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有助于分析油气藏断层封堵的并置和封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Knip.  RJ 李玉伟 《国外油气勘探》1997,9(6):695-702,721
一套新的图件有助于分析断层两侧地层的并置对接和封堵性。这套图件以控制断层并置对接和封堵类型的岩性和断层位移(断距)量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它们的优点在于能够评价断层的封堵性而无需作具体的地层层位和断面的三维立体图,它并能用来作断层带的渗透率、封堵性和导水性的图件。这些图件则可用来快速确定临界断距和地层并置界,以绘制确定油气藏分区所需的图件。  相似文献   

2.
根据断层断距的大小对断层进行分级,将断距小于2m的断层定义为微小断距断层,简称微小断层微小断层的发育程度、分布密度等特征受构造的活动强度、活动时间等作用影响,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微小断层难以用常规的勘探和地质手段进行有效识别,但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露头可以对微小断层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微小断层可以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微小断层对油、气、水的流动起着导流的作用,同时也会导致油井迅速暴性水淹和水井无效注水等开发问题在地层相对稳定或断层不发育的地区,也可能由于小型的构造运动、沉积成岩作用等形成微小断层。  相似文献   

3.
白垩系清水河组在车排子凸起东斜坡区由沙湾凹陷向隆起高部位层层超覆尖灭,北西—南东向断裂成排成带分布,易形成断层与地层超覆型复合圈闭。地震相干分析技术对识别小断距断层有较大的帮助,分频和振幅类地震属性的结合可有效识别薄砂层组超覆尖灭线,沿层振幅类属性特征可识别研究区各期砂层发育期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的分布,进一步预测砂体的发育区。构造解释与地震属性的结合可评价圈闭储层发育特征,指出研究区第二期砂层组发育5个断层地层圈闭,圈闭内砂体发育,具有重要勘探价值,其中A圈闭、C圈闭是下一步首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对发育于北海盆地以细粒沉积为主的下第三系地层中的大量多边形张性断层网络的认识,提出了厚泥岩地层阶段性脱水的一般模。地震资料表明,在地层层位上断层位于垂向上以几乎未变形压缩剖面分界的界构造单元中,且分布局限于低渗透率斜坡和盆地基底相中。  相似文献   

5.
萨中开发区断层区套损特点新认识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来随着薄差层开发力度加大,萨中开发区内的套损井数逐年增加。从套损区和套损层位的分布及从地质构造和地层应力的角度分析得出:套损区的规模和分布特点受断层的影响;断层区套损与断层滑动无关,是断层区压力不平衡的结果;受断层遮挡,大断距断层的两侧容易产生压力差异,对断层区地层应力场重新分布有影响,而重新分布的地层应力场产生应力集中是导致套损的直接原因。因此,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调节断层区的地层压力平衡,以防治断层区套损。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叠加部位。在平面上,侏罗系分布呈带状出露在塔西南南部边缘。塔西南南缘在侏罗纪期间为一个断陷盆地体系,向西应与卡拉库姆地块南缘断陷盆地相连通。侏罗纪时,深水沉积区处于边缘主控正断层断距最大的位置,而河流和沼泽沉积环境则处于相邻断层交叠部位,或主控断层断距较小的部位。断距最大的位置通常在单个断层的中部,而向其两端断距则逐渐减小,所以上盘的沉降幅度也就变小,沉积环境也相应为河流或冲积扇等。塔西南地区侏罗纪地层除发育在山前外,还发育了一系列受断层控制的湖盆。其中,半-深湖相沉积制约了生油岩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民丰洼陷发育了两套断裂体系:北部的陈南断层和中部的民丰断裂带。首先通过地层去压实校正使地层厚度恢复到沉积时期的厚度,然后根据地层古厚度计算出陈南断层和民丰主断层不同时期的落差和生长指数。研究表明,陈南断层在沙三段沉积早、中期活动强烈,到沙三段沉积晚期、沙二段沉积期活动性降低;而民丰主断层在沙三段沉积早、中期还未形成,到沙三段沉积晚期开始形成。由于两条断层活动的差异性,民丰洼陷沙三段下、沙三段中地层厚度北厚南薄,呈楔状;沙三段上、沙二段地层厚度北薄南厚,呈反楔状。地层厚度的变化特征表明,断层的活动性控制了该区层序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位于凹陷缓坡,多条近平行的二级断层将其切割形成断阶构造,伴生的三、四级断层将构造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泥岩频繁间互,砂体、断层及其相互配置构成了胡状集油田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胡状集油田胡5断块区输导体系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发现,胡状集油田为其东侧洼陷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近东西向运移至斜坡带聚集形成;砂体厚度和断距控制断层两侧的岩性对置关系,进而影响断层的侧向封闭性。砂体与断层配置形成2种油气输导模式,并控制研究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对于走向与主断层平行的断层,当断距较小且砂岩厚度较大时,具有输导油气的作用;当断距较大时,可断开厚层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对于与主断层斜交的断层,其断距较小且砂体厚度较大的部位有利于油气输导,而断距较大且砂体厚度较小的部位则易于封堵油气。  相似文献   

9.
应用落差分析研究生长断层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将生长断层的落差定义为两盘地层厚度之差,将其某时期古落差定义为该时期两盘沉积的厚度差。生长断层落差可以根据对构造演化剖面或地质剖面的直接测量而计算,也可以对经时深转换的地震剖面进行测量而计算,还能够通过某地层顶、底构造图的深度计算。与断层生长指数分析相比,落差分析不受上升盘地层是否缺失的限制,不受盆地整体沉降幅度的影响,地质含义明确,容易对比断层的活动强度,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采用该方法分析东营凹陷始新世中期沙三下亚段沉积期明显活动的断层有45条,当时断陷最深的地区位于陈南断层西段、胜永断层中段和中央主断层之间。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西缘马家滩滑脱型冲断构造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鄂尔多斯西缘马家滩冲断带是一个典型的滑脱型冲断层带,石炭系煤系地层和沉积盖层与基底之间界面是主要滑脱层面。冲断层按成因分为底板冲断层、分支断层、反冲断层、横向断层4类。褶皱分为断展褶皱和断滑褶皱。冲断层带内存在反冲型、反冲切割型及分支断层型3种类型前缘构造样式和断层与断层、断层与褶皱两类构造转换。马家滩冲断带前缘带南端是油气勘探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二维、三维地震剖面构造解释成果,主要考虑断层的断距、断层切割的地层等因素综合分析,可把苏北盆地断层分为基底卷入型主干断层、基底卷入型次级断层和盖层滑脱(尖灭)型断层等3类。不同构造位置的变形样式不同,依据断层组合关系,将综合展现苏北盆地构造特征的金湖-高邮凹陷构造样式划分为地台基底卷入铲式正断层扇、正断层断阶带等10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汤原断陷构造沉积特征与油气成藏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原断陷是发育在前中生界基底之上受依兰—舒兰地堑东、西2条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且被北西向断裂所切割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盆地格架。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了白垩系和下第三系2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和成藏单元。研究表明:汤原断陷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断陷期、新生代断陷发育期和断陷后期3个发展阶段,最大沉积厚度达6 000 m,下第三系和白垩系是主要勘探目的层。受白垩纪末期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后期运动的影响,原形盆地遭受了强烈改造,原来的构造格局和地层沉积格架发生了显著变化,油气藏遭受了很大破坏,圈闭变得复杂。断裂和岩性对该区油气藏的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在凹陷或斜坡区寻找非构造圈闭有利区带,同时,加强对白垩系地层油气勘探,寻找保存完好的古构造是近期该断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东营凹陷永安镇地区断裂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对东营凹陷永安镇地区的断层进行了研究,永安镇地区的断层比较发育,主要断层为东西或近东西走向,倾向以南倾为主,3条二级断层控制了永安镇构造的构造形态,将其切割成由北至南3个依此南掉的台阶。该区不同级别的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段性。永安镇地区的断层活动性不是很强,其主要活动期有两期,即沙三上一沙二段沉积时期和东营组沉积时期,馆陶组沉积时期断层活动性逐渐降低,到馆陶末明化镇初期就停止了活动。空间上,主要活动时期(沙三段沉积初期和东营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在对东营凹陷永安镇地区的断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分层油气显示法、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及流体性质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永安镇油田的油气运移规律,明确了断层对油气运移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断层及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的活动性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油源断层作为主要输导通道在纵向上连接了有效烃源岩和圈闭,控制了该区断块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对于油气的运移及多层系成藏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处于活动期的断层是油气纵向运移重要通道,油气运移受到断层活动时期及活动部位的控制。在油气成藏时期内活动的断层会成为油气纵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文中利用地震资料对饶阳凹陷新近系主干油源断层生长指数及断层落差进行计算。定量确定了油源断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活动强度及活动部位。对与烃类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测温.准确界定新近系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在油气成藏期持续活动的断层部位。就是油气由古近系向新近系纵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也是新近系油藏的有利聚集区。研究发现,饶阳凹陷新近系油藏的成藏期为明化镇末期,凹陷内主要油源断层的局部位置在新近纪活动性较强。饶阳凹陷已探明新近系油藏多分布在新近纪活动较为强烈的主干断层附近。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带辽东湾段新生代右旋走滑变形及其模拟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郯庐断裂带是一条区域性深断裂带,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表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在辽东湾坳陷大致沿坳陷东部边缘通过.辽东湾坳陷东部沿辽东凸起两侧发育有若干陡倾或近直立的断层.这些断层自盆地基底一直切割到新近系中,部分断层甚至切割到更新统及全新统.在辽东凸起南段,断层表现为向南西撒开、向北收敛的帚状断层组合,所有断层在剖面上均显示正断层位移特征;在辽东凸起北段,断层表现为向北北西发散、向南收敛的羽状断层组合,西侧的部分断层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逆冲断层位移特征.辽东凸起附近盆地盖层中的断层组合表明,北北东向断层在新生代有明显的右旋走滑运动.沙箱模拟实验表明,沿辽东凸起南、北两段的断层组合可能与郯庐深断裂新生代右旋走滑位移有关,断层组合形式、运动性质的差异可能与郯庐深断裂主位移带走向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地震资料断层交互解释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LandMark Ⅳ解释系统上,充分运用和开发多种功能,可以实现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文中以断层解释为例,详细地介绍了断层的剖面解释、断层组合方案的判别、断层解释结果的检验以及断层侧向封堵的分析等方法。在断层的剖面解释中,把断面作为大倾角反射层解释。此外,要充分利用地震属性剖面,对断层进行综合分析和检验断层解释的合理性。为了克服断层组合中的主观随意性,利用了断层走向投影技术。利用断层走向投影面上的落差等值线图,既可判断断层组合的正确性,又可以判断断层的成因。把断层上、下盘反射层的断点投影到断层走向投影面上,可实现断层的侧向封堵分析。  相似文献   

17.
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简称T-Z图,T表示断层落差,Z表示深度)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其最初的发展是用于生长构造的二维地震分析,目前,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研究构造的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T-Z图来源于经时深转换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由沉积地层的落差与断层上盘所在深度的比值组成,简单地说,就是断层落差与深度的二维折线图,图上坡度的形态和变化特征直接暗示了断层的活动性质。以T-Z图的变化特征为基础,结合地震、钻井等各种基础地质资料,可以有效地查明断层的活动特征和相互关系,鉴别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随着三维地震解释精度的不断提高及大量实践经验的证謇,现已普遍认为,T-Z图在研究生长构造的活动规律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静北潜山油藏小断层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断层指不能据地震资料辨识的断层,其垂直断距为30~50m。小断层的存在对地下流体流动影响很大,在油田勘探和开发中,预测小断层是一大难题。小断层预测包括小断层数预测和其空间位置预测,预测基础是断层的分形性(表现在型式和总体分布方面)。断层的规模可相差很大,但在同一构造应力场中形成的断层群的分布型式很相似;在以断层长度或垂直断距为分析对象时,个体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幂律分布特征,且断层长度与垂直断距间亦有幂律关系。据此,认为断层总体幂律在由岩心尺度到地震精度所能辨识的断层尺度范围基本不变,因而可以由已知断层总体幂律来预测小断层数,再用已知断层的产状分布和密度分布来预测小断层的产状和空间位置。以辽河坳陷静北潜山油藏的小断层模拟预测为例,说明本模拟方法。图4参12(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19.
二连盆地边界断层的生长模型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断层连锁现象在裂谷盆地中十分普遍 ,断层连锁虽是短暂的过程 ,但该过程不仅改变了连锁前的沉积分布格局 ,同时对断陷的发育史存在控制作用。裂谷盆地半地堑边界正断层的生长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 :断层简单生长模式和断层生长连锁模式。根据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的构造、沉积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存在三种类型断陷 :阿北凹陷 ,受单一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赛汉塔拉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乌里亚斯太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多个含油气系统。因此 ,并不是所有断陷都仅发育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可能发育两个或多个含油气系统。断层连锁前的传递斜坡是砂砾岩体发育的重要部位 ,也是勘探地层 岩性圈闭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深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洼槽演化过程的认识,研究其对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以塔南凹陷为靶区,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主干边界断层的断距—距离曲线、断距—埋深曲线、洼槽剖面地层沉积特征和洼槽间横向背斜发育特征,利用最大断距回剥法恢复断层演化史,明确古洼槽的分布,解剖塔南凹陷内洼槽的构造演化规律,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洼槽对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断距—埋深曲线和生长指数,厘定了塔南凹陷主干边界断层的活动期次,确定了南一段上和南二段沉积时期为洼槽主要演化时期;结合主干边界断层生长机制(孤立断层生长机制和断层分段生长连接机制),将塔南凹陷内洼槽演化模式分为孤立断层控洼和分段生长断层控洼两种演化模式;依据洼槽不同演化模式将南一段上洼槽控源分布方式分为孤立洼槽控源分布和分段生长洼槽控源分布,同时主干边界断层的活动控制了有效烃源岩可容空间的形成和演化;塔南凹陷油气分布和纵向含油面积统计结果表明,含油富集区在平面上呈“马铃薯状”分布于有效烃源岩范围内并沿主干边界断层展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南屯组和铜钵庙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