提出一种扩展AVO流体检测技术,即将AVO属性与岩石物理分析确定的流体敏感弹性参数关联起来,构建出对流体敏感的AVO指示因子属性,利用该属性来刻画有效储层和泥冲沟的分布特征,进而识别岩性、开展烃类检测与储层预测。理论模型验证与实际应用效果表明,AVO流体指示因子与含水饱和度曲线对应关系最好,对流体最为敏感。与叠前反演技术相比,由于该技术无须建模,不存在模型化效应,因而横向分辨率更高;与常规AVO属性分析技术相比,本文技术得到的剖面信噪比更高,含水背景能量受到压制,异常多解性大幅降低,可以很好地识别真假“亮点”和表征气层连续性。  相似文献   

19.
川西丰谷地区三维AVO油气检测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川西丰谷三维宽方位地震资料,采用基于Fred.J.Hillterman简化方程的AVO技术,进行了三维AVO反演,得到垂向入射反射系数(NI)和泊松反射系数(PR)两个主要AVO属性体。通过测井数据岩石物理特征分析、已知井的AVO模型正演、流体替换和交绘图分析,可以实现从测井岩石物理属性到地震AVO属性的定量标定,进而对三维AVO属性剖面进行解释。在川西丰谷三维地震资料偏移距范围内,含气砂岩与含水砂岩的测井岩石物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储层砂体中气、水流体的变化可以导致不同的AVO异常。从交绘属性体中提取的须四段储层AVO属性异常分布表明,无论AVO属性剖面或属性平面展布均与实际钻井结果吻合,证实AVO反演属性对储层中含流体性质具有更直接、更准确的区分能力,在丰谷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含气性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实效。  相似文献   

20.
南海莺歌海盆地D气田莺歌海组主要为临滨—滨外沉积环境,泥流冲沟发育,纵向上岩性组合复杂,出现若干岩性"亮点",平面上储层非均质性强,气层横向分布不连续,给油气检测带来了很大困难。提出一种扩展AVO流体检测技术,即将AVO属性与岩石物理分析确定的流体敏感弹性参数关联起来,构建出对流体敏感的AVO指示因子属性,利用该属性来刻画有效储层和泥冲沟的分布特征,进而识别岩性、开展烃类检测与储层预测。理论模型验证与实际应用效果表明,AVO流体指示因子与含水饱和度曲线对应关系最好,对流体最为敏感。与叠前反演技术相比,由于该技术无须建模,不存在模型化效应,因而横向分辨率更高;与常规AVO属性分析技术相比,本文技术得到的剖面信噪比更高,含水背景能量受到压制,异常多解性大幅降低,可以很好地识别真假"亮点"和表征气层连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