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多通道热线风速仪,研制了用于隧道防排烟系统检测的隧道横断面多点风速测量系统,提出了基于该系统的测量方法,可实现不同形状隧道、不同位置测点布置的多点风速测量,同时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功能;利用该装置,按等面积法在几种不同测点布置方案下开展了风速测量试验,在不同风速情况下多次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满足大断面隧道风速测量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城市边界层的特殊风场特性进行研究,利用位于北京中心城区325 m气象观测塔,在9个不同高度布置超声风速仪,得到了2013-2017年间风速、温度连续观测的实测数据.统计分析表明:北京城区以良态风为主,盛行北风、西北风及南风,但强风主要来自西北向;除昼夜温度变化外,城市边界层的热量交换很大程度受到下垫面逆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香港K11大楼顶层布置了加速度传感器和风速仪,实时监测大楼周边风场及其风致振动。风场数值模拟以顶层实测台风风速数据为基础,结合台风经过时的风速剖面与湍流强度剖面,采用谐波叠加法模拟得到了该高层建筑16个代表楼层处较为真实的台风风场风速时程。分别采用基于数值风场数据的时域法和基于风洞试验数据的频域法对其进行了风振分析。结果表明:与频域法相比,时域法得到的结构风振加速度响应极值、均方根和功率谱密度均与实测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4.
自然风的实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风特性包括平均风特性和波动风特性。把自然风看做恒定气流会造成较大的误差,有时甚至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波动风随时间和空间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的随机特性,目前主要通过实测和统计分析进行研究。实测是分析自然风特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介绍了风速测试中常用仪器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包括热线风速仪、叶轮风速仪、毕托管风速仪、激光多普勒风速仪和超声波风速仪等设备。本文还归纳了国内外相关自然风的测试研究,从测试综述可知:研究者们多采用超声波风速仪和小型气象站等进行实测,采集到各种时间尺度的风特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脉动风的实际特性,从而建立风特性数据库、风速风向模型,经验公式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等数学中值定理,提出了空调风管中风速测定的一种新方法。与CFD分析相结合,找出风管测量截面内风速值与平均风速相等的位置点,利用热线风速仪一次性测出风管内的风速。旨在减少风速测量中的重复性操作,缩短测量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给线形布置三圆柱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研究了线形布置三圆柱在不同风向角(0°~90°)和间距比(1.2~4.0)下的脉动气动力及风压分布特性,并与单圆柱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线形布置三圆柱的脉动气动力特性可按间距比大致分为小间距比(1.2≤L/D≤2.0,L/D为相邻圆柱中心距与圆柱直径之比)、中等间距比(2.0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用于冬季含水层蓄冷系统低温水自然通风复合式冷却塔的冷却性能,喷水压力,室外环境风速和湿球温度对出口水温及系统获冷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殿堂式民居是客家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对广东梅州典型殿堂式传统民居通风情况进行实测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民居庭院、厅堂、天井及周围空间、横屋等,用风速仪对上述各空间进行每小时的风速监测,取得民居内通风流线和风速范围,测量表明殿堂式民居可以利用庭院、厅堂、天井等空间转换来引导自然通风,但是,建筑群普遍存在近门厅堂通风优越,后堂及横屋通风强度小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已有测风资料的收集整理,依据气象台站与测风塔的位置关系,采用气象台站日最大风速与测风塔对应风速建立关系,从而将气象台站不同频率设计风速移用到测风塔处,与实际工程设计风速相比,该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高层建筑与低层建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作用,为选择最优的布局方式改善居住区夏季通风条件,文章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同一地块3种不同布局方式的风环境进行模拟,并通过模型内部观测点,着重分析出入口、休息区及住区周边街道等区域,运用相对舒适度评估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价。对比分析表明3种不同布局中,高层建筑布置在住区四周对住区内部有较强的遮挡作用,引起周围道路风速增加,住区内部风速减小;高层建筑在住区两侧的风速情况优于高层建筑在住区中部的风速情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3种换热器面积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空调机组进行了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由于结构变化而导致的换热器迎风面风速不均匀性及其对机组性能的影响。对实测风速进行分析可知换热器迎风面风速很不均匀、风量损失较大且风速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对换热器在制冷、制热工况下的部分状态参数进行分析可知,此2种工况下,中等换热器的室内侧出风干、湿球温度均比其它2种换热器更利于调节室内温度,但是在制热工况中,其能效比比矮换热器要低。研究结果可为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6):758-761
基于四叉树自适应网格,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二维不可压粘性N-S方程,对X型排列和十字型排列的五圆柱绕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均在Re=100的条件下进行.在文中给出了升力系数及阻力系数随圆柱间距比和排列方式变化的规律,并结合不同间距比下的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间距比下,五圆柱绕流存在三种不同的流动形式;在同一间距比下,十字型布置和X型布置的流动形式则既有类似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在不同排列方式下,升阻力系数随圆柱间距比的变化规律有较大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雷诺数Re=1.03×10~5情况下的直角三角形排列倾斜三圆柱(由上游直立圆柱、上游横风向倾斜圆柱与下游顺风向倾斜圆柱组成)绕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倾斜角α=0°、8°、15°三种情况下,在间距比S/D=3.5时的三圆柱表面压力系数C_P分布及阻力系数C_D,以及倾斜角α=15°情况下不同展向高度处的C_P与C_D。结果表明:上游直立圆柱与横风向倾斜圆柱不受轴向风速分量影响,展向C_P分布及C_D变化不大,三维特性不显著,但直立圆柱由于受到下游圆柱的影响,C_D较单圆柱略有减小;下游顺风向倾斜圆柱受到遮挡效应与轴向风速分量的综合作用,C_P及C_D的三维特性较为明显,C_D在S/D=4.0时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线形布置三圆柱结构的平均风荷载取值提供参考,通过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研究了线形布置三圆柱在不同风向角和间距比下的平均气动力特性,并与单圆柱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雷诺数为6.4×104,风向角α和间距比L/D(相邻圆柱中心距与圆柱直径之比)的范围分别为0°~90°和1.2~4.0。研究结果表明:线形布置三圆柱的平均气动力特性可按间距比大致分为极小间距比(1.2≤L/D<1.4)、小间距比(1.4≤L/D<2.5)、中等间距比(2.5≤L/D<3.5)和大间距比(3.5≤L/D≤4.0)四类;三圆柱的平均阻力系数在极小间距比和小间距比时主要表现为减小效应,中等间距比时在α<60°时表现为减小效应,在α>60°时表现为一定的放大效应,大间距比时下游两圆柱在α≤30°时表现为减小效应;三圆柱的平均升力系数在一定风向角范围内表现为非零值,该风向角范围与间距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100m高测风塔上风速仪的现场实测数据,获得了开阔地貌台风风场的平均风速剖面与湍流度剖面模型。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准确模拟了台风风场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规定的B类风场,并通过一个大跨刚性模型测压试验,详细分析与对比了两类风场条件下大跨屋面风荷载分布规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开阔场地条件下,台风近地边界层平均风速沿高度分布符合对数律,亦满足指数律,风剖面幂指数介于规范规定的A类风场与B类风场之间,平均湍流度比B类风场规定值大1倍;台风风场作用下,开阔地貌大跨结构屋面风荷载受湍流度的影响远高于受平均风速剖面的影响,体型系数随湍流度的增大而增大,屋面风荷载亦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6.
对工程中梁柱(墙)节点区出现高低标号混凝土强度的情况,根据回弹法的测区布置,考虑了2种测区布置方式,对2种不同测区布置方式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后,采用在梁柱(墙)节点区分界线以上及以下分别布置测区,分开计算其测区强度推定值,并采用钻芯法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文中所提的测区布置方式及强度推定,对今后梁柱(墙)节点区采用回弹法(非破损方法)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水冷直接制冷式空调机组的各项性能实验,测试了样机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分析了各主要因素对机组性能参数和状态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机组的迎面风速与蒸发器湿球温度换热效率呈负相关;机组压缩机及风机的转速变化对机组的制冷量及能效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详细介绍了实验流程及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高湿环境条件下的实验数据显示:相同湿球温度下,较干燥的空气可以获得较高的系统能效比,冷凝器排热效率的变化则不明显;相同干球温度、风量和淋水量时,湿球温度升高,冷凝器的排热能力显著降低,排热效率则略有增加.对于特定的蒸发式冷凝器,存在最佳的迎面风速和喷淋水密度.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得到了换热管外水膜一空气间的传热系数关系式.通过分析得出了不同排热量下冷凝器蒸气段、冷凝段和过冷段排热量比例和换热面积分配.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紧急救援站存在的通风方案的基础上对比不同风机布置方案:安全隧道、疏散横通道内布置风机(原设计);安全隧道内射流送风;疏散横通道内布置风机。得到各风机布置方案保证疏散横通道达到2.0 m/s的时间以及达到的最终风速。得到各风机布置方案皆可以保证疏散横通道防护门处风速达到2.0m/s以上,基本没有烟雾进入安全隧道和横通道;射流风机布置在紧急救援站附近与布置在隧道洞口最大的差别在于疏散横通道风速达到2.0m/s的时间不同;横通道内安装的射流风机实际达不到预计的通风效果,通风效率较低,不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20.
以传统古村落柯大兴村为例,先使用实测方式,用风速仪测量柯大兴古村落的各个巷道的风速,将测得的风速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柯大兴村的整体风环境状况。再对柯大兴村落进行地形建筑的三维建模,在此基础上用phoenics对其风环境模拟,得出柯大兴村在测量当天的风环境状况,对其进行风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