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刘志强  非凡  洪亘伟  余慧 《园林》2024,(2):55-61
“城市更新”背景下,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状况,推进高品质社区生活圈建设。针对传统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对供需关系识别不够精准的问题,引入最优供需分配法(OSD),以苏州市姑苏区为实证区域,探究社区公园与居民的最优服务配置,根据配置结果确定各居住区居民获取服务所需时间、社区公园服务覆盖率。(1)OSD通过对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最优分配,能客观呈现社区公园供需匹配的实际情况,对于服务盲区的识别更为精准,所得可达性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2)最优供需分配结果显示,姑苏区社区公园空间可达性水平整体较低,可达性空间分布较为均衡,高值集中在中南部,低值则在中部片状聚集。(3)空间可达性低值区域,可针对性通过增设社区公园、微绿地、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加服务供给,并完善路网结构,优化可达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社区公园布局规划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魏薇  胡秀琴 《建筑与文化》2023,(11):122-124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公园类型之一,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其供给与居民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社区的宜居性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杭州市拱墅区的社区公园为例,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本研究单元,然后基于供需平衡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社区公园在空间布局上的供需关系进行评价,针对不同协同等级的生活圈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公园绿地的供需研究对提升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率和优化空间布局有重要的作用。针对现有供需研究存在精细空间尺度下拓展分析的不足,聚焦于地块尺度的公园绿地的供需研究,通过供需测度揭示杨浦区公园绿地供给能力与需求水平在空间上的真实匹配状况。首先,通过相关研究选取冷岛效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等8个表征公园绿地供给能力的供给指标以及兴趣点(POI)密度、容积率、总人口密度等7个表征需求能力的指标来构建供需匹配的指标评价体系和供需匹配模型。其次,通过供需匹配类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计算得出杨浦区各个地块层面上的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而得出杨浦区公园绿地整体上呈现供需不匹配不协调,整体失配程度高且空间分布失衡的基本特征。最后,针对杨浦区公园绿地供需失配问题提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存量更新与规划设计提供精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在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导致社会阶层分化现象日益加剧,社会群体无法公平享有公共绿地资源,尤其是老年人群体。以北京市主城区133个街道的340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改进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基于供需关系等评价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公平性,提出公园绿地优化布局方案。结果表明:(1)改进后的公园绿地供给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公园类型及公园质量。(2)研究区域内46.6%的公园绿地总供给无法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区域主要聚集在北京市二环至五环;相比游园、区域公园和市域公园,老年群体享有社区公园绿地供给的机会更多。(3)老年人享有的公园绿地供给未能达到社会正义的底线要求。在海淀街道、上地街道、大屯街道等区域新增公园绿地,提升望京公园、地坛公园等的公园质量是促进绿地公平性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空间的决策提供支持,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休闲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社区体育公园则为此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文章首先剖析了社区体育公园概念和内涵,然后从社区体育公园的数量、等级规模、功能布局、服务半径和设施配置等内容出发,着重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来分析影响其规划建设的基本因素。供给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政府政策、用地可行性、和经营管理等,而需求层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则包括居民消费方式转变和主体差异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彭钰谷康 《园林》2020,(3):64-70
本文采用改进交通成本因素缺陷的GIS两步移动搜索法,根据扬州市的城市特征,研究不同出行方式下扬州市中心城区典型社会弱势群体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结合典型社会弱势群体的游憩需求频度分布,分析研究区内公园绿地供需服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出行速度的提高,公园绿地供需服务状况逐渐提升;研究区内公园绿地服务供给呈现基本满足社区典型弱势群体需求的状态,部分区域仍存在缺陷;老城区因公园绿地面积小且分布零散而服务欠佳;开发区东南部、广陵区南部、江都区东南部及城市边缘区域因公园绿地分布少、交通发展限制等因素影响,其服务有待提升。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优化建议,以期促进公园绿地资源使用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牛爽  汤晓敏 《中国园林》2021,37(10):100
城市的高密度化发展导致公园绿地资源紧张、人口 分布不均等问题,公园绿地配置的不公平性日益突出。在供需 视角的基础上,将连接因素引入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测度中, 从地域均等与空间公平2个维度构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测度 框架。同时,将POI大数据与传统年鉴统计数据相结合进行人 口测算,提升了测度量化的精准性。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定 量测度步行、跑步和骑行3种慢行交通方式下公园绿地配置的 公平性。研究发现:黄浦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存在空间异化 特征,高密度城区公园绿地配置公平性由供给因子、需求因子 与连接因子共同决定。为实现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的公平、高 效、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中以南京市鼓楼区多个代表性样本社区为例,尝试通过构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供需协调评价体系,从供给、需求和供需三个维度,对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供需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供需匹配特征提出因类而异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协调配置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城区人口密度迅速上升,公园绿地资源供需失调、绿地配置不公平的情况日益突出。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供需耦合协调理论,从“空间公平-社会公平-社会正义”3个维度构建高密度城市公园绿地供需空间匹配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框架,并以深圳市龙华区为例,以社区为研究尺度,探究弱势群体的绿地资源配置差异。结果表明:1)从供需耦合协调视角能够更为精准地对城市公园绿地配置的公平性进行测度,并研究其空间分异特征;2)龙华区中部的公园绿地供给滞后,大部分区域处于供需失调状态;3)群体间绿地资源分配差异明显,老年群体和儿童群体的绿地供给滞后情况在南部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高密度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精细化评价的参考,有助于实现城市绿地空间的社会效益均衡及高质量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刘炳熙  田宇  王蕾  许大为 《风景园林》2022,29(10):115-121
城市快速发展可能引发公园绿地供需关系偏离规划目标,导致其供需矛盾日益加重。为探索公园绿地供需差异并解决供需研究尺度的局限性,以500 m×500 m网格为基础研究单元,以公园绿地分级设置要求为阈值,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索(Ga2SFCA)法和供需水平测度方法分别分析2010、2018年哈尔滨主城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时空分布变化和供需时空差异。研究表明,哈尔滨主城区公园绿地供给水平未达城市绿地规划标准要求,尽管公园绿地面积增多,但不合理的空间配置反而加剧了公园绿地供需失衡,不同区域间公园绿地种类的不均衡性是引起供需空间差异的关键。经进一步推测,建设时期、土地资源、城市规划和市场机制是公园绿地供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供需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为公园绿地供需平衡提供精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人群的动态分布是公园内部活力及外部需求规模的关键表征,如何基于物联感知下的人群分布数据,识别并提升公园活力(即使用效率)的问题亟待解决。【方法】以天津市为例,识别差异化情景下公园绿地的活力强度、波动性特征及模式,进行服务半径内动态的需求规模与公园活力的回归分析。【结果】活力模式分类下,各级公园主要由“高强度-低波动”的锚点类、“低强度-高波动”的游离类构成,且社区公园整体使用效率高于综合公园;另外,需求导向的人群规模及波动因素对社区公园活力的影响较大,而供给导向的外部功能及内部构成等则是提升综合公园活力的关键。【结论】人群分布的实时监测为即时识别公园活力提供基础,并有助于提升公园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公园绿地的规划分配从注重均等迈向公平,需要克服已有研究将居民需求简化同质的问题,从微观视角精准响应社区居民需求。选取面向社区生活圈共享的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与互联网数据,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定性定量分析公园绿地微区位分配公平性。此次研究:1)调查发现非社区级公园绿地具有高重访率,印证了其对居民日常生活的价值;2)量化分析出到访者的微区位行为认知特征差异;3)评价了当前公园绿地微区位需求程度及供给水平,结果显示出明显等级性及类别分化;4)提出了微区位视角的分配公平性优化框架和优化建议。微区位契合社区生活圈日常生活属性,可以丰富完善公园绿地公平性微观视角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为社区微更新实践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量化研究能够反映城市中的人地关系,对提升公园公平性和市民福祉至关重要。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对公园绿地供需关系进行思考,认为公园绿地供需关系需要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转向供需匹配,同时需要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公园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测度和供需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于多情景规划的供需匹配研究与优化的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对公园绿地供需情况进行了基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综合协调等导向下的多情景规划模拟和比较分析。最后,综合上述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和提升策略来实现"供需动态匹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王艳霞  蔡祖亮 《风景园林》2023,30(1):110-118
【目的】为探索老年人对公园绿地需求的独特性和存在问题,分析老年人口布局与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时空响应关系。【方法】选取河北省邯郸市外环内城区2010和2020年的老年人口数据以及相关城市公园绿地数据,运用综合老龄化指数(CAI)和改进高斯两步移动搜索(Ga2SFCA)法对不同出行方式下老年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1)区域内街道人口老龄化加深现象明显,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扩散趋势;2)区域内社区公园绿地的供给总量有所增长,但老年人人均供给量依旧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3)公园绿地综合可达性与人口老龄化在空间变化上并不匹配,区域东南侧街道的公园绿地供给缺乏较为严重。【结论】进一步提出增加社区公园绿地、优化存量绿地、完善交通网络等具体措施,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群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需求的影响,对提升社区公园的游憩功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海3处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公园绿地的游憩偏好及需求,以霍兰德"人格兴趣职业分类法"将城市社区中参与游憩的居民职业划分为不同类别,并用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法,揭示社区居民对公园游憩需求及偏好在职业层面的分异特征,并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人性化的城市社区公园的优化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公园内游憩居民的职业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职业居民对社区公园游憩功能的需求、偏好和满意程度也不尽相同;职业分异对社区公园游憩偏好的影响要远强于其对游憩需求及满意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徐振  王健慧  陈妍  左燕 《中国园林》2023,39(11):42-48
城市中心区的综合公园是提升周边社区生活品质的关键场所,也是城市生态和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步行可达性对综合公园的日常使用至关重要,也是理解其潜在供需及周边中小绿地级配合理性的途径之一。直观、尽量精确且顾及尺度层级的步行范围评估有助于理解公园-社区可达性,并为确定具体干预位置和策略提供参考。以石家庄市长安公园为例,首先使用泰森多边形工具划分综合公园就近服务范围,然后抓取范围内所有住宅建筑至综合公园入口的百度地图规划路径,并根据不同距离阈值划分步行范围,发现综合公园周边的社区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距离长安公园1 500m步行范围内,居民人口达14.28万人,占长安公园就近服务范围居民总人口的65.7%;周边中小绿地可以补偿服务4.58万人,但仍有2.88万居民位于合理的步行距离外。建议结合微更新理念,增设或调整公园和小区入口等以扩大现有综合公园的有效服务范围,在服务盲区内增建中小绿地以增加受惠居民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6)
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且群体的差异性较大,对于残疾人来说残疾人福利对其改善生活至关重要。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对残疾人福利供需状况展开深入调查,并利用供需差率等指标分析福利供需差距状况。结果显示南京市残疾人的福利供给不能满足需求,且结构不匹配。基于此提出应该健全残疾人福利法律体系,建立残疾人福利津贴制度,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根据残疾人福利需求偏好有针对性增加相应供给等对策缩小残疾人福利供需差距,实现残疾人福利供给均等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向快节奏、机动化发展,体力 活动缺乏引发的慢性病对公共健康造成巨大威 胁。科学选择运动类型和运动量是改善慢性病 的重要途径,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是城市中重 要的体力活动空间,其供需关系直接影响着体力 活动水平。基于“慢性病—体力活动—空间供 需均衡”的内在逻辑,以杭州市拱墅区为例,本 研究量化评估了两类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特征 及差异,并针对特定群体需求偏好,探究不同空 间类型供给与老年人、青少年需求的格局特征。 研究表明:第一,体力活动空间的供需分布不均 衡,总体呈现“南北高,东西低”的态势;第二, 绿色空间和体育空间供需均衡度较高的社区分 别聚集在北部和南部,存在明显的空间极化;第 三,体力活动空间供需均衡并不代表空间类型 供给和群体偏好相互匹配,部分高均衡度的社区也难以满足老年人绿色锻炼或青少年中高强度的活动需求。建议从人与空间精细化匹配、绿色 空间运动化、绿体空间耦合、完善空间共享模式等方面进行空间优化,为城市规划的公共健康促 进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谭文勇  夏琴 《园林》2021,(2):65-72
社区公园的可达性是保障居民平等便利地亲近自然空间的关键。在山地城市中,地形限制使其在客观距离的可达性方面存在局限。基于此,文章引入感知可达性概念,将可达性的定义从物理维度拓展到心理感知维度,通过既有研究梳理,厘清距离感知、目标感知、环境感知和个人差异4类感知可达性要素;结合山地社区公园的特殊性,提出感知可达性的提升策略及其对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指引,最后以未来方舟生态城社区公园体系规划为例,通过整体布局的视线通廊缩短对距离的感知、全而不同的公园体系设计增强对目标的感知、安全有趣的步行路径设计优化对环境的感知、差异化的服务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感知需求。从感知可达性的角度出发为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住宅市场供需均衡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住宅市场供需均衡的涵义 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理论,所谓住宅市场供需均衡,即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态,是指房地产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一致,而且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相一致时的房地产经济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