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油气系统作为沉积盆地中油气藏形成和演化的独立地质单元,其中的油气藏分布与盆地类型和生烃洼陷等有着良好的成因联系。这种自然分配过程可以用发现过程模型来描述和分析,进而作出科学预测。利用对数正态模型对辽河盆地某含油气系统中油气藏规模的研究证实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田世澄  毕研鹏 《勘探家》1996,1(2):20-24
在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找油过程中,需要在含油气系统中以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系统和过程为核心,进一步划分出成藏动力学系统。文中作者论证了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划分原则及其动力学源泉;介绍了开放型、封闭型和半封闭型三种类型的成藏动力学系统,论述了成藏动力学系统中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成藏动力学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找油过程中,需要在含油气系统中以油气的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学系统和过程为核心,进一步划分出成藏动力学系统。文中作者论证了划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划分原则及其动力学源泉;介绍了开放型、封闭型和半封闭型三种类型的成藏动力学系统.论述了成藏动力学系统中油气藏形成特征和分布规律。文章以渤海湾复式油气区多成藏动力学系统叠置的盆地为例,通过划分其不同的成藏动力学系统,具体分析各个系统油气形成、运移、分布的动力学过程,明确其油源对比特征,从而可以明确寻找不同动力学系统油气藏的目标和方向。该文还概略地提出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即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以及各种测试方法获得的油源对比资料与盆地动态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是研究复式油气区多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已在越来越多的沉积盆地中发现了低压现象,但对低压成因及其与油气运聚分布关系的研究则显得不足。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分布最集中的地质单元,研究表明该系统地层中高压和低压均存在,侏罗系及以上地层中多低压,且在气藏分布区低压更突出,形成较开放性的压力系统。随着盆地的形成演化,异常地层压力亦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中低压的形成与油气运移过程中轻烃组分的漏失量大于油气和地下水的运移补给量,同时盆地抬升剥蚀和地温的持续下降,进而造成地层中能量亏损有关,而低压的形成时间则应该在古近纪。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勘探意义,对含油气系统的命名、分类、可靠等级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含油气系统不适用于无机成藏、非烃类气藏、低熟油气,也不适用盆捌期勘探阶段;含油气系统命名应该扩展为凹陷名称-生油岩层位和岩性-储集层层位和岩性-关键时刻靠性等级).分类应该与含油气系统命名统一。以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为主线进行分类,而可靠性应该分每一地质要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含油气系统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勘探意义,对含油气系统的命名、分类、可靠等级及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含油气系统不适用于无机成藏、非烃类气藏、低熟油气,也不适用盆地早期勘探阶段;含油气系统命名应该扩展为凹陷名称-生油岩层位和岩性-储集层层位和岩性-关键时刻(可靠性等级),分类应该与含油气系统命名统一,以含油气盆地的烃源岩为主线进行分类,而可靠性应该区分每一地质要素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为新疆北部最大、最富集的含油气盆地,随着盆地勘探资料丰富,重新研究盆地油气形成与分布,明确大油气田富集层位和勘探方向,可为盆地整体勘探部署提供指导。应用地震、钻井、试油、油源对比等资料,通过油气藏解剖、有效烃源岩分布和生烃潜力的差异性再认识,将盆地石油地质演化与构造演化相结合,对盆地油气聚集成藏的复杂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海陆过渡相和二叠纪—新生代陆内盆地多旋回演化,形成了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等多套构造层系,发育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中—下侏罗统3套主要烃源岩,存在中—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和白垩系3套区域性盖层,形成了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大含油气系统。明确了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西山窑组、侏罗系顶面与上覆地层存在的大型不整合面,控制了三大含油气系统原生油气藏分布。自海西晚期至喜马拉雅期发育4期主要断裂,在盆地内构成了立体输导网络,将三大含油气系统纵向沟通,形成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原生油气藏与次生油气藏有序分布的复杂油气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8.
深大断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纵观我国东部裂谷系中松辽、渤海湾、江汉及南海等几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发现油气田的分布与盆地中断开基底、地壳或岩石圈的深大断裂有相伴出现的现象,分析深大断裂与沉积、构造、地温场及压力场的相关性后发现:深大断裂控制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带的展布;控制了地温场的展布;从而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生、储、盖因素。深大断裂还控制了盆地内构造区带的展布、控制了流体压力场的展布,从而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运移与聚集因素。因此,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查清深大断裂的分布是提高勘探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天然气资源评价模拟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与分布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既适用于孔隙性气藏又适用于裂缝性气藏的“天然气资源评价模拟系统”。它是一个建立在超母体概念和对数正态分布概率体制上,以勘探层为评价单位,以局部构造为预测基础的新方法。在评价过程中,系统将勘探实践资料、地质学家的经验和预测模式结合成一个反馈机制,通过地质与统计模型间的相互校验和匹配来研究预测过程,并由此估算评价区的天然气资源量、潜量和气藏个数,最后进行资源评价和勘探决策。   相似文献   

10.
依照复式含油气系统理论,以区域盖层为界,将长岭地区划分为出3个含油气系统:以青山口组为盖层的深部、嫩江组为盖层的中部以及以明水组为盖层的上部含油气系统。其中深部含油气系统是长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领域,目前发现有东岭气藏、达字井含气构造,以下生上储、自生自储及上生下储式组合方式为主,据盆地模拟表明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65Ma);中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及自生自储武的组合方式为主,成藏的关键时刻是明水组末期(65Ma)和现今;上部含油气系统以下生上储式组合方式为主,目前正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成藏的关键时刻是现在。  相似文献   

11.
在总结合油气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含油气系统”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概念的区别。并针对我国广泛发育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特点,系统介绍“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含油气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界含油气系统演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柴达木盆地的中、新生界可划分出侏罗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三大含油气系统。其中侏罗系含油气系统的油气资源各占一半,第三系是以含油为主的含油气系统,第四系是以含气为主的含油气系统。并对这三大含油气系统的形成及演化进行了分析。根据烃源岩及其生成油气的分布,划分出各含油气系统的分布范围: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盆地北部,以北缘块断带为主的东西向展布的条带,向南可延至碱山、鸭湖、盐湖;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以盆地西部——茫崖坳陷为主,向东可延至一里沟、红三旱四号、船形丘及黄石构造一带;而第四系含油气系统以盆地中-东部的三湖坳陷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盆地理学和盆地工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开展含油气盆地的系统研究,存在着一系列不同认识。通过对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的分析、对盆地评价技术规范的理解、对含油气盆地在自然科学中的分类对比,认为含油气盆地系统研究应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盆地理学,二是盆地工学。所谓盆地理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理论,对盆地进行本体论(研究油气盆地的本原问题)、认识论(认识油气盆地的来源和认识油气盆地的研究方法)和性情论(人对油气盆地的心、情、性的理解等)的系统研究,获得有关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和烃类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所谓盆地工学,就是运用现代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应用数学的技术方法,模拟盆地和油气的形成演化及其相互关系,为油气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浅层天然气资源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浅层气指埋深小于1500m的各类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生物气、油型气、煤成气、水溶气等。我国的浅层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小型中新生代盆地,东、西部含油气盆地及主要含煤盆地。气藏类型分为3种:原生超浅层微气藏、近源浅层小气藏和浅埋常规气藏。其开发特点是:压力低、产量小、开采工艺简单、投资规模小。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有超级含油气盆地之称,是我国最具开发潜力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具有开发对象复杂,气藏类型多且普遍具有低孔、低渗、水侵活跃、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天然气提高采收率面临巨大挑战。为此,系统剖析了四川盆地常规气藏特点和提高采收率难点,回顾了发展历程,梳理了提高采收率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总结了近年来针对复杂气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取得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60余年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四川盆地已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统筹、全生产系统协同”提高采收率核心理念;(2)创立了以“早期评价与部署,储量刻画与动用,水侵诊断与治理,工艺配套与优化”为核心的气藏全生命周期提高采收率技术模式;(3)建立了地质与气藏工程、钻完井工程、采气工程、地面工程等多专业协同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体系;(4)随着盆地开发重心逐步向超深层复杂岩性气藏、非常规气藏等地质条件更加复杂的领域转移,提高采收率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包括超深层气藏薄储层精细描述、多重介质跨尺度数值模拟、超深特殊工艺井排水采气、非常规气地质工程一体化等多个方面。结论认为,60余年来不断丰富完善和形成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模式和...  相似文献   

16.
印度河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最大的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油气主要聚集在白垩系-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中,以气为主。下白垩统Sembar组海相页岩是主要烃源岩,始新统Sui Main石灰岩和下白垩统下Goru组砂岩是盆地内的两套主要储集层,发育岩性、断块、断鼻和背斜等各类圈闭。油气成藏分为两期,早油晚气,早期形成了盆地南部巴丁地区的白垩纪被动裂谷断块油藏,晚期形成始新世石灰岩礁体岩性气藏。研究结果认为:盆地南部印度河三角洲入海处以及邻近海上区域和中西部褶皱带、前渊带是该区下一步寻找油气的主要目标靶区。  相似文献   

17.
氦气由于其化学惰性、分子量小、低沸点、强渗透性、高导热性等特点,广泛用于航空航天、低温超导、医疗以及高科技领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稀缺资源。但关于氦气如何在天然气藏中富集的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在探讨富氦气藏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剖析了典型富氦气藏氦气成因、来源及富集过程,重点突出了主力氦源对富氦气藏的贡献,并提出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富氦气藏氦气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中国不同含油气盆地建立了壳源富氦和壳幔混合富氦2大类,6种氦气富集模式;(2)富氦气藏具有供氦多元、富集模式多样的特征;无论哪种氦气富集模式,都离不开主氦源对气藏的贡献;(3)中西部盆地富氦气藏中的氦气以壳源氦为主,富集模式包括古老地层水沿断层上移释氦、天然气沿古老储集层运移过程中富氦、页岩气富氦模式。(4)东部盆地富氦气藏中氦气为壳幔混合成因,富集模式包括以烃类气为主的气藏富氦模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藏富氦模式、以氮气为主的气藏富氦模式。结论认为,中国含油气盆地富氦气藏氦气富集模式的建立,可为氦气富集规律和富集主控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该认识对氦气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含油气系统层次性出发,提出了陆相断陷盆地含油气系统层次分类体系,引进多级模糊评判的数学理论。研究了含油气系统层次定量评价方法。以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为例,阐述了含油气系统的层次分类和定量评价的效果,给出了不同层次单元的优选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前正在板块构造的总体格架中研究含油气系统。按沉积盆地动力学演化背景,这种新方法确定了三类系统的定义。这三类系统分别是“初始裂谷”含油气系统、“大陆台地”含油气系统、“造山带-三角洲”含油气系统。一个含油气盆垢丰度和有效性经常取决于上述三类系统中的二者也可能三者之间的组合。前陆盆地是最好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准中地区油气成藏关键期的厘定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腹部为负向构造单元,埋藏深、经历多期构造活动,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含油储层砂体中烃类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分析,明确侏罗系储层油气成藏期次;结合构造演化分析,确定油气成藏关键期油气成藏过程与构造演化关系..结果表明,准中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在地质时期至少发生2期油气充注,与现今油气分布关系密切的油气充注关键期处于早白垩世末或晚白垩世早期至古近系末。构造演化模拟结果反映成藏关键期处于盆地腹部南北掀斜之后,准中油气藏大多地方基本没有被调整或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