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代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潮影响下,陈嘉庚先生在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吸收了西方建筑师“中国化”建筑的设计理念,并融入闽南地方建筑元素与技术工艺。通过深入解读历史资料,从经济实用观念、地方匠师的广泛参与、近代华侨的文化复兴意识等方面,分析嘉庚建筑地域性“民族形式”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支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这一理论流派直接继承发展了1930年代以来在学院派与官式建筑传统之外探寻现代中国建筑道路的思想新芽,系统呈现了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主流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全面碰撞融合的理论图景,亦成为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之余绪在现代中国建筑理论探索中的映射,具有多重重要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本文将发掘本时段台湾地区“新派”建筑师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潮余绪与现代建筑社会属性多重交叠下的理论探索,论述其对“复古思潮”的抨击抵抗及其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理论内涵,呈现其从“型造人”到“建筑文化自觉”的启蒙主义理论建构演进目标,总结这一群体及其理论建构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图景重要组成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3.
近代南昌市城市公园建设与规划(1882~194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受西方思潮之影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南昌市在近代有着鲜明的个性,其城市公园充斥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与西方文化特征。文章依据"时段-地域-类型-风格-思想"五维谱系框架的研究方法,试图从南昌城市公园的研究视角,揭示近代城市公园的时空演变源流。  相似文献   

4.
1940-1970年代,中国第二代建筑师黄宝瑜师从刘敦桢,以复兴中国建筑为目标,基于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融合中西,在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思潮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下,于台湾地区首开中国建筑史学教育,进行了《中国建筑史》等史学书写及系列理论、实践探索,继承、创新发展了中国营造学社思想,呈现了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家对复兴中国建筑路径的深度思考.本文基于民国以来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和建筑史学发展历史脉络,对黄宝瑜及其中国建筑史学书写和理论探索的相关历史进行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完善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思想后续传播与发展的研究,探索1950-1970年代中国建筑史学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补充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史学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5.
从中西文化比较和建筑形态观念两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的文化转型,结合实例,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近代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三种主要建筑类型,由此说明文化转的历史意义及对未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松茯 《新建筑》2002,(1):59-61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而兴建的一座新型城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西方新旧思潮建筑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哈尔滨温和碰撞,交融共生,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拟从文化结构与内涵两个层面对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的总体特征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7.
素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北国城市哈尔滨,在近代建筑上有其独特的地域风格,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生动的体现了当代建筑思潮中的“地域特色”这个思想。本文就以哈尔滨的近代建筑为例,对当代建筑思潮中的地域特色进行简要的剖析,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强调现代建筑设计中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王敏  刘亚兰  杨佳欣 《山西建筑》2012,38(27):15-17
通过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流行的设计思潮和1897年~1914年青岛地区建筑与室内装饰风格特点的研究分析,论证了在近代设计思潮影响下,青岛地区从单一有序的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与室内装饰到中西结合的多元化风格的发展过程,在其建筑文化方面存在着有利因素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近代西方建筑思潮的发展与变革, 着重对当代世界两大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与晚期现代主义进行了分析, 并通过在设计思想、审美取向、技术观念与表现手法上的辨证对比, 试图揭示建筑艺术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之后的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1.
青岛作为近代受西方艺术潮流影响深远的城市,在现存大批的德式建筑中最能体现中西方设计思想的交汇,以康有为故居为典型例证,从建筑、室内装饰、家具等方面寻找青岛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思潮相融合的踪迹。  相似文献   

12.
青岛经历了动荡多变的近代社会 ,同时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近代建筑 ,究其成因可谓纷繁复杂 .笔者借鉴了弗列治茨有关建筑生成因素的观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青岛近代建筑生成的四个因素 ,即 :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建筑思潮和建筑法规  相似文献   

13.
域内外中国建筑研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辰 《时代建筑》1998,(4):45-50
本文意欲从总结西方研究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入手,进而讨论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研究中的一些观念问题,可以由大到小的分属三个问题,关於中国建筑文化,关於中国近现代建筑,关於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郑时龄自述     
正因为同济大学建筑系荟萃了众多建筑大师和美术大师,他们的教育背景、教育思想、建筑理念和创作风格组成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多元化学派。同济大学所处的上海受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和近代建筑的中心,同济大学建筑系也是同际建筑文化交流的中心,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缩影。我得益于同济建筑系博采众长的多元文化,得益于老师们重理论和建筑实践的影响,也得益于同济大学所在的上海这座城市的影响。当代建筑发展面临构最大挑战/建筑前沿理论与思潮中国当代建筑正在经历转型,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对建筑的发展,对建筑的结构、形式、功  相似文献   

15.
1.“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礼义纲常;器者,工艺器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很容易把人与文化置于文化发展的规律之下,使人依附于文化,形成了我们民族只重继承而轻创造的文化价值观。重道轻器,使这种继承走向狭隘和堕落。这种道器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历史发展中,很顽固地将一种价值观强加给建筑文化本身,甚至到了近代,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仍固执地以这种观念来审视西方文化。传统建筑、近代建筑,甚至于现代建筑也时常地流露出一股股重名重义、轻实轻利的倾向。而另外一种倾向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思潮,辨清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发展演变的特殊性,揭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文化內涵中的民族自我和民族独立意识.同时,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推动下之城市规划的思想內容、类型结构,探究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民族主义思潮之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相一致,昆明城市建筑在接受西方影响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甚至出现过突变和倒退。本文按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背景的发展,分阶段论述了西方建筑思潮对昆明城市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21,(2)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主义、日本新传统主义等现代建筑设计流派产生紧密联系,是台湾现代建筑纳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框架的重要途径与表征。  相似文献   

19.
华峰  何俊萍 《华中建筑》2000,18(3):130-130
该文论述了作为历史文化观的一个阶段性沉淀,近代建筑包含了诸多的内涵,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建筑,孕育生长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转换时期生成环境的复杂性与巨大的变革动荡,对近代建筑文化的形成及其形态表达具有极大的控制性和,是社会1政治、经济、观念、技术、自然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筑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转入近代时期,有着2500余年历史沉淀的太原古城,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当时全国近代建筑思潮的影响,这时太原的学校建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北大学校史馆就是这样一座创建于19世纪30年代的太原近代学校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