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楠 《世界建筑》2006,(12):115-117
本文从建筑设计的现实困境出发,通过对芒福德地域主义思想的批判性研究以及地域主义批判性建筑实践的考察,试图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寻求一个“转换的结构”。芒福德的地域主义的批判性在于,他不仅对大同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持批判态度,而且对地方那种矫情的、虚假形式的地域主义持批判态度。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不断地进行双向反思和批判的建筑思想,它在“地方”与“全球”之间保持了一种平衡和对话。本文从5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全面地阐述。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对当今建筑界的重要影响,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与利亚纳·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从理论认知、哲学思想、实践策略等3个方面深入挖掘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实质。本文试图深入解读他们的建筑观。基于康德的“批判哲学”思想,楚氏的地域建筑观不仅是对现代普世建筑观的警醒与批判,也是对保守的传统地域建筑观的反省与批判。实践策略上,他们提倡陌生化方法,即将熟悉的建筑语言陌生化,重新创造建筑空间。双向批判是楚氏对待地域建筑的鲜明态度,这一观点对于审视当代建筑并开展创作工作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龙彬  何媛 《室内设计》2010,(1):11-13
本文从“此时”的地域主义和“此地”的地域主义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忽视当代地方文化”和“建筑师个人风格凌驾于地方文化之上”两种现象和问题,并试图通过对本土建筑师优秀作品的分析寻求解决方法,同时加深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中国,城市的特色却在不断削弱,批判的地域主义植根于特殊地区的地理、地形和气候,在“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之间建立一种平衡。本研究运用批判的地域主义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设计的实践,从场址营建、建构具有地域特征的质感和肌理、强调体验文化三大方面深入分析,以湖北省郧西县的“天河旅游商贸中心”为案例进行概念规划,拓展了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应用范围,对实现城市的“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津某岛屿水系规划设计为讨论契机,检视“批判地域主义”理论在中国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实践状况,重点针对“制造场地”及“传统材料”的根源性问题展开批判。  相似文献   

6.
陶思旻  王龙  翟宇琦 《福建建筑》2013,(7):14-15,60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两个方面都具有批判性质,一是对当代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技术持批判态度,二是同时对怀旧的传统历史形式表示质疑。但近来此潮流似乎已经走入歧途(尤其是在中国),所有传统材料+现代形式的建筑都被冠以"批判地域主义"之名——这是否为一个本应相对严谨的理论又强行套上了主观的公式?本文试从批判地域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开始,将批判地域主义置于当下社会环境中进行一次批判性的再解读,讨论它在中国的研究意义以及出路。  相似文献   

7.
李建 《中外建筑》2009,(9):102-104
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大同文化与地方文化对于建筑创作的一种双向修正,对于中国当前大规模的建筑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以Frampton的学术生涯作为一个背景来理解他在谈及批判的地域主义时候提出的七点态度对于我们更清楚地把握这种批判的价值及意义会更有帮助。中国近年来的建筑实践中也不乏体现批判的地域主义精神的作品,比如: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相似文献   

8.
批判性地域主义对现代主义和狭隘的地域主义都持批判态度,但同时有对二者的长处进行辩证的提取、吸收和变通运用,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学极富生命力的领域。本文结合前人研究对批判性地域建筑的特征进行总结阐述,并综合现象学和类型学等概念,结合南京建筑博物馆的实例对其特征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批判性生存     
范东晖 《建筑师》2006,(3):34-37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文化转型,建筑理论在对建筑社会意义的重新思考中,走上了一条“批判性生存”的道路。本文概述了批判理论对建筑学的影响,并对目前批判建筑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批判”与“生存”两难处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城市设计随笔:理性走多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舰 《建筑创作》2005,(1):20-23
张艺谋说过.所谓“深刻”就是“批判现实”的态度。套用一下.所谓“理性”就是“接受现实并做出合理反应”的态度。建筑师是一个不怎么“深刻”的职业,所以这里的”理性“不同于”理性主义“。但建筑师避不开城市的话题.也就难免先“深刻”再“理性”。“深刻”是长久的疑问,而“理性”是不得不做什么的时候采取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特殊矛盾分析和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总结,构建了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拉农模式"、"改农模式"和"双效应多驱动半内生型模式"三种可能模式,并提出"新型三集中"、复合城市化、生态移民等特殊的实践路径和手段。随后,以中国西部地区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在西部做建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文章通过描述作者西部建筑设计实践的经历,讨论了其设计生涯中的感悟,展现了西部尤其是川西平原的建筑设计市场不同于中国东部地区的特征以及建筑师的执业状态。  相似文献   

13.
战后中西方新城研究回顾及对国内新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二战以来中西方新城研究成果,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相应归类,指出当前新城研究对于空间发展机制、综合性及转型城市问题研究的不足.在借鉴西方新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内新城开发的实际,遵循科学发展观思想对当前的新城空间发展提出相应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东张西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东部的崛起, 边缘化是西部建筑师所面临的共同挑战。西部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建筑师的反应和追求也不同。既有弃西就东的随从,也有不论东西只分良莠的选择,还有向文化中心地努力的企图。在本质上西部建筑学与东部一样,属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学探索。但东张西望是西部建筑师的总体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来华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近现代建筑的特征描述,来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境内建筑所包含的设计要素。来华建筑师带来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建筑思潮的延续;中国建筑师虽然接受了西方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从复兴中国固有式建筑潮流到设计现代式建筑时的细部装饰,这种民族精神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16.
时下,中国大地上的“城市美化”更确切地说是“城市化妆”运动,风起云涌,城市“广场”之风,“景观大道”之风,席卷大江南北,这种城市“化妆”所带来的问题,已使有识之士为之忧心忡忡,考察一下国际城市设计和建设史,就会发现,西方国家早在100年前就已经历过同样的城市化过程和同样的“城市美化”运动,而留下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建筑评论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方法的简单回顾,引出对当代中国建筑评论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深讨在多元的西方理论工具和复杂的中国社会文化境遇之间如何建立一种有批判性并映射当下现实的建筑评论视角。  相似文献   

18.
"精明增长"策略与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在较为系统地阐述目前国外广泛研究的"城市蔓延"("Urban Sprawl")和与之相对的城市"精明增长"("Smart Growth"Policy)的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具有"城市蔓延"趋势这一基本判断,呼吁借鉴国外应对"城市蔓延"所采用的"精明增长"战略,为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进行理念更新.  相似文献   

19.
"卓越计划"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岩石力学作为典型的跨行业通用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轻视基础概念、标准混乱陈旧、忽视工程能力培养的问题,难以达到"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教学内容模块化,合理选择培养标准;强化基本概念理解,培养创新能力;深入工程现场,提升工程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刘勇  冯一民 《规划师》2006,22(4):77-80
社会空间分异是全球化和政治经济转型背景下城市转型的基本趋势之一.邻里作用对社会机会的影响正在成为中西方关注的热点,在西方存在欧洲和美国两个学术阵地,欧洲的研究结论倾向于"邻里作用对社会机会的影响不大",而美国的研究结论却倾向于"邻里作用对社会机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我国,要回答邻里作用的问题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现阶段在制定住房政策的过程中融入对邻里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