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周振宇 《华中建筑》2005,23(2):21-22,43
该文对“新、特、奇”的内涵作出了界定,阐明了“新、特、奇”与建筑美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新、特、奇”是我国建筑美寻求多样化发展的一种探索,是中国建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对建筑形式的“新、特、奇”与城市的美的关系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钟斌 《城市勘测》2007,(4):107-109
介绍使用两种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NT 3.3和Jx4Cdpw 4.2软件生产3D产品中,通过重定向使不同比例尺的数据能重复利用,在生产中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加快了成图速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双重背景下,传统村落面临着新的挑战,亟待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发展途径.文章引入了"三生"的概念,以"三生"协调为切入点,指出了"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对河南省麻地川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现存问题和发展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冬 《建筑师》2017,(6):100-108
当代中国建筑学与当代中国乡村有着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当代建筑学自身不断地获得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的力量。文章以时间线索为脉络,解析了自1950年代至今建筑界介入"乡村"的四个历史阶段中,建筑学在实践及理论话语方面的流变,探讨了乡村以及乡土建筑作为一种"反思"的力量,对当代中国建筑学现代性建构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6.
"小街区、密路网"作为一个与"开放街区"密切关联的空间布局模式,近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交通组织方面,这一布局模式通常被认为有利于打破城区交通梗阻、缓解道路交通拥堵.文章从规划建设目标导向、具体措施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理念的更新借鉴三个方面,对"小街区、密路网"当前认识上存在的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较为系...  相似文献   

7.
何崴 《建筑师》2022,(216):49-54
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非洲建筑师,弗朗西斯·凯雷因其独特的身份和经历,及大部分实践都集中在非洲 乡村地区,而与中国当前乡建产生了某种关联性。本文将从基于全球化的地域建筑师、公共事件和村民参与、社会设计、 返乡身份几个角度解读凯雷及其作品,并讨论凯雷的创作与中国乡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黄媛 《华中建筑》2006,24(7):78-81
访文通过总结常规建筑面对变化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分析被忽视的建筑“可运动“、“可变化”现象.将这一性能系统化一提出建筑的“运动”理论:在技术上,它受到仿生学的启示.作为建筑仿生学的分支;在理念上,它以共生哲学为基础,运用其中关于人的建筑与自然共生的哲学思想最后探索将系统化的“运动”理论和设计方法作为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万式适当运用于变化着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通过分类与整合乡村"三生"空间,以长沙县明月村为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三生"空间优化体系,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可以为乡村"三生"空间详细规划作出更明确的指导,为绿色宜居的乡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11.
《Planning》2016,(Z2)
<正>1.Canada is an Indian word meaning "big village".加拿大是一个印第安语,意为"大村庄"。2.The U.S.-Canada Border is the longest international border in the world and it lacks military~1 defense.美国和加拿大边界是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边界,边界上少有军事防御。3.Large parts of Canada have less gravity2than the rest of Earth,which was discovered in the 1960s.20世纪60年代发现:加拿大很大一片区域的重力小于地球上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2.
从"围村"到"浮城"--关于一个城市村庄的理想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个UIA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参赛方案,从建筑师的视角来关注城市弱势群体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殊城市空间,发现城市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改善现有空间关系的简单可行的解决办法,以期推动决策者创造更为和谐生动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钱海平  林涛  吴璟 《新建筑》2010,(4):93-95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用者是不可缺失的一环,建筑空间的营造既要实现使用者需求的物质转化,也应关注空间的领域特性对使用者行为心理的影响。结合杭州良渚文化村竹径茶语组团的工程实践,通过对特定类型住宅空间组合模式的解析,探讨了形成场景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都市村庄”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农民工"的聚集地——"都市村庄"的基本状况出发,关注社会变迁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身份集团,对其产生原因及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引起社会和规划界的重视;并就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向外围快速扩展,而大量的农村的农业土地则随之转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区以及其他职能的用地,与此同时,由于资金并未跟进、投入到村庄的改造、改建、新建的各种项目中,因而则形成了以居住职能为主的、不同于一般城乡社区的、被城市所包围的"城中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文化模式日益呈现出“地球村”的新思维尺度。尽管与发展世界性同步的还有保护地方性;与提高科技含量同步的还有提高文化含量——但是,“地球村”建筑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主流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情势下,探讨“地球村”建筑是学界职责。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产物,“城中村”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许多人称为“毒瘤”。文章从城市化的视角出发,基于对城市化的重新理解.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城市化应首先体现其内在的变化,其本质应该体现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与文明程度的提升体现在人的城市化程度的提升。进而提出“城中村”的本质并不是阻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中村”的城市化是一个继续城市化过程,即是一个内涵城市化过程,而不是”以旧换新”的表象城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文化透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锐波  阎小培 《规划师》2004,20(5):22-24
“城中村”的城市化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转变,而是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等多元的转变。应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引进市场机制、重视公众参与、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加强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等方法,推动“城中村”走内涵式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厦门"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角落"是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化或城市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部地区."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角落",既是城市发展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又是城市发展的潜在价值所在,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厦门"城中村"型"城市角落"的现象与特征,深入探究厦门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为我国"城市角落"健康城市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指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正规供给渠道不畅、规划的缺失、管理的不到位等因素是目前深圳非正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对蔡屋围的综合整治和渔民村的全面改造两种改造模式的反思.从宏观看,现有改造多是从实施规划的角度考虑,而规划往往注重物质规划、轻社会因素,这种重物质景观的改造模式过于简单化;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看,.城中村"村民出租房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是一种房地产开发行为,渔民村的全面改造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蔡屋围的综合整治模式应是主体改造模式,不同改造模式可以同步推进;从社区的角度看,"城中村"属于一种类型的社区,"城中村"改造应在社区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最后,对如何通过"城中村"改造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和社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城中村"改造可以将村民视为房地产开发的主体之一,将其纳入正规房地产市场体系,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