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官式建筑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可或缺的石作制度和石作技艺更是发展到巅峰时期。本文以北京故宫和南京明孝陵为例,从古籍资料和今人研究的角度,探讨明清官式建筑石作制度中石料的用材情况,可为石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概述了一个古建筑实例,然后从建筑共性特性(木梁柱、墙壁、门窗特色)、古建筑修缮内容(古建筑修缮原则、古建筑修缮内容)、现代建筑方法的应用(石作、柱子、板椽和封檐板、地面)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建筑方法在古建筑保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东源古村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全村均为曾姓,是曾子的一支嫡传后裔。东源古村有着800多年悠久历史,村内现存有各类明清传统建筑74栋,古村聚落形态清晰完整,是一个明清建筑群保存完好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对研究古代建筑思想理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古村的建筑装饰艺术、砌体结构等方面的工艺质量整体水平很高,在石作、砖作、木作等方面的精湛工艺水平,在整个南方原生态村庄中也是难得一见。2014年3月,东源曾家村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相似文献   

4.
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遗存丰富,技术、艺术成就突出,在巴蜀地区木构技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性,也是中国明代木构建筑营造史研究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巴蜀地区明代木构建筑的研究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其间,中国营造学社收集了 30 余处明代木构建筑的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单体建筑和明代木构总体营造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些研究奠定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研究的基础,展现了巴蜀明代木构建筑的价值,也拓展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的维度。之后,特别是近 10 年,巴蜀明代木构建筑备受关注,有很多新成果涌现,但也仍有许多研究有待进行。一方面,巴蜀地区官式建筑、大式木构建筑研究需要继续深化;另一方面,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中的小木作、彩画、瓦石作等研究亦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5.
台基,宋时称阶基,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存留甚少,今人因而较为陌生。又术书《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按十三个工种逐一记录,有关阶基内容分散在壕寨、石作、砖作等制度、功限和料例条文中,不甚明晰。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式》有关条文的挖掘、整理和分析,结合流传至今的传统营造方法,力求探明宋代阶基的类型、尺度和营造技术。一、阶基类别和尺度  相似文献   

6.
《建筑与文化》2009,(12):20-20
现在普遍认为,南京民居建筑风格与苏州、扬州地区相似,似乎受苏式建筑影响。其实作为明初的首都,其基本形式早在明代初年就已确立。从现存实例就可以看出,南京民居建筑,特别是这类“九十九间半”建筑,风格较为稳定,有独特的布局和装饰特色。民国学者卢前就认为南京民居是“前明遗制”。  相似文献   

7.
二、明代主要琉璃产地与分布明代建筑琉璃产地分布较广,我国南北方都有,它和当时的大规模营造工程相联系。传统的琉璃产地仍然集中于北方山西以及邻近的河北、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为了适应皇家建设的需要,明初在南京的聚宝山,当涂青山  相似文献   

8.
张淑英 《山西建筑》2012,38(24):1-2
通过传统石作工艺的分析,对笔架山三清阁进行了石作文化的研究考证,发现笔架山三清阁综合运用了中国传统石作工艺的手法,成就了该建筑的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9.
宫雕细琢     
正精雕石刻石作工艺是古代建筑营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建筑稳固长存的重要"基石"。在故宫的建筑世界里逡巡,随处可见石雕的身影。石砌台阶、石雕栏杆,处处都宣示着皇家的威严与华贵。故宫里每一个宫殿的前后都设有石制的台阶,  相似文献   

10.
江南地区历来有着深厚的石作传统,石作亦是江南传统村镇具有代表的乡土景观类型,主要分为条形石、弧形石和组合形几类。由于石作材质本身质地的坚固性,石作景观遗存的现状较好,但仍有问题亟待解决。针对江南传统村镇石作的生物病害、物理损伤、裂隙与空鼓、表面污染与变色等主要损伤,提出了表面清洗、结构加固、形体修补、物理环境改造等方法,以实现江南传统村镇石作的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11.
刘建平 《石材》2012,(5):46-48
五台山地质古老,石材资源丰富,众多的石作与石雕成为庙宇建筑的基础,石文化与佛教文化紧密联系,均讲究善与缘;切石造景的开采石材方法为石材资源开发与景区发展提出了相得益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大理岩,俗称大理石,是由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和蛇纹石等变质而成,一般为白色,因含不同元素而有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大理岩经过锯、磨等工序加工成板材,可作建筑装饰材料,也可作艺术雕刻和家具饰面之用。我国很早就利用大理石作建筑装饰材料,如北京故宫、天坛等著名的古代建筑物,“雕栏玉刻”大都采用大理石。我国的现代建筑,如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地铁等,均采用大理石作地面或内墙贴面。大理石在国外建筑更是广泛被采用。我省大理岩储量丰富,分布较广,品种齐全,色泽纯正,结构均匀,质地细腻。据初步探测,储量达7500万立方米,远景储量估计将在1亿立方米以上。色泽和花纹也较齐全、有纯白、乳白、肉红、玫瑰红、苹果红、奶油红、  相似文献   

13.
白颖  陈涛 《建筑史学刊》2021,2(1):145-157
南京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对面,有一座砖构穹窿顶的浴室建筑,俗称瓮堂。本文基于 2019 年该建筑的三维扫描测绘数据,对其形制特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这座浴室应是明初作为大报恩寺的附属建筑建造的。这种砖构穹窿顶浴室建筑形制来源于西亚,元代开始进入中国内地,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广为流行。作为一种生活建筑,它见证了元、明时期中国和中亚、西亚之间丰富、深入的建筑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正>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5月1日本书是以明、清官式建筑的作法为主线,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作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营造法原》《营造法原》是一部记述我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的专著,姚承祖原著,张镛森增编,刘敦桢校阅。该书分为16章,分别叙述了江南地区古代建筑中包括地面、木作、装折、石作、墙垣、屋面以及工限、园林、塔、城垣、灶等项目的营造做法,并附有表现建筑形象及构造的照片、插图和图版等多幅,对了解江南建筑的形制构造及演变,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渝链  兰荣辉 《建筑》2023,(2):107-109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一块普通平常的石头,经石雕艺人精心雕琢,呈现出生命与灵性。石作,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历经上下五千年散枝开叶,不断传承与发展,历久弥香。传统石作分为大石作和花石作,大石作匠人称为大石匠,花石作匠人称为花石匠,石雕制作或石活的局部雕刻即由花石匠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彭银 《古建园林技术》2012,(2):66-69,36,I0008,I0009
会馆是旧时中国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是真实记录着移民文化、商旅文化和会馆文化的"历史百科书",代表着当地古建筑文化的较高水平。一、贵州会馆建筑产生的背景可以说,贵州的历史就是一段一段的移民史。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有中原人士移居贵阳,随着秦的统一,驿道的开通,在历史的演进中,贵阳逐渐成为"东出西进、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成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外地人口源源不断涌入。明初,掀起了"移民实边"的高潮,江西、江南、川陕等地的人以"军屯"  相似文献   

18.
张兴国  温泉 《新建筑》2012,(5):90-93
随州市炎帝神农故里是炎黄文化及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介绍了随州炎帝故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理念,以及核心景区谒祖广场与神农大殿的创作特色。在谒祖广场及神农大殿的创作中,设计者注重从荆楚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中提炼传统元素,并运用现代石作技术手法实现了大空间纪念性建筑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研究发现,崇善寺大悲殿作为洪武朝建造于地方的官式建筑作品,明显受到洪武制度"格式化"的约束,但官式制度主要反映在平面形制、间架组织这类系统性要素上,而在具体的细部样式中,仍然保留有地方的或是上一时代官式传统的构造和装饰做法.另一方面,大悲殿作为罕见的供奉三尊立像的单层大殿,体现了颇具"个性化"的宗教空间特征.可以说,在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上,集中体现了宋元样式与明代样式、地方传统与官式制度、制度化约束与个性化设计之间多个维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柱础是重要的建筑结构元素,集绘画、雕刻、石作技艺于一体,如何继承发展意义非凡.笔者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及实地走访调研,以晋城市马村镇整个村域范围内的古建筑为研究样本,发现不同类型建筑的柱础尺寸整体相差不大,但仍有不同,且其在立面构图中起到稳定均衡的作用.柱础上的花草纹及相关吉祥图案纹雕刻简单,常用于低等级的建筑中,动物纹、人物纹等则由于雕刻技艺繁复,常出现在等级更高的建筑中.研究意义在于继承发展,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