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浅析西安城市老年养老模式及居住环境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老年居住环境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本文旨在研究西安市老龄化社会特征,调查西安城市老年居住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养老居住模式,提出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并以社会养老为辅的综合养老居住模式;从老年居住环境的规划布局、老年住宅、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等方面,初步构建西安城市老年居住环境体系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区化"城市养老居住设施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城市养老居住设施严重不足、建设中追求床位数量"规模化",建设场所"郊区化"所产生的问题,提出城市养老居住设施建设应转向生活形式"家庭化",设施建设"社区化"的新方向.探讨了以城市住宅空间为基础,以社区发展为平台,以满足亲情化养老生活需求为目标,构建"社区化"城市养老居住设施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逐年加快,同时城市用地资源也日趋紧张。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养老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分析以及对高层复合型养老公寓的总结,根据当下老年人在生活与精神两方面的具体要求,给出同城市养老发展相契合的相关定义——"医养结合的高层复合型养老公寓"。希望构建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居住需求的一种新型城市养老公寓,以解决养老居住、医疗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镇江市为例,通过对养老模式的梳理及对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针对老年人对社区养老设施的需求,提出加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规划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7,(1)
从西安市典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现状调研入手,剖析此类设施在社区构成、设施规模、服务半径、功能配置及环境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顺应当前养老观念、养老需求及社区服务等方面的转型,从基础、核心、方法三个维度阐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在功能模块构成、设施体系建构和网络植入布局等方面的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国现阶段的养老居住设施开发模式基本借鉴国外模式,而真正符合我国老年人需求的开发模式并不多,本土化特点不明显,那么开发何种模式的养老居住设施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课题。研究主要是在充分考虑我国传统养老思维——孝文化的基础上对城市养老模式进行探讨,归纳出真正符合我国老年人现实需求的养老模式,以对老年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龄化”养老社区规划布局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6,(10)
近十年我国进入了养老事业的高速发展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养老社区。"全龄化"养老社区作为其中的一种,是普通城市社区与一般养老社区的融合和进化,是既照顾老人生理又顾及老人心理安慰的人性化养老社区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养老社区发展的主要模式与存在问题,从总体布局、住宅布局和配套设施布局三个方面研究养老社区的规划布局,并对其模式、内容和所占比例进行了论证与明确,以期为相关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养老居住设施空间配置程度直接影响到社区老年人实现就地老化和社区长期照顾的便利性。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运用两步移动搜寻法,选取与居住功能相关的西安市养老机构进行可达性现状评价,提出分区指导、优化布局的空间配置发展原则,以及社区嵌入、集约复合的空间规划发展策略,尝试从规划发展目标、规划空间导引、规划配置标准、规划设计原则四方面为城乡养老居住设施规划与社区老年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现阶段三种养老模式的研究,着重探讨了老年社区养老规划设计,对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进行了分析,从选址、规划布局、空间结构和道路交通等方面介绍了老年社区的构建,从而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城市养老设施需求,精细 化配置养老资源,有必要整体把控城市微 观尺度下的老年人口发展现状与趋势。本文 以杭州拱墅区为例,以人口普查数据与社区 上报数据为基础,运用年龄移算法预测街 道、社区老年人口数量、密度与年龄结构的 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养老设施规模、空 间布局、设施组成等规划建议。结果显示, 社区层面的老年人口分布差异远大于街道层 面,未来城市老年人口将呈高速增长趋势, 密度呈“基数越大,增长程度越大”特征, 低龄老人占比呈增长趋势。养老设施规划与 更新中应根据老人数量发展趋势确定社区 养老设施规模,根据密度发展趋势实现街 道层面分区布局,并根据年龄结构合理确定 各类养老设施比例。  相似文献   

11.
张蕾 《华中建筑》2010,28(12):42-44
通过对老龄居住模式变化的分析,从老人的行为活动、生理特点指出老年住宅设计中的要点。通过提高住宅的适应性,增加社区交流空间,完善社区配套设施,设计与开发适宜老人居住的"通用性"住宅和老年社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的居住养老问题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社会现状的分析,提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居住区设计应注重:立足居住区,为居家养老创造条件;加强社区老年设施建设,丰富老年文化生活;注重社区医疗机构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点。  相似文献   

13.
居住区规划中老年住宅选址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居住区规划中老年住宅选址的现状以及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居住意向,并对居住区规划中老年住宅选址的一般要求以及两种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住宅选址的各自不同要求,结合实际案例,从自然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社会交往以及安全要求等几方面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无障碍设计与残障人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居住区中,对无障碍设施有需求的人群,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残疾人,还应包括老年人、幼年儿童等对居住环境使用有困难的群体.因此,要科学地对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的生理、心理、行为进行分析,寻找他们的特殊需求,为有针对性的无障碍设计做准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居住社区的概念及名称由来的解析,指出建设居住社区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城市全球竞争力的社会资本。提出完善《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设计导则》的建议,包括:居住社区建设应构建合理的居住社区规划结构,即构建社区—小区—街坊3级规划结构;完善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各地掀起了建设老年社区的热潮。杭州天目山养老社区针对中高档消费能力的老龄人口,利用基地原有的地貌和风景优势,为业主提供多样的居住模式和户型菜单,并通过建筑外部元素(庭院等)、建筑体块高差、以及建筑内部元素(外廊、楼梯、电梯等)加以组合,构筑"菜单自助式"复合型养老社区,提出常规老人住宅、庭院式老人住宅、老人度假屋、老人双联排屋、老人爬坡花园住宅、高层退阶老人住宅六种模式,以最大程度达到适老关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促进老年人健康视角下,基于类型学与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3种模式样本住区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中国当代城市老年人户外交往活动规律及其空间环境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住区开放空间环境中,老年人交往活动呈现出"市井式、集体式、邻里式"3种典型特征;住区开放空间的景观环境满意度、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区位满意度、空间形态满意度与老龄户外交往活动质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依次减小;促进老年人交往活动导向下的住区开放空间适老化规划与设计,宜将提升空间的景观环境愉悦度、健身游乐设施多样性、场所区位可达性依次放于首位。  相似文献   

18.
李威兰 《城市建筑》2013,(16):10-10
中小城市中,住宅小区使得建筑形式更加统一化,增加了美感。小区多位于环境优美之地,现代设施齐全,在以后的发展中,必将和时代相适应,朝着绿色节能以及智能住宅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保障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州市为例,从城市和居住区两个空间层面,实证性地解析了保障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特征:城市层面,市级社会性公共设施之于保障性住区空间不可达;居住区层面,公共设施在配建和移交、供应环节均存在显著的供应易质、供应时滞、供应不足的问题。建议城市政府在保障性住区建设中要特别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该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成本为原则,体现公益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设施的普及配置已刻不容缓。然而由于部分相关概念未能明确统一、设施体系尚不完善、配置标准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导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味追求养老床位数量达标,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实际养老需求,造成大量社区存在设施供给与服务需求脱节的现象。世界上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的日本,从2006年开始构建社区统合照料体系。在设施配置规划上,从原有设施体系中独立出小规模的社区嵌入型设施体系,两个体系并存互补,使设施配置更具弹性,有助于灵活应对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在年老人熟悉的社区中实现高质量养老服务的精准配送。通过推动小型化设施的普及配置,实现了设施在既有社区内的渗透发展。本文以日本的官方开放数据为基础,通过梳理其社区嵌入型养老设施的配置和发展状况,揭示了这一规划举措对日本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实现"在地养老"制度理念的关键意义。在借鉴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完善设施体系、因地制宜确定配建指标和设施规模、充分发挥设施区域协同作用等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