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有效提升地方政府、贷款银行、社会企业在PPP项目中的合作程度与效率,建立基于三方风险偏好和有限理性条件下的风险期望效用模型,并给出不同风险偏好下的风险分担方案。同时,以地方政府、贷款银行、社会企业的风险偏好为研究对象,通过算例分析不同风险偏好系数对决策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风险偏好系数不会改变对决策的最后判断结果,但会影响做出决策的速度;地方政府及贷款银行风险趋向程度与是否承担风险结果的收敛速度呈负相关。为有效推进PPP项目顺利实施,各方必须充分考虑自身风险偏好,制定最佳风险分担策略。  相似文献   

2.
PPP 模式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回报低,社会投资方将面临较高的收益风险,因此,我国大部分 PPP 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国企或国企与民企的联营体,纯粹的私人资本参与 PPP 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激发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资热情,当政府与不同投资方合作时,有必要基于项目参与方的公平偏好程度设置相应风险分配机制,一方面降低私人资本投资方所面临的收益风险,另一方面改变政府承担项目付费的现状,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模拟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机制,在考察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前提下,对传统的收益函数进行了调整,构建了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 PPP 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社会效益会随着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增大而增加,投资方承担风险比例亦与其公平偏好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鉴于公共文化 PPP 项目收益性弱、对私人部门吸引力不足的特点,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引入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政府补偿机制设计,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两阶段公私 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以柳州某文化广场 PPP 项目为例分析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对其初始投资决策、最优投资决策及政府补偿的影响。结果表明:博弈的第一阶段中政府初步许诺的运营期补偿力度较小,私人部门公平偏好与其初始决策投资呈正比;第二阶段确定补偿力度时,政府承诺收入率与私人部门期望收入率之差超过其参照点时,若私人部门公平偏好越高,要求政府最优运营期补偿力度越大,项目最优投资规模亦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补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PPP项目风险分担及实物期权理论的基础上,将政府部门的互惠偏好以及项目参与方的风险偏好加入博弈模型,分别讨论两阶段和三阶段讨价还价博弈模型如何实现期权价值分配,并对比两种博弈模型得出的结论。通过数值分析得出:只有当政府的互惠偏好程度高于一定值时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效用。  相似文献   

5.
资源分配与优化贯穿PPP项目生命周期,影响到PPP项目风险分配和风险控制效率,进而决定PPP项目的成败。项目实际实施过程中,政府和社会资本都存在转移风险的现象,合理的聚集、分配、优化资源和风险已经成为PPP模式理论及实践的关键问题。在确定PPP项目资源分配主体的基础上,构建资源和风险分配的博弈模型,探讨资源配置优化和风险分配优化的逻辑关系以及其对PPP项目成功的重要作用机理,并以郑州市白庙水厂PPP项目为例进行验证,期望为PPP项目资源和风险分配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 PPP 模式,是带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的新特征。公私部门合作需要利用激励约束 机制来调动参与项目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以获得经济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共赢。通过对实践案例研究发现,有效建立激励机 制,取决于政府在项目建设中为私有部门提供的报酬及其为自身积极努力的程度。激励机制效用是政府独特约束控制权确定 的关键。为了论证研究方法在项目实施中的效用,构建了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PPP 模式的项目运 营决策标准存在差异性,激励约束机制在 PPP 项目运营中作用和风险分担能力最强,收益约束监管难度最高。因此,建立 激励约束机制便于规避 PPP 模式在城市建设运营中的风险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7.
以现实情况为基础,将PPP 项目的私营部门区分为专业公司和纯投资者,并依据现有研究将控制权划分为28 项具体权利。针对各参与者对同一控制权收益喜好程度的不同,引入控制权偏好的概念。据此构建PPP 项目控制权最优随机合作博弈模型,实现控制权依据参与者控制权偏好在双方之间进行转移,并确定控制权最优分配比例,最终实现合作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由于PPP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方之间存在差异,做出的投资决策也各异,进而对PPP项目的资本构成产生影响.为研究投资者的异质性,从影响其决策行为的因素入手,基于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构建了期望效用函数模型,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投资者的决策参照点、盈利分配比例和投资比例对决策行为的影响.由于不同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偏好,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异质投资者决策参照点和投资比例会存在不同的决策行为,而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投资者存在逃避风险的心理,偏好选择盈利低且亏损低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PPP项目范式选择与风险分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5个案例,分析PPP项目三种范式选择方案与风险分配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一部分项目风险的分配方案与范式选择无关,这类风险的主要特征是产生主体明确且能够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直接针对PPP项目;另一部分项目风险分配方案与范式选择高度相关,其相关关系体现为随着范式私有化程度的提高,民间实体承担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而且随着范式选择的不同,风险转移的时机和程度也有所差异,这类风险的主要特征是风险事件产生于政府或第三方,民间实体没有能力进行防范,风险损失需要在政府和民间实体之间进行分配。研究结论可为提高我国PPP项目风险分配的科学性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公私合营(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合理的政府担保对促成政府部门和投资者协议的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担保实质上是一种看跌期权,然而该提供多少担保,如何使项目风险在政府部门和投资者之间得到合理的分配成为了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实物期权理论基础上,采用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基于政府部门和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进行了分配,同时建立了PPP项目超额收益分配原则。数值模拟说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政府提供的担保量呈负相关,与超额收益分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补充政府部门关于如何选择社会资本方的理论解释,建立了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的 stackelberg 博弈理论模型,分析效益最大化下政府选择何种特征的社会资本对其更有利。结果表明:不论政府方是风险中性还是风险规避,从政府补偿、激励支出及项目初始投资最优来看,风险规避度低、公平偏好度高的社会资本方是其最佳选择,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针对提高民营企业参与 PPP 项目的积极性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PPP 项目的成败,交通量的可观测性为建立科学合理的PPP 公路项目收益分配机制提供了新思路。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以公私双方投入和风险分摊情况确定出初始收益分配比例,提出合理交通量区间的概念,分析了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政府、私营方、公路使用者的三方博弈,从而得到实际定价方式对私营方造成的效用损失,分析了实际定价方式对三方效用的影响,并以观测到的交通量和私营方效用损失为基础,对初始收益分配比例进行了动态调节,达到了“三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综合管廊 PPP 项目中各主体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 考虑风险偏好因素, 构建政府、社会资本及管线单位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借助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各主体在不同情形下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 风险偏好可以改变系统的收敛速率与方向, 各方对激励与惩罚的敏感性有所不同, 适当的补贴和罚款能够有效起到激励和监督作用, 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协调机制来规范各主体行为,促使多方达成合作意愿,实现“多赢” 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针对 PPP 项目中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间的博弈问题,引入 Fehr-Schmidt 行为模型刻画了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构建了 Stackelberg 动态博弈模型;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得到纳什均衡下公共部门的最优股权分配比例和社会资本对项目最优特许价格;以广州市某 PPP 项目为例采用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相关参数变化对均衡解的影响,并得到管理学启示。结果表明:股权比例越高社会资本越倾向于提高特许价格,同时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越高,政府部门应提高社会资本的股权比例。本研究可为解决现实 PPP 项目股权分配比例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合理的收益分配对于促进养老 PPP 项目成功实施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养老 PPP 项目预期收益的特点,建立基于区间 Shapley 值的项目收益分配模型,并在综合考虑资源投入、风险分担、合同执行度、绩效贡献度等因素的基础上,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收益区间进行修正。实例表明,修正后的收益分配区间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体现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努力水平,从而促进双方的成功合作。  相似文献   

16.
Due to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firms face increasing opportunities for locating their activities in countries, regions and cities that provide the best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their specific needs. In our study, we focus 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risk and risk preferences upon regional allocation of capital investments. The source of risk stems from the difference in costs of location and the business cycle across regions. Firms are seeking ways to reduce their exposure of regional shocks. As a result, regional concentration of investment of capital is endogenous. A 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 shows that regional capital allocation depends upon the firm’s risk preference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the suitability of the two-moment approach with multiple risks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expected utility approach. The impact of changes in distributio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expected costs of location, the variance of costs of loc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ocational costs (or the business cycle), can be fu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elasticity of risk aversion. Elements of risk preferences beyond risk aversion prove to be important to evaluate regional policies. This insight is of interest for empirical research in regional economics.  相似文献   

17.
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但与国营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发展BOT项目还存在明显劣势,BOT项目的风险管理是民营企业的挑战。对民营企业投资的某污泥处理BOT项目出现的争议进行分析,发现该项目存在着公共部门协调能力、费用支付、项目变更、技术创新及过程控制、费用计算方式等主要风险。结合BOT项目的风险管理理论和特点、风险分担原则和目标、民营企业的常见劣势,进一步揭示民营企业在政治风险、建造风险、运营风险、市场和收益风险、金融和法律风险等方面的管理和分担失误,最后提出民营企业发展BOT项目的风险管理建议。为今后民营企业参与类似BOT项目,在风险管理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