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在不同负荷率下进行夏季工况,过渡季节工况,冬季内区工况的系统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得出此种通风方式下送风口的速度分布,室内的温度分布,0.1m处的风速等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在满足室内热舒适性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房间的负荷承担能力,与混合通风相比能够得出较高的通风效率;另外,阶梯形的风口较普通的送风口能较少地卷吸上区品质差的空气,能更好地满足侧墙上置置换通风的风口特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小型办公室为实验模型,采用了5组对比工况进行了实验,并将实验值与模拟值进行了比较,结果二者吻合较好。分析了侧墙上置风口置换通风的热舒适性。结果表明风口侧上置置换通风在各设计工况下,其负荷承担能力要大于传统置换通风,并且不论是吹风感、吹风温度还是室内头脚垂直温差都满足人体热舒适。这也证实风口上置置换通风与传统置换通风一样,可以在室内形成良好的热力分层现象,并且其能很好地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性需求,具有置换通风系统的特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析了办公建筑碰撞射流通风的室内温度分布,热舒适性和能耗等热环境特征.结果 表明,碰撞射流送风参数Lm从1.73减小至0.76时,室内温度分布存在从均匀分布到温度分层的变化过程,且Lm越小,温度分层现象更加明显.送风口附近的人员具有较强吹风感,人员工位布置应避免正对送风口,并尽量保证1.2 m以上的送风口距离.此外,本文建立了能量利用率η的拟合公式,可用于评估不同送风参数下办公建筑碰撞射流通风系统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4.
风口上置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风口上置置换通风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得出此种通风方式下送风口的速度分布,室内的温度分布,O.1m处的风速等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风口上置置换通风在满足室内热舒适性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房间的负荷承担能力,与混合通风相比能够得出较高的通风效率;另外,阶梯形的风口较普通的送风口能较少的卷吸上区品质差的空气,能更好地满足上置置换通风的风口特性要求.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风口上置的置换通风方案,并给出此种方案的特点和上置式置换通风风口的要求,推导了风口出风速度呈阶梯状分布的射流特性公式。以喷口为基础进行实验,筛选出了满足条件的风口型式,并给出了出风速度呈阶梯状分布时圆形射流轴线速度衰减公式。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辐射冷顶板与置换通风复合空调系统以及辐射冷顶板与贴附射流复合空调系统的评价分析,提出将三者结合起来的新型空调系统。建立贴附射流作用下辐射冷顶板与置换通风复合空调系统房间的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该房间进行模拟。通过模拟分析,得出房间的温度分布情况以及气流分布情况。模拟结果表明:贴附射流作用下辐射冷顶板加置换通风空调系统在保证房间良好舒适性的同时,可以有效减轻顶板结露问题,使辐射冷顶板在理想的工作温度下运行,提高了辐射冷顶板的供冷能力,保证了房间良好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碰撞射流通风系统的供热特性,对供热房间内热环境特征以及热舒适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典型送风参数工况下,碰撞射流供热房间内靠近送风口附近位置处存在垂直温度分层,空气温度随房间高度增加而降低,工作区热舒适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毛细管辐射空调加置换通风复合空调系统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并且对复合空调系统不同的送风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在空调房间上置送风口的送风方式可以使空调房间气流更均匀的结论,同时这种送风方式也能更好地避免结露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地下车库诱导通风射流及风口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理论分析了地下车库诱导通风的流场,提出了诱导送风口的布置方法,阐述了诱导射流参数及风口尺寸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计算实例和设计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研究了碰撞射流热风供热时不同的送风口高度下室内空气温度、速度和热舒适参数分布情况。分析了送风口高度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碰撞射流热风供热系统的送风口高度对室内热环境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空间建筑室内气流组织数值模拟与舒适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对采用百叶侧送侧回、喷口侧送侧回、散流器顶送下回、分层空调、置换通风方式的大空间建筑空调室内气流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根据ADPI指标对这几种送回风方式进行了热舒适性评价.结果表明,分层空调和置换通风是大空间建筑中较好的气流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focuses on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a new impinging jet ventilation system and compares its performance with a wall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system. Experimental data for an impinging jet in a room are presented and non-dimensional expressions for the decay of maximum velocity over the floor are derived. In addition, the ventilation efficiency, local mean age of air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were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obtained for a mock-up classroom ventilated with the two systems. The internal heat loads from 25 person-simulators and lighting were used in the measurements and simulations to provide a severe test for the two types of ventilation systems. In addition to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data CFD simulations were used to study certain parameters in more detail.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are part of a larger research programme to develop alternative and efficient systems for room ventilation.  相似文献   

13.
座椅送风是置换通风的一种具体形式,不同于传统置换通风的侧送风形式,我国在这方面设计规范也相应较少,又鉴于座椅送风初投资昂贵,在设计时有必要对其气流组织、舒适性等加以模拟预测。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对其空调系统的气流组织进行模拟研究,运用座椅送风的简化模型,模拟各种送风形式下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对比了各种送风形式的温度、速度、风量等因素,为大空间建筑空调系统优化设计、模拟气流组织提供了方法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洪成  李汛 《煤气与热力》2006,26(11):60-63
探讨了地板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与置换通风系统的组合空调系统的流程,对组合空调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地板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与置换通风系统相结合获得了良好的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提高了空气品质,改善了室内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15.
对某安装毛细管辐射与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的别墅进行了夏季工况测试。从室内温湿度场,置换通风系统效果及能耗几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的经济性运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风管出口位置对公路隧道施工通风效果的影响,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隧道三维模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别对风管管口与工作面5种布设距离及4种布设形式下流场特性的对比,分析了管口与工作面距离及风管附壁程度对流速变化和有效射程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风管出口不同位置对局部风阻压力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入口速度条件下,风管附壁程度越高、距离工作面越近,射流速度变化梯度越大,通风效果越明显;风管管口离工作面越近引起的局部压力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17.
置换通风的热压驱动增益模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传统下置置换通风系统特点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下置置换通风空调系统——由太阳能烟囱为新系统中送风提供热压动力,使送风具有传统下置置换通风系统的送风特点,室内工作区具有良好的空气品质。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了传统下置置换通风系统与新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解决传统置换通风不舒适的吹风感和竖直温差大的问题;相对于传统下置置换通风,新系统还具备节能和环保特性;烟囱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性能。  相似文献   

18.
热压通风建筑的风路设计与风场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理想气体公式结合经验修正对中国矿业大学某实验楼改造进行了热压通风设计,建立了热压通风单元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并模拟了一定环境下的室内服务区域和各进出气口的风速分布及温度分布。模拟结果合理地反映了通风设计情况,有助于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