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Planning》2017,(6)
侧颅底区域上承颅脑,下接颈部,其间穿行重要的血管、神经、位听器官,解剖结构复杂。切除病变同时保留重要组织器官功能是侧颅底外科的基本原则,在神经医学、介入医学、面神经外科发展的基础上,颅底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已经取得显著进步,致命并发症及其他神经功能缺失发生率已显著降低,而听觉功能保护目前尚不理想,如何进一步保护听觉功能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选择正确治疗方式、恰当的手术入路、内镜技术的应用、术中听觉电生理监测以及术中听觉功能重建等对于听觉功能保护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6):21-24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在深部功能区脑肿瘤切除中的临床效益。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经术前诊断且术后病理学确认为脑胶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神经导航显微手术,根据是否使用术中超声进行辅助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7例。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定位准确率和术后感染差异,并统计手术前后两组患者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29.2±3.2)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5±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定位准确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感染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超声可以优化手术方案,病变部位定位准确,提高脑胶质瘤的安全最大化全切率,恢复良好,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35):16-20
目的:甲状腺手术中从环甲间隙开始暴露甲状腺,探讨寻找新的暴露及保护喉上神经方法,从而避免术后的并发症。方法:2013年9月-2014年7月本科收治的159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手术全部从环甲间隙开始暴露和解剖甲状腺,从而完成标准的甲状腺腺叶切除。结果:在159例手术患者中,很容易找到环甲间隙,并且从这个间隙开始入路,很容易就可以解剖和保护好喉上神经。159例患者均完成了标准的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其中28例患者行了全甲状腺切除,共行187侧甲状腺腺叶切除,158侧(84.5%)腺叶切除术中看到了喉上神经外侧支,187侧腺叶切除术中均看到了喉返神经,术后除了1例患者可能因术中牵拉而出现了暂时性声音嘶哑外,无其他永久性低钙、声音低沉、饮水呛咳、声嘶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甲状腺手术从环甲间隙开始入路,很容易解剖与保护喉上神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目的为临床颈椎前入路手术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人尸体标本40具(男23,女17),共80侧。在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间的颈根部找到喉返神经,测量各侧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点和入喉第一分支点各部横径及其与颈椎对应的位置关系。结果右侧喉返神经在T2椎体水平绕右锁骨下动脉上行,T1椎体水平自颈动脉鞘内侧缘穿出椎前筋膜,C7T1椎体水平向内、上、前进入气管食管沟;左侧喉返神经在T4椎体水平绕主动脉弓上行,在T2椎体水平进入气管食管沟,在沟内行走无脏筋膜穿入点,双侧喉返神经入喉第一分支在C6椎体水平。结论左侧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比右侧相对恒定,C3~C7颈椎手术选择左侧前入路较右侧更利于保护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肘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临床拟诊并手术证实的20例(共20个肘管)CTS患者,术前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尺神经走行、形态、回声、肿胀程度、卡压原因及部位,将手术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声像:20例中60%(12/20)可见明显卡压;卡压原因为骨质增生(骨赘)、骨化性肌炎、囊肿、瘢痕、腱性增生,卡压处尺神经局部变细,卡压近端远段肿胀明显,回声减低;40%(8/20)未见明显卡压,仅表现为肘管尺神经肿胀。与手术结果对比,超声检出神经肿胀病变符合率为100%,卡压检出率为60%。结论高频超声能够显示肘管结构、尺神经卡压性病变及部分卡压原因和部位,可为临床CTS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6):150-151
脑白质疏松症是老年人脑部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改变,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神经病学及神经影像学学者的关注,经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症是脑小血管疾病的一种,可对认知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主要探讨脑白质疏松症可能的病变机制及相关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478-482
皮肤表者,脏腑里也,皮肤通过经络与脏腑之气相通,经络理论中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变规律在皮肤病的辨证治疗中具有指导作用。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故可从皮论治;其好发于颈项、眼睑、腰骶、四肢伸侧等部位与阳经经络循行分布甚为相似,故可从经论治;其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故可从腑论治。从皮部、经脉论治可谓治标,从腑论治可谓治本。三者有效结合,在临床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镜在舌根部位病变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9年10月鼻内镜系统辅助下舌根部肿物切除术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舌根囊肿5例,血管瘤2例,神经鞘膜瘤1例,乳头状瘤3例,脂肪瘤1例,鳞状细胞癌4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系统辅助下完成切除手术,随访6~36个月无复发.结论 鼻内镜系统辅助舌根部位病变切除具有入路直接、操作可视及副损伤小等优点,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3):140-141
目的:探讨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广元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例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侧卧位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病变切除术,其中行单侧钉棒系统固定13例,双侧钉棒系统固定15例,椎板部分切除未行内固定2例。术中常规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避免神经功能损伤,同时将穿过肿瘤的部分神经切除。结果:30例椎管内外哑铃状肿瘤,SimpsonⅠ级和Ⅱ级切除9例,Ⅳ级切除1例。术后患者痊愈28例,好转2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WHOⅠ级神经鞘瘤27例(其中4例伴有囊肿及出血),神经纤维瘤3例。随访1~5年,未见复发,所有患者均未行放疗及化疗。结论:椎管内外哑铃状神经鞘瘤在脊柱并不少见,该肿瘤通常都由神经根发出,临床由椎管内波及椎管外,病变椎间孔扩大部分,部分波及椎体部分,如椎体波及超过1/3及同侧上下关节突影响较大的需行植骨融合及钉棒系统固定,避免术后脊柱变形,因此术前应全面检查需行MRI、CT、X线等全面检查,术前做好准备,在保护神经完整及功能安全情况下,尽量如肿瘤切除后易导致脊柱不稳定,术中需同时行椎体融合及钉棒系统固定,防止术后脊柱畸形,术中争取全切除肿瘤,切除程度对预后是否复发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3):1-5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7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CDUS观察病变部位、深度、范围、静脉瓣功能、血管内膜完整程度及血管壁厚度、侧支循环建立以及血栓回声特征等情况,对比治疗前后病变情况及治疗前患侧与健侧检测结果。将CDUS检测结果与DSA进行一致性比较,观察结果。结果:在静脉瓣功能、病变部位管内回声强弱、静脉管径、血管内膜情况以及血液流速等方面,对比溶栓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前患肢与健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每位患者行CDUS及DSA检查,CDUS检查准确率可达94.74%,统计两项检查结果并进行Kappa分析,经检验Kappa值为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US与DSA在不同病变部位上探查结果稍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DVT患者,CDUS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近乎一致,且具有无创、安全、简便、快捷、动态及重复性高的特点,在下肢DVT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可动态监测患者病情,在临床上可作为DSA检测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2例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CT及MRI资料。结果 38例为单发病灶,其中颅骨病变24例,肋骨5例,颈椎3例,腰椎2例,股骨3例,锁骨1例。4例为多发病变,其中颅骨3例,骨盆1例。其CT和MRI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因部位不同而异。结论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CT及MRI均能准确显示病变范围及邻近的组织病变,且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分期行脑室-腹腔(V-P)分流术与颅骨修补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4例分期行V-P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手术的颅脑损伤后颅骨缺损并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一期先行V-P分流术,6例患者一期先行颅骨修补术)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44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分流管堵塞1例(2.2%)、颅内感染1例(2.2%)、分流过度出现脑室裂隙样改变2例(4.5%)及并发癫痫或加重3例(6.8%),均经对症处理后缓解。术后1个月进行GCS评估,29例(65.9%)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15例(34.1%)无明显变化;复查CT或MRI示:原室管膜下水肿均有改善或完全消失,29例(65.9%)脑室基本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行GOS评分:良好23例(52.2%),中残14例(31.8%),重残或植物生存7例(16.0%)。结论颅脑损伤术后颅骨缺损、脑积水、脑膨出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分期行V-P分流术及颅骨修补手术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意识及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考虑土壤侧压力对带短柱独立基础的作用 ,基于对桩的研究结果 ,提出土壤侧压力及对基础受力影响的计算 ,根据分析计算结果提出了考虑土壤侧压力作用的带短柱独立基础的设计方法 ,显然这一计算方法较未考虑土壤侧压力作用的计算方法合理并能节约砼及钢筋 .  相似文献   

14.
《钢结构》2012,(10):83-84
对一个后张柱脚连接部件的循环响应进行了试验和分析研究。这种柱脚可消除地震荷载作用下自定心抗弯钢框架的结构损伤。连接部件的软化性能取决于后张型钢的开口度和伸长率提供而不受柱子屈服影响;承压板提供额外的抗剪强度,防屈曲钢板则产生额外的能量耗散。为了研究后张柱脚连接部件的循环响应,对一系列的后张柱脚连接部件施加轴向载荷和循环横向位移。试验参数包括初期的后张力、柱子初期的轴向力(恒量或变量)、柱子的尺寸和加载历程。对后张柱脚连接部件的极限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包括防屈曲钢板中后张型钢的屈曲和破裂。试验结果证明,设计恰当的后张柱脚连接部件可承受的侧向位移高达层间位移4%,而柱子和基础梁仍保持弹性。同样,防屈曲钢板通过了其在拉伸和压缩状态下屈曲但不破裂的表现显示了其良好的能量耗散能力。在柱基处发生的结构损伤被限制在可替换耗能装置的防屈曲钢板。此外,分析模型能够预测后张柱脚连接部件的弯矩-转角关系,并显示了与试验数据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experimental and 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of cyclic response of a post-tensioned column (PT) base connection. The PT column base connection is designed to eliminate structural damage at column bases in self-centering moment resisting frames (SC-MRFs) under seismic loading; the softening behavior at the connection is provided by gap opening and elongation of PT bars rather than yielding in the column. Additional shear resistance is provided by bolted keeper plates; additional energy dissipation is provided by buckling restrained steel (BRS) plates. To investigate the cyclic behavior of the PT column base connection, a series of PT column base connection subassemblies were subjected to axial load and cyclic lateral displacements. Test parameters included initial post-tension force, initial axial force in column (constant or varying), column size and loading history. Limit states investigated for the PT column base connections included PT bar yielding and fracture of BRS plates. Th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properly designed PT column base connections were able to undergo lateral displacement up to 4% interstory drift while the columns and grade beams remained elastic. Also, the BRS plates showed goo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by yielding in tension and compression without fracture. Structural damage at column bases was limited to the replaceable fuse BRS plates. In addition, analytical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oment–rotation relationship of the PT column base connection and showed good correlation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一种适用于双肢消能摇摆钢柱的可更换铰接柱脚节点构造及其静力试验研究.双肢消能摇摆柱是一种由两个钢柱肢及连接两柱肢的软钢系杆构成的结构构件,能够有效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侧向变形模式防止发生"薄弱层"破坏,并利用软钢系杆屈服耗能,进而提升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所提出的柱脚节点具有转动及抗拔能力,防止柱脚在侧向作用下产生...  相似文献   

17.
从理论分析和工程实例分析的角度,论证了2010版新《抗规》关于最小剪重比规定条文说明中"当底部总剪力相差较多时,结构的选型和总体布置需重新调整"的要求的不合理性,指出处于不同烈度区和建筑高度不同的同类结构,当具有合理抗侧刚度和承载力时,其实际的基底剪重比系数是有差异的,要求按相同标准的最小剪重比系数来控制结构刚度,将导致低烈度区的较高建筑安全度过高及投入过度,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采用嵌入式基础的叠合式地下室外墙板在平面外土侧压力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对9个嵌入式基础叠合墙板试件和1个作为对比的现浇混凝土试件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观察两种不同试件的破坏过程和最终的破坏模式,并评估基础嵌入深度、墙板外侧纵筋配筋率、基础外侧杯壁厚度、基础与墙板间接触面是否采用粗糙处理等主要参数对嵌入式基础叠合墙板受力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借助有限元分析确定叠合墙板嵌入式基础的计算模型,并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法,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给出基础嵌入深度这一关键几何参数的建议值和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details and column base performance, such as strength and rigidity. Results from specimens tested under combined axial and lateral loads were used to def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base connections. It was observed from test comparisons that the rigidities of the base connections increased when the embedded depths were increased. It was also found that the base connections possessed higher stiffness and energy dissipating capability when stiffeners were added to the base connections. Finally, an empirical expression for base rigidity estimation is proposed for design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