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深入调研的闽北历史文化名镇和平古镇公共空间的保护性整治规划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上不管是物质遗产或是非物质遗产在本质上都是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都有着异曲同工之源的解读。对作为古镇复兴的原动力之一并具有文化遗产特性的传统历史公共空间的保护,实质上也是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战略层面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名镇是物质和文化历史性积淀的产物,具有独特的空间格局。随着现代化生活的渗透,古镇的空间结构和历史文化受到影响,古镇面临失去原有地方特色的境遇。文章以文脉为视角进行切入,通过文献考证与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宜宾龙华古镇文脉的显性和隐性要素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以文脉修补为导向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旨在探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名镇的保护方案,实现龙华古镇从公共空间修复到地域文化振兴的发展和延续,以期促进宜宾市历史名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玲 《福建建材》2014,(8):57-60
古镇公共空间是古镇传统生活和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不断受到重视,如何整合公共空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是古镇的独特价值能否在现代生活中延续,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古田县杉洋古镇的公共空间为切入点,通过保护性整合古镇居民公共生活空间,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白水营是漳州东部一个没落的历史城镇。古镇开发面临着如何在承传存续中寻求创新发展的难题。基于韧性城镇生命体系理论,从白水营古镇当前特色产业链断裂、地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告危和传统街巷空间肌理破碎等现状识别出发,探索出一套由形态、文态、业态合成的内生推力和由生态与政策制度势态构成的外在拉力共同合成的古镇复兴的动力机制。最后从产业、生态、文化、空间和制度5个层面提出白水营古镇复兴的韧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林暾 《福建建筑》2008,(3):5-7,10
江南水乡古镇中最富特色的传统共公共空间研究将逐渐成为构建和谐的水乡古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文章以周庄为例,从水乡古镇的历史发展,以及空间结构的特色入手,总结了水乡古镇公共空间的分类与特征。同时,探讨了在旅游业发展之后,水乡公共空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葛牌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化生态理念,分析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不可再生性、历史传承性和关联性等基本特征,从物质、观念和行动3个方面解读历史古镇的文化生态要素,解析历史古镇存在的文化生态失衡现象,探寻空间整合策略,包括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承、物质空间信息的整合、空间信息的叠加与整合、古镇经济的振兴等方面,强调文化、人、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古镇开发的热度持续升温,对古镇复兴研究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理论视角,探寻古镇复兴的内涵与路径。研究从文化景观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与解读古镇的文化景观类型和构成要素,提炼基于物质要素和价值要素的古镇复兴内涵,总结出融合生态、形态、文态和业态"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策略和方法,并结合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实践,阐述"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在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代表城市特色的滨水古镇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古镇逐渐失去其原有风貌。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地调研,通过分析赤石古镇"河流-码头-街巷"空间特征,从地域文化、空间肌理和历史建筑等方面,对古镇滨水空间进行新的解析、重构,探析滨水古镇保护与复兴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一些经历千百年来演绎且保护尚好的历史小城镇,无论是在历史的考证、建筑空间的研究,还是在人类行为文化的传承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当今经济利益驱使下兴起的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使得仅有华丽躯壳的“古镇”不断被打造涌现,他们大都失去了真正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失去了本该属于它们演绎秩序和物质与非物质特性不可分割的关系.研究认为,对古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些古建筑的修复和仿建,更不该盲目地另辟新径,而是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古镇历史及其演化环境,注重建筑形态修复的同时,还需重视对其所依存的环境空间的保护,更要寻找和保护历史长河中遗失或即将遗失的那些非物质性的原住居民的行为文化和精神内涵.本文以四川郪江古镇为例,探讨古镇环境空间的非物质性保护及其意义.这才是我们真正保护古镇环境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从文化传承视角探讨总体城市设计对保护古镇、传承地方文脉、构建城镇特色的作用与方法.通过苏州角直总体城市设计实践,探索在古镇保护的前提下从建立水乡生态格局,构建水乡特色,合理布局产业功能,构建交通体系,营造特色公共空间等方面的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罗芹 《安徽建筑》2023,(12):28-30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保护与优化古镇公共空间意义重大。文章将恩阳古镇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古镇内的公共空间类型、格局与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出古镇现阶段存在公共服务设施少、空间特色丢失、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古镇现存问题,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空间功能、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等措施,对恩阳古镇公共空间进行保护与优化,以期对存在同类型问题的古镇保护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历史古镇经过几千年物质和文化的积淀,形成独特的空间结构。鉴于各个古镇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千差万别,难以套用统一的模式,本文以重庆市路孔古镇为例,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对空间格局进行解读,发掘与弘扬古镇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象州县运江古镇是广西区内极具特色的岭南岛屿型古镇,其公共空间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价值。当今,运江古镇的公共空间面临着转型的机遇和挑战,该文结合运江古镇的背景,从织补理论、织补原则、公共空间等概念入手,总结并提出了适用于运江古镇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驳岸生态修缮、防灾防御设计;民俗文化织补、设计特色空间;古镇肌理织补、延续空间记忆3个方面。该研究可为岭南岛屿型古镇的空间设计改造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为今后古镇公共空间升级改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城镇是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街道作为古镇的主要外部空间,构成了古镇空间的基本骨架,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发展变化直接反映了古镇的形成和演进过程。本文通过对赤壁市羊楼洞古镇街道空间的解析,探索了古镇街道空间构成规律和设计方法,思考了古镇街道空间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绵阳市郪江古镇案例,对传统古镇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影响文化景观的内外因素及其演变特征提出以保护文化景观特性为原则的生态治理、风貌保护、文化传承、技艺复兴、建立古镇保护保障机制等建议,由此探索传统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考察,收集大量基础数据,在参考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巫溪宁厂古镇实际情况,提出宁厂可通过"特色挖掘自主创新模式——宁厂古镇文化体验游"提升经济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结论。该研究旨在总结目前国内传统聚落复兴途径,为渝东北盐业古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古城复兴"热"的时代背景,剖析了古城复兴存在七个方面矛盾的问题根源,总结了古城复兴的内涵及定义,提出了古城复兴的核心在于"古城文化传承、功能构成和风貌营造"三者之间的时空耦合,构建了古城复兴时空耦合理论模型,明晰了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并提出了古城复兴规划的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文章还基于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将西安古镇名村分为历史古镇、文化古镇及特色古镇三种类型,并分别就三类古镇名村复兴规划进行了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9.
历史街区内的各类人群作为社会群体,具有自身独特的活动特性,对古镇的格局和活力复兴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四川城厢古镇内各类人群行为的研究,并结合民意调查意见,从探索古镇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状况着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群行为对古镇格局和活力复兴的影响,以实现古镇文化价值提升、空间格局再生以及古镇肌理延续。  相似文献   

20.
余东古镇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东,古称“凤城”是南通海门境内为数不多有城池的千年古镇。四面环绕的护城河、类似凤凰展翅的总体布局形成的古镇自然空间显示着古镇选址的意涵和营造的独具匠心;延伸至南门外的南北大街和众多的东西向小巷形成鱼骨状的街道布局,特殊的环境造就典型的江北水空间特征,具有商业、居住、宗教的功能建筑以及类型丰富的街道界面和古镇肌理变化形成的物质空间彰显着千年古镇昔日的地位和繁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