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共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城乡发展的重要结构性转变。鉴于此,文章以重庆南岸区为例,运用"三生"空间(生态-生产-生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南岸区乡村生态空间脆弱、生产空间受限、生活空间不便三个关键问题;构建以乡村振兴目标为导向的"三生"空间规划研究体系;提出具体乡村生态空间开发保护与空间管制方法、产业组合模式选择与构建、乡村居民点体系完善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三位一体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乡村空间形态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一项重要的内容。针对乡村空间形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4个方面对徐州市乡村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依然是徐州市乡村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评价结果对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乡村空间,构建合理空间形态模型及乡村演变趋势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以后乡村空间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村落空间形态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但盲目的选择产业模式带来的只是暂时的经济收益,甚至会对村落空间、乡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破坏和阻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景观规划是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通过对两个因素综合分析,只有尊重村落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适宜的产业模式,才能形成推动乡村发展的"合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5.
陈琪玲  毛华松 《风景园林》2018,25(1):95-100
文化空间是历时性人地关系中生成的地方认同产物,是缓解当今乡村居民归属感弱化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巴蜀移民村镇和移民原乡村镇的社会关系对照,立足两者社会关系从差序等级式向散射式转化的背景,归纳了地缘、业缘社会关系影响下所形成的原乡认同、行业认同以及"重生产与生活"的社会意识在巴蜀移民村镇文化空间的空间表征。从而为巴蜀乡村振兴的文化空间适宜性重构,乡村居民的社会认同提升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是山区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空间活动的基本单元,肩负着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重重任.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引入地方性知识,导向更高效的治理模式,是实现乡村空间治理的重要路径和目标.综合地理、社会、治理多学科理论研究基础和分析框架,从人居生态单元、"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及弹性尺度和多中心网络三个方面解析小流域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基于武陵山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小流域的实证研究,从地理识别、地方认同和治理可行三个层次提出了乡村小流域"地理-社会-治理"多层一体的空间治理实践基础;最后,面向国家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加强空间治理能力的要求,从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贫困空间治理和空间组织治理三个方面实现山区乡村小流域空间治理目标,为破解山区"碎片化"的治理困境提供重要的政策设计工具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农村逐渐趋向城市化,呈现出新面貌。由此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进而也对我国的乡村景观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将乡村农业作为一种景观来看待,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也该被重视起来。何为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算是一个新兴的景观研究领域,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其表现形态包括如地形、土地、大树、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乡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创造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证,承载着人居环境改变的点滴历史,是"两山"生态哲学观最朴素的体现.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从构建宜居乡村等角度出发,乡土村落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与"两山"理论深入融合,既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也要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生态的整体协同发展,成为一种系统性的综合设计.  相似文献   

9.
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是地域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拥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以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关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特色小镇物质文化空间层面和非物质文化空间层面的规划策略研究,为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期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我国农村逐渐趋向城市化,呈现出新面貌。由此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提高,进而也对我国的乡村景观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将乡村农业作为一种景观来看待,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也该被重视起来。何为乡村景观"乡村景观"算是一个新兴的景观研究领域,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其表现形态包括如地形、土地、大树、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等是任何一个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