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认为建筑、环境、雕塑、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建筑是放大的雕塑,是具有实用功能的雕塑,是自然环境中的生灵,是人工环境的主体,更是雕塑的载体;环境是建筑的舞台,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发展,环境是雕塑的展厅;雕塑是建筑的升华和点睛之笔,这是对建筑的舞台,是建筑设计的延续与发展,环境是雕塑的展厅;雕塑是建筑的升华和点睛这笔,它是对建筑的进一步完善,也是环境的主体,灵魂和礼觉中心;环境艺术设计是整合的艺术,它把环境构成的诸多要素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陆续开放了一些新的旅游胜地。为了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新的旅游建筑逐渐在风景区附近或风景区内兴建起来。有些旅游建筑与自然风景环境不协调、不相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评论。建筑和环境,建筑和自然风景,其关系应是协调而统一的。之所以出现不协调、不相称、甚至有些是格格不入的现象,反映了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缺乏认识,或不够重视。要想解决协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红燕 《山西建筑》2002,28(11):4-5
从建筑的整体形象,建筑周边与内部环境的关系,建筑与人的相互影响几方面阐述了建筑设计的内涵,指出要体现以人为主,追求建筑、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4.
品鉴·手记     
<正>建筑品鉴:1、通过对原有场地环境的分析,转译成限制建筑生成的设计参数,结合"广场上雕塑"的设计概念,"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设计策略相互融合、影响,共同生成了建筑最终的形态。通俗易懂的概念以及逻辑的清晰性值得借鉴,是当代建筑生成策略的典型案例。2、建筑空间形态的处理上,并没有做多余的修饰,简洁的设计理念从室外贯彻到室内,是基于建筑自身的功能以及对场地环境的适应共同得出结果。面对当今浮躁的建筑环境,这种建筑本质化的设计策略,是值得尊重的。3、面对特殊的场地环境,尤其是面对新老建筑的衔接、景观资源的引入,建筑首先应  相似文献   

5.
王功  赵鸣 《古建园林技术》2012,(1):24-26,51,I0001
建筑的营造离不开周边环境这一背景,其构思与布局和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建筑立基与园林立基一样,是在相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环境不同则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山地建筑这一类特殊的建筑形式对于环境的关注度更高,更加强调与环境的融合,而非建筑  相似文献   

6.
程倩 《山西建筑》2004,30(18):24-25
就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以建筑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处理为例 ,探讨了环境心理学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指出应在建筑设计中遵循环境心理学手法 ,以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许世文 《新建筑》2001,(6):43-46
结合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的设计实践,就建筑与环境、建筑与人、建筑形式的创新及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论述.指出建筑设计应当尊重环境,以人为本,对使用功能进行优化,对建筑形式进行创新,并且还要考虑建筑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8.
十三、读“建筑环境控制的历史”在台北出版的《建筑师》杂志1986年7月号上,有幸拜读到成功大学建筑系副教授林宪德先生的宏文“建筑环境控制的历史”获益非浅。不仅饶有兴味地得知暖房的历史,自然能源的利用、冷气空调之演变以及、卫生设备的历史等,更重要的收获是使我豁然有所悟。所悟之一,是觉得我们对于建筑历史的研究应该更为开阔些才好。以前研究建筑史大多侧重于探  相似文献   

9.
环境·建筑     
张继平 《山西建筑》2004,30(22):21-22
应用广义建筑学的学术建士勾观点,从环境视角的角度探讨了建筑现象、拓展建筑的内涵及中国建筑的发展,阐明了21世纪中国的建筑与环境的互联关系。  相似文献   

10.
谭瑛 《建筑与文化》2009,(11):78-79
环境性是城市景观建筑形式的重要特征,应当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构适当的关联,完成形式表达。通常城市景观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分为隐构、同构、异构三种类型。隐构通过隐藏自身体量的方法,将对原有环境状态的改变降到最小:同构将景观建筑融八原有环境秩序,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异构指景观建筑通过自身对环境的超越来提升环境的景观品质,重塑整体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1.
品鉴·手记     
<正>在对场地环境、使用功能及业主诉求进行充分分析、理性思索的基础上,将场地深层结构、表层环境与建筑通过折起的地面连接为一个整体。建筑立面使用黑色石材与金属百叶,通过景观与建筑的分层叠合,清晰地表达了"地上的石油"的设计理念。突破了传统办公楼竖向分层的局限,通过绿草坡地将场地环境有机地引入到二层办公空间,并在建筑内部创造出了一个拥有共享内院、虚实结合的空间;建筑从内到外,摒弃多余的装饰,建筑立面与材料是使用功能与场地环境共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建筑入口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连接、过渡部分。文章从空间角度入手,将人们对入口在建筑形态和城市环境中的体验进行分析,总结了入口空间形态的基本属性,探讨了建筑入口对环境的空间融入、中介过渡以及文脉的延续,从而以不同的方式解读建筑入口空间。  相似文献   

13.
  肋赵   《古建园林技术》2012,(114):24-26转51
建筑的营造离不开周边环境这一背景,其构思与布局和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建筑立基与园林立基一样,是在相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环境不同则建筑的布局与形式各异。山地建筑这一类特殊的建筑形式对于环境的关注度更高,更加强调与环境的融合,而非建筑自身个性的张扬。本文以以丽江玉湖村的雪嵩庵为例,剖析山地建筑布局与设计中如何与环境建构更加和谐的关系,从而营造出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4.
<正> 自从工业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工业集中化引起各种环境污染以来,人们从生产实践中认识到,要想提高产品生产的成品率,就必须人为地控制生产环境,即保证生产所必需的环境质量,讲求建筑与环境间的必然联系。研究环境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它可以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仅就建筑的内部环境而  相似文献   

15.
国家绿色建筑示范社区 紫恒·帝景花苑于2012年获评成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社区".也是首批通过此项认证的住宅项目之一.绿色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约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绿色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环境设计在建筑规划和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得到各方面重视。现代的建筑环境设计,不仅考虑空间的扩展与延伸,对自然环境进行人工改造,而且根据人们生理、心理的需要,对原有环境进行自觉又有选择地干预,既有改造、建设,也有保存、修复。人们生理、心理的需求不是简单划一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甚至也不是人们自身常常能完全自觉意识到的。因此,规划设计者要认真地对它进行观察、识别、与研究。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即环境被人们感知和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人与环境的交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技术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关系成为了建筑发展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重新关注身体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以身体为线索梳理建筑环境调控对气候、对健康的回应,文章分析生理学、热力学与建筑学的相互影响,从而在多元建筑史中提供对环境调控的一种理解。文章探讨了身体作为环境调控主体参与建构的可能性,为建筑学回应当今的环境议题提供一种面向历史和未来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在建筑研究领域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融入具有强烈特征的历史环境之中的新项目来说。这里所选的项目面对历史环境时,普遍抱有尊重和敏感的态度,而非担忧与恐惧。诺曼·福斯特的艺术广场,京特·多梅尼格的文献中心,埃里克·范·埃格雷特的自然博物馆,对于历史环境表现出了深深的敬意,而同时又与其保持距离,并具有强烈的当代建筑特质。圭多·卡纳里的圣玛丽亚博物馆和阿朗格伦与加列戈斯的卡塞雷斯艺术博物馆则采取了一种更为敏感而微妙的方式,试图将当代建筑的原则纳入对现存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之…  相似文献   

19.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已成为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追求的目标。本文结合建筑容积率、高层建筑和居住区环境等问题进行探讨。居住区环境1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越来越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于自然生态,把自身的生活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营造多元化和整体化的居住环境。归纳起来,居住区环境应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 室外环境1.1 居住区环境整体布局要协调、统一,讲求艺术、经济、适用;空间环境讲求收放自如,开合有度,形成丰富的天际线;利用建筑布局,增加绿地面积…  相似文献   

20.
君隆广场是集白金五星级酒店、5A写字楼、办公楼、商业步行街及大型地下车库于一体的综合性超高建筑群,位于天津市中心地带,君隆广场建筑群体现了天津市建筑设计院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先进水平,体现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充分认识高层群体建筑对于城市环境的影响,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确定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