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Planning》2020,(4)
水彩源于西方,在18世纪的欧洲得到飞速发展,之后传到亚洲。水彩传入亚洲后,很多画家开始研究与创作水彩。日本动漫艺术家宫崎骏将水彩绘画技法和表现方式与自身的创作相结合,将水彩应用于动漫手稿创作,充分发挥水彩的通透性,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原画手稿。水彩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宫崎骏的动漫手稿独树一帜,在水彩与插画领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17)
写实表现在水彩创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观念的不断更新,水彩写实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水彩传统写实的基础上,艺术家各尽其能,对各种绘画表现技法进行了探索,使水彩写实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表象上,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内涵。文章针对水彩教学中写实创新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创作和教学经验,总结出拓展写实创新的几个方法,以期使学生对水彩写实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并创新写实表现,从而促进学生水彩创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长久,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高峰是唐朝,此后无论哪个时代都没有超越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唐朝的发展。从明清朝到近代,尽管优秀的画家不断的涌现,但工笔人物画却始终没有再成为画坛的主流。新中国建立之后,徐悲鸿先生提出把素描融入到中国画中,这个技法促使工笔人物画再次觉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工笔人物画发展迅速,再次步入繁荣时期,而且在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同时期的画家在新创作品的构思创作上注入更多自主性灵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注重个性创作,出现了多种创作风格,就是在这种创作背景的影响下,工笔人物画艺术创作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彩艺术家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潜能,不断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拓展水彩画表现领域,使当代中国水彩画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文章从创作风格、表现形式、创作技法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当代水彩画创作的多元化表现,以期为进一步探究中国水彩画多元化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3)
传统水彩艺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水的流动性,一是色彩的透明性。中国当代水彩画受到国际艺术多元化、水彩艺术价值提升、艺术交流范围扩大、地域性特色成型等影响,挣脱了束缚,向水色交融、新技法的新特征方向迈进,形成了当代水彩艺术独有的创作特色。伴随着"新特征"的影响,大批水彩艺术家纷纷转变,关维兴、张克让、张翔得、祝林恩等是其中的代表画家。文章对当代水彩艺术的两个新特征进行研究,并以当代水彩艺术作家创作实践为基础,试图阐释当代中国水彩艺术的研究方向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4)
颉元芳是一位水彩画家,她竟日不辍地探索水彩画艺术,以女性视角对蒙古族牧民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体悟,将对家乡的记忆、感受转化为视觉图像。这在部分民族性题材作品呈现公式化、模式化、形式化问题的当下,显得弥足珍贵。该文作者重点论述颉元芳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并阐述她在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1)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一般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因此大多数学生的水彩基本功相对扎实,但是由于缺乏创作能力的培养,部分学生的水彩画创作能力不足,特别是水彩静物画创作不理想,这个问题已经引起高师美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所以,在新时期对高校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创新,应该加强对学生水彩创作能力的培养,特别应该结合水彩静物画的教学需求,对教学进行科学调整,促进水彩静物画教学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3)
陈洪绶身处明末清初这个中国古代人物画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开创了古代人物画新的风貌,在当时具有超前的意识,被学者尊为"代表17世纪出现的许多有彻底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其独特的审美观、艺术创作宗旨和绘画风格,给以后的人物画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1)
中国绘画大致可分为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三种类型。中国人物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先后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而达到顶峰。该文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几个不同朝代人物画家的艺术作品,了解每个朝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与艺术风格,从而分析中国人物画从古至今的风格演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6)
该文主要针对水彩技法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实践进行研究,从水彩创作与油画创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水彩技法在油画创作中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目的在于更好地将水彩技法与油画创作融合,提升油画创作的意境与效果。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5)
水彩写生不是水彩画创作,水彩写生不需要考虑主题、背景、形式、内容等问题,水彩写生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很直观地捕捉所看到的画面,从而在水彩写生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18)
在水彩创作中,创作者运用媒介材料水的调和、流动,逐步完成水色的融合、形体的塑造、意境的营造等。在这个过程中,水的运用尤其重要,同时这也是水彩教学中的难点。文章针对水彩教学中水的运用进行研究,分析水在水彩中的作用、功能,探讨在水彩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水的运用,提高学生在水彩创作中驾驭水的能力,进而提高其水彩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7,(21)
旧工业题材水彩画是中国绘画发展的产物。崔全顺打破常规表现模式,对旧工业题材有独特的把控力,推动了水彩装饰性语言研究的发展,有助于艺术家树立自身的创作风格,同时增强了旧工业题材水彩画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21)
文章从水彩画风景写生的基本内容、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入手,分析意大利风情水彩风景画的创作背景,鉴赏意大利风情水彩风景写生作品,以探索意大利风情水彩风景写生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7)
文章针对水彩艺术的多样性进行探析,展示水彩艺术随时间推移的渐变过程,揭示水彩艺术多样化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文化底蕴的不同,造成艺术家观念形态的不同;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水彩艺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潮流;在中国水彩艺术中添加民族特色已经成为未来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16)
水彩画自明末清初传入中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中国水彩画家中最典型的一位就是被誉为"中国水彩画之父"的艺术家李剑晨。李剑晨致力于中国水彩画的发展,赴全国各地进行写生创作,并于实践中发掘了更多的水彩画创作技法。该文旨在通过分析李剑晨的水彩作品,探讨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9)
当今艺术的发展逐渐趋向综合性和多元化,水彩也不例外。水彩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使水彩肌理在创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水彩肌理在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而且更好地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情感。但创作者不能一味地追求肌理效果,这样只会使画面缺少深度。只有辩证地看待水彩肌理在创作中的运用,才能将肌理的发展引入良性的方向,更好地丰富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6,(11)
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精神性是千百年来一直被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之一。美术之于社会,是一个微缩世界。中国人物画最大的画谱,即在亘古不变的精神性。文章先从中国画的方法论探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精神性,号召水墨人物画家紧跟党、国家和时代的步伐,响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努力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作品。文章通过分析美术史与李伯安、袁武、任惠中三位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创作中表现藏族人民精神性的实际案例,探讨水墨人物画创作如何在同一民族的精神性中区别体现。同时,通过黎小强的少数民族水墨人物画创作探讨一位画家如何表现不同民族的精神性。画家首先应该熟悉掌握自己的技法语言,其次要在实际生活中深入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用心体会他们的精神气质,最后根据自身的艺术诉求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6)
<正>2015年3月18日,"中国梦?水彩梦"首届全国女性水彩粉画展在陕西美术馆开幕,共展出167幅作品,其中特邀作品8幅,评委作品10幅,全国征稿经过筛选评出作品149幅。此次展览是专门为全国女性水彩粉画艺术家搭建的一个全新的平台,旨在思考如何从女性视角去理解和把握水彩艺术和创作,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女性群体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理解。展览持续10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3)
现代中国画创作处于既要面对现代化的观念引入,又要从传统出发,立足传统,彰显民族性意义的处境。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保持画种的民族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以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为出发点,才能真正表现出中国人物画的民族性。除了保持传统笔墨、神态意韵等中国人物画自身的独特性外,在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纳入少数民族表现题材也是展现中国人物画民族性的一个途径。文章以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为前提,并从广西少数民族题材形成的优势以及该题材创作中所涉及的取材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展开,对中国人物画创作中广西少数民族题材民族性的表现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