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烙 《安徽建筑》2019,(1):60-61
通过对北京凤凰国际传媒中心非线性形体生成逻辑的整体性分析,包括形体‘包裹’、骨架‘编织’和实体‘嵌套’三个内容;探讨了参数化设计对于创造自由的建筑形体与空间的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非线性的计算机生成法赋予建筑与空间一种速度感,使其具有流动性、可变性。这是以先进的技术和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为基础而建构的。真实的建筑和虚拟的建筑,将不可避免地形成一种统一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3.
袁榕蔚 《华中建筑》2020,38(7):117-122
该文通过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历史空间与行为特征研究,将历史与未来、现实与虚拟、物理骨架与空间事件在历史建筑更新改造设计中寻求碰撞与结合的可能;借由第五维度空间——网络电磁空间中萌生的虚拟信息媒介,构建在四维时间基础上的数字型历史叙事共享空间模式。其中以建筑实体为基础"在现场"空间感知与以数媒发展为基础的"在线上"索引反馈系统相互依托,从而实现在共享体验层面上历史街区及建筑更新的深层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晶  曾坚 《华中建筑》2007,25(3):66-68
该文剖析了信息时代建筑设计中"复杂性"理念的形成的思想根源;分别从建筑设计的形体生成、形体表现、形体实现和空间体验几方面对"复杂性"设计理念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了归纳与分析,指出其实际上包含一种非线性特征和回归自然的倾向,并认为随着人类对环境和自我状态的认识深化,"复杂性"设计理念是未来建筑发展一种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建筑的物质性由空间、形体、材质三大要素构成。而三者之间,形体是营造空间的客观条件,材质则是建构形体的物质手段。从材质与形体的矛盾修辞,材质对形体的调节,形体表现的材质化,材质塑造形体的方向感等四方面,论述了建筑表皮材质与形体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6.
白凡 《建筑与环境》2008,(1):142-143
本文就当代建筑城市化的趋势和现象进行概括性论述。从职能要素、空间关系、环境形态等方面分析建筑与超大城市两个复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再总结信息时代建筑在巨型城市网络中的实体虚拟重叠、含混多义的媒介性质,揭示建筑设计和城市形态及规划思想方法上的对应关系。从方法论的深度,提出新的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建筑》2021,(2)
实体空间搭建是目前国内外建筑学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但其长期以来多以竞赛形式出现,与课程教学尤其是建筑基础教学联系不够紧密。针对这种情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基础教学团队借助新工科教学改革的机会,尝试在原有空间建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引入工坊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大比例模型的实体搭建,理解建筑空间生成的逻辑性及技术支撑对方案完成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借助于当前计算机的数据和图形分析技术,虚拟技术和数字化控制制造技术,自由的、流动性的、形体和空间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人想象力的非线性形体可以轻松地设计并制造出来。计算机技术不仅是建筑形体设计及成果表达的手段,随着编程、参数设计、形体生成等方法的运用,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已经上升到观念和方法论的层面。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公共生活的载体,是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体现,步入智慧城市时代以后,其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实体公共空间尺度失调、私有化以及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城市实体公共空间活力缺失,与此同时虚拟公共空间呈现过快不规范发展趋势。从智慧城市理论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一方面要借助景观设计和绿色交通,构建更加适宜的尺度,提升实体公共空间活力,另一方面要应对信息时代虚拟公共空间的发展,促进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融合,服务城市生活的本质。最后结合西班牙桑坦德市的实践,举例说明虚拟公共空间与实体公共空间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梁雪  孙雪 《世界建筑》2005,(12):94-96
建筑是由空间、形体、材质3大要素构成的,而三者之间,形体是营造空间的客观条件,材质则是建构形体的物质手段,本文将通过盖里和迈耶作品的比较研究,特别是探讨两位建筑师对形体与材质划分的方法,以寻找材质划分、材料使用与建筑形体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未来建筑文化概念与表述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巫纪光 《华中建筑》2000,18(4):20-21
该文在总结20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21世纪建筑文化概念与表述特征,包括诸如现代文化概念的逐步成熟、创造体现新的伦理文化观作品的不断延续、信息科学的发展对建筑文化的深远影响、建筑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突破以及建筑文化概念与语言表述新的转换等。  相似文献   

12.
李沁忆  林吾国 《城市建筑》2014,(24):134-134
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中最具代表的空间形态之一,院落一边是联系人的空间,一边是联系天的空间,虚空间和灰空间的运用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院落对外防御,对内通透,通过对意识的调节,达到身心和谐。  相似文献   

13.
王一帆 《山西建筑》2012,38(25):25-27
通过漳州碧湖生态园接待展示中心方案的构思特点来分析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分别从建筑实体与环境的共融、建筑内外空间的共融以及生态观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指出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既可以尽量表现环境,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利用既有的优势积极创造新环境。  相似文献   

14.
信息时代建筑的探索者——荷兰NOX作品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OX是荷兰重要的当代建筑事务所之一,他们横跨建筑、视频、装置、杂志等领域,力图探索信息时代建筑的全新形式。本文着重解读了他们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15.
着重分析复杂建筑中所反映的新的时空观念,这种观念类似于复杂科学的时空观——有机时空观。具体表现为:时间空间化、时空溶解、时空黑洞。  相似文献   

16.
黄超 《中外建筑》2012,(6):29-30
在过去的时间里,建筑学往往考虑的是人的空间问题,仅仅停留在解决人们对遮风避雨,安全和私密的需求上。其实它还必须保证人们转换空间时的平稳过渡、安全和私密。这一点越来越体现在如何使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上,如何能快速实现身份的转换。在我们的信息社会中,充满着地址,时间限制、运动、传递、排队和等候,充满了人员、思想、货物的运输和传送,充满了信息、变形和转换。在这个世界里时间渗透在空间中,交通问题的日益恶化迫使我们必须提供一种新的模式来满足人们快速以及舒适的移动,这就是流动。  相似文献   

17.
龙宏 《室内设计》2013,28(5):23-28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涉及建筑学和美术学两大学科领域,因此,“空间环境”与“空间艺术”是理解城市空间艺术的关键,而“空间”则是概念的起点或元概念。本文有意强调以往空间概念所忽略的虚拟想象空间,即“意象”或“意境”空间,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界定以及在不同语境下对空间构成的阐释,力图建立起山地人居环境这一特定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8.
周勇 《建筑学报》2007,(3):86-89
通过对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新馆方案的诞生过程、设计构思、整体结构、环境规划、材料运用以及建筑师的介绍与分析,力图描述一个完整的全新博物馆概念,并探讨当代建筑学发展在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影响下所面临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In a time shaped by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dissolv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world, we are challenged to newly define the potentials of virtual and mixed reality in the field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al analyses of the primary application areas of these technologies show that the current focus mostly lie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3D visualization and navigation in virtual space. With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mixed reality tool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to test and communicate design decisions, for marketing purposes, and more often, within the smart building industry as well. Thus far, the incorporation of immersive environment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lacking research on human-centered data interac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space. At Aalto University, Finland, the team of Pia Fricker, Professor of Practice for Computational Methodologi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researches new immersive co-design methodologies to introduce new meaningful trajectories for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Mixed reality applications are thus extended beyond common and conventional uses to help create multidisciplinary immersive interactive spaces using data informed processes.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results showcased in the article addres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on the larger theme of “Digital Humanism — Big Data and Human-Centered Design.”  相似文献   

20.
俞传飞 《华中建筑》2001,19(6):12-1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新型的建筑和建筑师正应运而生.大量出现在电子娱乐程序、影视特技效果中的数字化虚拟场景,以及网络和数字化媒体中的虚拟空间,使虚拟建筑在悄然兴起的同时,丰富和拓展着传统建筑的含义.与此同时,从业于虚拟建筑的设计师们则以其新颖的工作特点和不同以往的设计对象,成为新一代的虚拟建筑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