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取"五普"、"六普"人口数据,对近10年来杭州城市人口空间变动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近郊区通勤人口的交通出行调查,界定杭州都市区空间范围及其未来生长空间。研究发现,上轮总体规划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格局,已成为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出"一主六片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新时期杭州大都市多中心的空间形态,构建不同空间尺度的多中心体系,以引导城镇化人口合理集聚和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并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相应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基础:都市区绿地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当前城市发展迈向大都市区时代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提出新的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结合欧洲的规划经验,提出都市区绿地系统是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观点,探讨都市区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异现象,并设计新的规划程序,总结三种规划手段:保护、更新和新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当前城市发展迈向大都市区时代这一视角为切入点,提出新的都市区绿地系统概念.结合欧洲的规划经验,提出都市区绿地系统是平衡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要素的观点,探讨都市区绿地系统的空间分异现象,并设计新的规划程序,总结三种规划手段:保护、更新和新建.  相似文献   

4.
城市科技服务业区位选择的研究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都市区为案例,基于工商登记企业数据,运用圈层分析与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城市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检验其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市科技服务业集中分布于中心区和近郊区,呈现“多中心”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区位条件、商业环境、技术因素、文化环境、孵化环境、集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科技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武汉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企业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与圈层分析方法,探讨了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区商务服务业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多中心圈层格局,不同类型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具有差异性;交通通达性、土地价格、商业集聚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文化创新环境是商务服务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的商务服务业,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6.
单中心还是多中心:北京城市就业次中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福特主义生产模式下,国外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受到冲击,就业中心、次中心变化受到关注.通过乡镇、街道尺度的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第一、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以北京为例,进行了中国都市区层面的就业次中心实证研究.首先,从功能规模、密度、专门化等视角,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就业中心和次中心体系;其次,进行了2000年以来北京都市区的就业多中心化趋势研究,对家庭居住区位选择(人口)和企业区位选择(就业)进行了空间耦合关系判断.最后,对北京多中心化的趋势等进行了战略思考.重要结论包括:第一,北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单中心城市,而是一个“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交织的多中心城市,其多中心化空间变迁模式也呈现扇形推进模式;第二,作为首都,北京的多中心格局和变化具有特殊性,在“首都功能-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逻辑下,初步呈现6个首都功能主导的就业中心区和40个左右的首都经济主导就业次中心格局.  相似文献   

7.
1990年后发达国家都市区空间发展趋势、对策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总结并提出1990年后发达国家都市区空间结构要素的发展趋势。认为用地组织存在蔓延减缓与要素集聚能力增强的趋势;公共中心"中心城市+新城节点"的格局不断巩固;交通网络的垂直立体与水平网络化程度逐步加深;生态框架的点开放、线连通与多廊道格局渐进形成。本研究认为1990年后发达国家都市区的空间发展面临三项共同挑战: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阐述都市区空间优化的普适性目标导向——紧凑、多核与韧性生长;从三维形态引导、中心体系优化、关联与自维持能力提升三方面阐述空间优化策略,建构概念性结构图式。最后指出国际经验对我国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冠"疫情突然爆发,给我国以及全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影响,国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比如,出门戴口罩,呆在家里不聚集以及武汉的封城……全国人民都在努力应对新冠肺炎。社区成为了疫情防控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部分地区以社区为单位进行了积极封闭式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大多数城市小区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尽可能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也暴露出小区存在的一些弊端。为此本文将以博乐市小区在疫情期间防护为例,结合韧性社区理论,探讨健康社区的规划与治理。  相似文献   

9.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19,43(3):17-26
以南京市主城区展开实证,基于"分职业"(商业服务业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业)视角,从"就业集聚分区"和"就业中心体系"两方面,探讨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空间拟合解析其与城市就业空间的关联。结果显示:(1)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中南部核心区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大量集中于主城北部边缘区域,二者叠加致使外来工就业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核心放射+半环带"的空间分布格局。(2)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呈单中心就业体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无就业中心,两种职业人口共同集聚致使外来工总体呈现出一"主"一"次"、分具"单一"和"综合"特征的"双中心"结构。(3)商业服务业人员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呈现出较好的融合特性,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外来工就业集聚区则呈现出吸引和互斥的多重特征,致使外来工总体与城市就业空间呈现出融合与隔离并存的双重特性。(4)外来工分职业和城市分行业就业中心呈现出更多的相似性,商业服务业外来工就业与城市服务业还呈现出明显的分子力作用关系,但叠加之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了截然相异的空间体系,外来工就业在西北沿江地区形成了独立于城市就业结构的"非依附性质"的另类中心。  相似文献   

10.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利用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地形圈和详细的用地现状调查,揭示了影响小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州序、交通便利性、行政中心布局以发城市更新等。分析了泗洪城市的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密度呈现衰减趋势且各向变化趋势不同,密度中心在空间上与城市中心并小重合,人口和就业都向主要城市道路和交通节点集聚,城市人口分布在夜晚和白天是不一致的。并探讨了对小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空间分布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户 籍、企业门槛、自身特点等因素的限制,农民 工从事的工作始终游离于正规就业市场之 外。以城镇化转型为契机,以呼和浩特市非 正规就业集聚点——桥头市场空间现象为 研究对象,选取两个典型桥头市场进行实态 调研。从人群生产活动、周边环境要素、物 质空间构成三个方面剖析总结非正规就业 集聚点的形成要素,从规划角度关注弱势群 体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12.
论数字城市空间管治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立 《规划师》2002,18(12):67-69
通过分析数字城市空间管治的内涵和宏观需求,探讨数字城市空间管治模式,构建数字城市空间管治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城市普遍出现严重的空间失控现象:一方面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的低成本蔓延,另一方面表现为城镇内部更新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新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造性的思考方式,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石分析了资本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探讨了生活空间的变化。空间不仅是物质环境,更是社会空间,因此对城市空间的关注最终将发展成一种公民运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创作实践,探讨了当代职业化的建筑创作环境下,建筑师如何结合项目所在地域的特定历史、人文及经济环境,选取适当的切入点,创作出扎根当地环境,被当地民众接受,能与地域文化、地理空间氛围对话、融合的新建筑形态,从而在传承地域文、维系地域空间特征的同时,赋予地域性命题时代性及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武志军 《华中建筑》2000,18(4):110-111
通过空间角色性在居住建筑中的实例应用分析,阐述在不同性质空间的交汇处,空间角度性的重要性,对居住空间个性与整体秩序塑造作用所起的作用及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6.
空间句法是关于空间的计算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深入解释建筑与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空间”是句法研究所关注的本质,是一个多维概念。该文概要评述句法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类相关空间的含义,重点探讨作为句法理论基石的“认知空间”、作为句法对现实空间抽象表达的“符号空间”以及作为句法模型计算基础的“拓扑空间”,以求对空间句法研究所涉及的“空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杨猛 《室内设计》2010,(2):55-57
本文以欧洲城市中的商业拱廊为研究对象,指出Arcade这一独特的空间元素是贯穿欧洲城市商业空间演变的一个特色符号,拱廊空间在欧洲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的城市生活中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尹伊  华峰 《华中建筑》2012,(3):22-25
要地域性建筑研究必须对其本质的差异性有所把握,这样才能深究其鲜明的地域特性形成的原因。该文不是一味盲从当前研究地域性建筑的主流角度,而是紧抓建筑本质——空间,从空间的角度对建筑地域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探索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王晶  甄峰  冯静 《室内设计》2015,(6):48-52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型经济的 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生活形态 与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散型、移动 型和独立型的劳动者比例不断增加。在此 背景下,以低成本、灵活开放、鼓励交往等 为特征的联合办公空间应运而生,成为一 个新兴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文献综述和 实践调研方法,首先深入认识联合办公空 间的起源、发展、特征等问题,然后重点研 究联合办公空间对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 表明,联合办公空间主要从空间、精神、行 为、人四个方面促进创新,对当前城市空间 变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