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近代四邑地区公园建设与发展的背景1、公园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公园是近代中国的新型公共空间,目前公认最早的公园为1868年8月8日开放的上海外滩公园。这个公园位于英美租界,由西人设计建造并经营,是借由帝国列强的租界建设传入国内的"公家花园"(publicpark)。此后,上海租界区的公园数量逐渐增多。但租界公园只对租界的外国居留者开放,强调殖民者的优越地位并严重歧视中国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  相似文献   

2.
晚清上海部分私园受西学东渐风潮的影响,转而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娱乐活动场所。这些在原有中国传统园林格局基础上被赋予西式造园要素及开放性功能的私园,作为外侨移植的西式公园向华人自建公园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其亦中亦西的造园手法深得“海派文化”的浸染。晚清经营性私园沉浮俯仰的背后隐含着时代与文化的撞击,为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及公园变迁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晚清上海部分私家花园受西学东渐风潮的影响,成为向公众开放的娱乐活动场所.这些在原有中国传统园林格局基础上被赋予西式造园要素及开放性功能的私园,作为外侨移植的西式公园向华人自建公园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其亦中亦西的造园手法深得"海派文化"的浸染.晚清经营性私园沉浮的背后隐含着时代与文化的撞击,为研究近代上海公园变迁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海自1843年被迫开埠后,西方列强破门而入,在“不自觉”中为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强大的舶来文化叩破了传统文化的坚城,全面渗透而无孔不入;经历欧风美雨几十年熏染的本土文化表现出以日益开放、积极、平和的心态来接受新时代的异质文化@。租界园林作为最早出现在上海的近代园林,  相似文献   

6.
自上海开埠后,因西式公园移植租界而带来了强烈的中西文化碰撞.它既开启了近代中国园林史上的转折篇章,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侧推力,也影响了整个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笔者分别就租界公园的规划布局、造园手法和元素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这类以殖民文化传播为初衷的历史产物于近代上海园林及社会的双重意义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7.
夏欣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2,38(5):133-138
中国近代公园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将西方公园理论与实践成果融入各地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情境,并不懈改良与创新的本土化过程,由此形成近代公园鲜明的本土特色。以清末社会变革前夕,洋务运动重镇武汉的公园营建倡议及相关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期公园计划与营建的背景、内容、成效、局限等的溯源考察,探讨晚清公园理念与实践萌动之时的内容和特征,尝试对本土“公园”概念的最初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特殊历史情境下中国近代公园的本土化路径。清末官方进行的公园建设相关的探索、尝试,奠定了中国近代公园除娱乐属性以外的“教育”“商贸”“科研”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并使得公园作为“文明”“进步”象征的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厘清这一历史过程对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园林嬗变的内在动因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英、美、澳、法等国第一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旨在走出"植入"中国"西方公园"的框架,从租界社会出发探讨我国近代社会背景下公园功能的生发演变,增进对我国近代园林史及公园现代化的理解。通过历时性的对比分析,指出在租界建设初期,公共租界内的公园主要作美化环境的休闲绿地来使用。随着19、20世纪之交数年间上海租界社会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港口海洋贸易网络的形成,这些公园开始展示出"公共健康""体育运动"及"儿童活动"等方面的功能,并最终成为复合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公园制度源于西方,在其本国落地几十年后作为一项先进设施被"转译"到其海外领地——天津日租界。作为一项被"转译"的设施,大和公园的形成与发展与日本本国的公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域内的建筑功能以及造园风格不仅受到其母国的影响,也表现出"转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通过对大和公园区域早期规划、建设过程、景观元素和公共活动等方面的研究,探析近代天津乃至近代中国混杂现代性城市景观的形成背景,解析近代公共空间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上海租界当局对租界进行管理,完全按照西方城市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通过颁发一系列法规,并辅以配套的管理措施和惩罚手段来进行。这些法规经历了从简单到繁杂、从综合到专项的演变,既显示了租界城市管理的特点,也深刻反映出19世纪中叶后处于被动开放环境下的近代中国,西方城市管理文化如何被移植、生长并对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史哲伟  张涛 《中国园林》2021,37(10):139
:近代时期亲历西方园林的国人最早可追溯至晚清时 期“开眼看世界”的出洋群体。其旅外游记所记载的对于西方 园林的观察与思考,既是深入了解中国近代造园思想启蒙的先 导性史料,也是系统回溯和客观评价近代西方影响下的本土造 园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的重要参照。当前对中国近代园林的研 究多关注“西风东渐”背景下的被动传入过程,较少关注中国 向西方的主动学习过程。通过综合考察与分析晚清出洋游记文 本,析缕其中的西方园林意象及评述体悟,探讨其成因与影 响,以期弥补对早期国人亲历西方园林、主动探索受纳这一开 端历程研究的不足,并为考察西方园林对于中国园林近代化转 型的渐进影响提供更近源头的历史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晓东 《风景园林》2019,26(4):116-119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中竹景观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的空间营造、种植形式等方面,而从品题学角度对传统私家园林中的竹文化系统研究得还比较薄弱。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景点题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询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江南园林中的竹景点、常见题名意象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竹在江南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应用非常普遍,常见的题名意象主要表达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儒家的比德思想、佛教的心无思想和民俗吉祥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三教并存的宗教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言华 《园林》2021,(3):38-46
采用文献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古徐州之地的徐派园林。结果表明:文献记录这一时期园林共115处,其中,皇家园林14处,私家园林73处,官署园林2处,寺观园林6处,书院园林8处,公共园林12处。由于漕运的发达,带动古徐州地区的经济繁荣,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区域园林进一步发展繁荣,徐派园林进入成熟期。  相似文献   

14.
王丹丹 《风景园林》2012,(6):101-103
简述了明清以前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和公共游览活动,分析了民国初期北京的皇宫禁苑、私家花园、寺观坛庙的开放进程,进一步探讨了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蕴含深厚人文内涵的公共园林作为北京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即不仅拓展了城市的开放空间,同时对后世城市公共园林的建设、传承北京文化和北京精神、丰富市民生活,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白雪锋  许浩  江文琪 《中国园林》2023,39(7):133-138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近代园林数量呈倒“V”形生长,清末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民国以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为主;2)清末集中于城南,民国向城北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3)近代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住宅和文教区及路网整合度较高、公共交通发达且地价小于30元/方丈的区域。总结了近代园林类型、分布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为划定近代园林保护范围、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珊珊  黄晓 《风景园林》2020,27(2):20-25
私有空间向公共空间转型的动因是中国近代园林研究的重要论题。对无锡近代园林的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转变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许多城市通过建立公园来满足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同,无锡的民族资本家兴建了大批向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承担了城市公众休闲空间的功能。结果表明:无锡民族资本家通过将私有休闲游憩空间转变为向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其塑造阶级身份,确立社会地位,进而改良社会的3个目的;揭示了近代时期私有空间向公众空间的转化背后深刻的社会思想与文化动因,以及其对园林空间、园林风格和园林功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口在19世纪中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辟为通商口 岸,各国租界相继设立,租界园林应运而生,在引入各宗主国 园林营造风格的同时,为在留外人提供了亟须的生活与娱乐空 间,也是彰显殖民政治霸权的窗口。但有限的土地资源、水患 频仍的自然条件,使汉口租界园林规模与发展远不及上海、天 津等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也相应形成了鲜明的“在地性”:各 国租界园林以建筑附属园林为主,甚至催生了屋顶花园的园林 类型,但也限制了宗主国园林营造风格的充分植入;“公园” 这一在其他城市租界早已普及的园林形式,在有效控制水患、 进而获得更多可资利用的建设用地之后,才在20世纪20年代 经由日本人之手有所建置。此外,各国租界出于营商便利沿长 江串联排布,并随之形成了近代汉口特有的外滩“绿带”风景 线。汉口租界园林奠定了近代以租界为轴心的绿地系统雏形, 促进了华界屋顶花园、营商经营性园林的建设,对汉口的近代 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e study of garden history derives from roots planted firmly in art history. As it has matured as a subject it has gradually begun to look more broadly at what constitutes an historic landscape and make links with other disciplines of landscape study.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tudy of parks and gardens in the metropolitan county of Tyne and Wear. It argues that to understand the garden history of this area, traditionally unfashionable and essentially industrial, a restricted art historical approach is inadequate. An understanding of a complex web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is required. Issues which emerged in the research are explored through a series of themes based on site types.  相似文献   

19.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成熟期,也是公共园林发展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寺观、郡圃等公共园林;开放官署园林,使吏民同乐,"民安而君后乐";开创性地将汴京御苑金明池、琼林苑等皇家同林对市民开放,并以律令的形式将一年一度的御苑开园确立下来,使之成为汴京市民共同的节日和古代中国城市文化史上最值得自豪的记忆;同时期私家园林的种种赏春、开园活动也反映了相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