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家琦 《建筑师》2017,(4):119-124
现代建筑运动到了20世纪60年代似乎开始失去动力,因此必然出现对它的不同看法:一派是为它辩护的;另一派则是有着不同思想的人对它提出质疑。对现代建筑运动保持坚定信念的人会辩解说,人们质疑这场运动是因为对它的误解,运动本身在本质上是健康正确的。所有的这类思考以及最初的理论证明基本上都汇集在最后的第五版《空间·时间·建筑》这本书里面。而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强烈地感受到有必要对这场现代建筑运动进行重新思考,对于它的理论进行重新分析,塔夫里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表了自己的《建筑学理论和历史》这部著作,指出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大师们的理论中的几个根本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南方建筑》2010,(6):85-85
<正>《南方建筑》杂志2011年各期主题:2011-1:建筑学研究基金课题;2011-2:近现代城市与建筑保护;2011-3:景观与城市;2011-4:2010年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专辑;2011-5:建筑学专业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子越 《重庆建筑》2016,(10):57-63
《建筑体验》是拉斯姆森反思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现代建筑师学习了现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却设计建造了大量毫无特色的房屋,丧失了传统工匠所掌握的对建筑场所、材料、自然感受等与人生体验相关的基本常识。这部著作试图通过对建筑体验的重新阐释,将那些建造和居住中的传统常识重新找回来。对此,本文提出以建筑体验四个维度为中心的分析框架,以便更系统地把握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理论。这里承接上文,进一步从感官意识与时空秩序两个维度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闵晶 《建筑师》2023,(4):109-120
作为现代建筑历史的经典著作,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的《空间、时间与建筑:一种新传统的成长》在推动现代运动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尽管这本书的第一版出版于1941年,但它在帮助我们理解现代建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现代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将通过《空间、时间与建筑》第一版来分析吉迪恩对现代建筑的史学建构。  相似文献   

5.
王骏阳 《建筑师》2014,(1):6-12
建筑理论是建筑学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笔者自2007年以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持硕士研究生课程《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的教学经验为基础,以及正在主编的《理论、历史、批评:建筑学论文读本》的具体工作为线索,对建筑理论的性质以及当今中国建筑理论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西方建筑》一书是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焕加先生在教学之余所作的13篇教学札记,内容包括近代建筑革命、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与结构、当代西方建筑审美意识的变异、建筑风尚与社会文化心理等文章,全书对现代西方建筑发展演变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下面就(论现代西方建筑卜书中有关现代西方建筑发展演变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一简要的概述。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20世纪前半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代和30年代,西方建筑舞台上出现了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  相似文献   

7.
陆莎莎 《时代建筑》2006,(1):158-158
历史以怎样的方式被重现?它的准确性如何?弗兰普顿(K.Frampton)在《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卷首中就提到“所有的历史都有无可例外地受到观察模式的限制,人们不可能写一部绝对的历史”。身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论家都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无法进行“绝对”评判。关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Modern Movement),从S.吉迪翁 (Sigfried Giedion)的《时间、空间和建筑》到塔夫里(Tafuri)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运动的内容被不断扩充;运动中的正统性遭到不断的质疑:  相似文献   

8.
1949年前后,中国大陆一批建筑学者迁移台湾,改变了台湾现代建筑发展进程,金长铭即是其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9-1959年间,他以台湾省立工学院建筑系为基地,创立"今日建筑研究会"与《今日建筑》杂志,宣扬现代建筑理论启蒙民智,取径中国哲学来阐述现代建筑理论,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在台湾发展的先行者。本文力图勾勒出在两岸对峙年代,一位心怀启蒙精神与中华乡愁的传统士人式建筑学者,充满人性光辉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9.
丛桂芹 《时代建筑》2012,(2):134-134
在现有出版物中,有关建筑史方面的著作蔚为大观,但系统、全面的建筑保护的历史与理论专著则少之又少。尤嘎·尤基莱托(Jukka Jokilehto)教授的《建筑保护史》(A History of Architecrural Conservation)一书就是一部关于建筑保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史无前例地详尽、客观描述了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  相似文献   

10.
张炯 《华中建筑》2005,23(1):34-35
分析美国的《工程索引》EI和《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基础上,该文研究了美国的EI对中国建筑学期刊的检索情况,目前只有《华中建筑》和《新建筑》两种期刊入录EI。EI收录《华中建筑》和《新建筑》对我们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明这两种建筑学期刊已经具备了国际性影响。该文提供了在最近年度EI收录《华中建筑》的25篇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11.
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早期反思之作。他认为现代建筑师在学习了现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却设计建造了大量毫无特色的房屋,遗失了过去工匠们所具备的对建筑的场所、材料、自然感受等与人生体验相关的基本常识。他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建筑和居住中的那些基本常识。该文认为这正是建筑设计的永恒源泉。重温这部经典,该文提出一个以建筑体验维度为中心的解释框架,以便更为系统地疏理和解读拉斯姆森的建筑理论。相信这样既能提升我们对建筑作品的鉴赏评论水平,也能深化我们在方法论层面对"建筑体验"的把握,进而优化建筑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刘克明 《华中建筑》2004,22(2):127-130,142
《营造法式》刊行已经整整900周年了,《营造法式》中的各种建筑图样反映了11-12世纪中国工程图学的科学成就,是足以值得纪念的古代建筑学专著。以此为题讨论了《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思想、古代建筑制图的规范化、建筑图样的绘制技术及其对现代工程图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蔡军 《建筑师》2018,(2):51-56
《园冶》是我国乃至世界一部关于造园技术与艺术的奠基式专著。建筑是造园四大要素之一,该文献也不乏关于建筑的精彩论述,但目前学界对于其中建筑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作为《园冶》建筑研究的关键一环,通过分析《园冶》中关于建筑类型的记载内容,结合吴文化地域内古典园林建筑的调研,并与我国其他古典建筑文献进行比较,挖掘明代吴文化地域内园林建筑所着重表达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典建筑发展脉络,特别是厘清吴文化地域传统建筑的源流及变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辰 《建筑师》2020,(1):92-95
"中国近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历程较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该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少概念定义不清,观念方法落后的学术研究基本问题,乃至研究目的也不清晰。本文试图再次回述"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历史,以建筑文化的空间与时间之本意,论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正是起始于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中国建筑与国际建筑文化相融的关系,正在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引起"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时代建筑:谈建筑教育.首先是如何认识建筑/建筑学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和方式来自西方.建筑学的概念也不产自本土.这种体系和方式也曾多少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而调整以适台中国的情况。在当代西方建筑和建筑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影响着人们对建筑/建筑学的认识。建筑/建筑学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在这样的情况下.您觉得建筑教育应该如何应对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由刘先觉教授主编的《现代建筑理论》一书,全面研究和评介了当今西方现代建筑理论的新进展,深刻揭示了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从而也为中国建筑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照系。文中结合作者阅读该书体会,着重分析了建筑与科学相结合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并就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建筑的科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焦洋 《建筑师》2018,(1):90-99
19世纪欧洲建筑学著作中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述,以《比较法建筑史》与《印度以及东方建筑史》等为代表,较早地引起了中国建筑学者的关注,然而与上述著作中的立场、方法与结论均明显区别的是,戈特弗里德·森佩尔在其著作《风格》中立足于"建筑四要素"的分类方法,将对于"中国建筑"若干特征的分析纳入到对"穿衣服原理"的构建之中。通过对其中专门章节的解读,将力图廓清有关"中国建筑"之理论创建的主要支撑点,并对其意义及其相关问题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7月1日本书是一部对中国典型苗族村寨——西江干户苗寨民居建筑进行空间分析研究的专著。从建筑学空间理论视角下,对贵州西江苗寨传统民居建筑从一般到具体,从空间元素到单位空间及其组合模式,再到宏观聚落空间进行分析,重点挖掘其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特征与营建思想,同时也为其今后的传承发展提出现代适应性空间更新模式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验阳 《新建筑》2014,(2):8-13
以勒·柯布西耶的名著Veune Architecture在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比较为线索,通过对该书文本的再阅读,讨论了勒·柯布西耶这部具有现代建筑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的思想内涵,同时对我国建筑学界基于1927年英文译本而形成的译名《走向新建筑》的得失进行分析,阐述了对这部已在中文建筑学语境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的书名进行重新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李海清 《建筑师》2017,(5):29-34
检视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出材料结构技术观和环境调控技术观两类叙事路径,并指出其相互分离、缺乏互动与融合之不足。应基于营造人工环境、控制能量交换的整体环境观,从建造的意图(目标)与路径(手段)之互动关系入手,进一步扩展与深化相关研究。"内在的美"跳脱了经典建筑学对于"建造的诗学"之视觉依赖,而从更为贴近建造活动本质属性的层面扩展了研究视野;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而言,在保温型、选择型和再生型三种环境调控模式中,前二者因建造模式更具在地性而应更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