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李亚珍  高玲 《山西建筑》2007,33(16):50-51
详细地阐述了居住郊区化的发展过程及经验,就我国居住郊区化的现状及郊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中外居住郊区化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更好地做好我国大城市郊区住宅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杭州的居住郊区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0年以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居住郊区化过程中出现了各种现象,要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和看待.本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促进杭州市居住郊区化的动力因素,研究表明社会经济背景、相关产业政策、城市管理方向、郊区居住条件的完善、郊区居住优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杭州市的居住郊区化.  相似文献   

3.
对于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春林 《新建筑》2004,(6):55-57
居住功能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一趋势已十分明显。美国是郊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回顾了美国郊区化的背景和过程,分析了我国城市居住功能郊区化的特点,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玲  李亚珍 《山西建筑》2007,33(15):50-51
介绍了城市居住问题的严峻性,从经济发展、土地、环境、汽车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居住郊区化的促进因素,从规划管理、土地资源、户籍改革等方面对限制城市居住郊区化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以促进今后的郊区住宅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居住郊区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空间结构、基础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多方面分析了我国居住郊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从而使居住郊区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和强度上,北京的郊区化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从20世纪80年代初露苗头,到90年代的愈演愈烈,居住郊区化已经出现许多新的形式,市域的居住空间格局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概括的说,北京居住郊区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源自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7.
吴芳 《现代城市研究》2005,20(11):66-68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居住 郊区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但我国的居住 郊区化具有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一些特征。 我国的居住郊区化异变是指居住在郊区的人口 已由最初的中高收入阶层变为中低收入阶层, 这种异变所带来的问题是很多的,如何缓解和 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非常 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避免发达国家与地区在其住宅郊区化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后果,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文章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福利的视角,探讨武汉市住宅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福利的组成要素,测度住宅郊区化发展过程中居民的居住福利,明确居民福利的差异,为政府进行住宅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借鉴。研究得出:(1)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住宅品质与住宅价格是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福利的四大组成要素。其中商业配套的满意程度对基础设施贡献最大,空气质量的满意程度对自然环境的贡献最大,购房的首付款承受范围的满意程度对住宅价格的贡献最大,而居住的小区物业管理的满意程度对住宅品质影响最大;(2)基础设施、自然环境、住宅品质与住宅价格是郊区化进程中居住福利的四大主要组成。其中,自然环境的解释作用最强,其标准解释系数为0.377,其次是住宅品质(0.343)和基础设施(0.264);住宅价格(0.255)的解释作用最弱;(3)在居民福利变化方面,郊区和城市中心区居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住宅价格以及居住环境这三个方面;(4)郊区较低的住宅价格,减轻了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购房压力,增加了他们选择住宅区位的可行能力,即有利于增加居民的居住福利。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城市居住郊区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大城市相继出现了居住郊区化的趋势。本文就居住郊区化的规划布局、建设和管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门窗》2017,(1)
郊区化居住形式正在成为市场主流形态,城市化的进程,拉伸城市空间外溢,催生住宅郊区化形象。导致住宅市场格局呈离心状态。西安人的生活在新一轮的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地产开发过程中悄悄的变化。从留恋市中心向郊区转变,从居住保障型、安居型向舒适型、享受型转变,从追求位置向追求居住环境转变。这一切转变都表明人们希望一个舒适享受的居家环境,而西安雅居乐花园就为住户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环境。因此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视角对雅居乐花园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解读,试图建立一个郊区化住宅小区的人居环境体系模型。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汪光焘 《城市规划》2004,28(3):13-29
跟踪研究了1990年代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趋势,发现:无论在形式上还是规模和强度上,北京的郊区化都在继续发展。具体而言,1990年代北京居住郊区化愈演愈烈,出现许多新的形式,都市区居住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工业郊区化发展幅度不断加大;商业郊区化趋势初见端倪;近年来私家车的发展及其对郊区化的推动作用大大超出学者们最初的预料;第二住宅引起一定程度的季节性郊区化发展;郊区化进程中城市贫富分化明显,并在空间上有所体现。针对北京郊区化的最新发展,提出若干调控的建议和对策。最后,尝试构建1990年代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1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北京郊区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郊区化的已有研究基本上都局限在对人口和工业的离心扩散进行总体分析,而在城市各个功能区对郊区化的影响方面尚未涉足.利用实际调查和深度访谈的资料,分析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北京郊区化的影响内容和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由于位于远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的居住环境等城市一般郊区所不具有的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郊区化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区位竞争力较强的郊区化企业和居民,促进了城市的远域郊区化和郊区化的空间分异.因此,在郊区化背景下,应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促进其与城市的整合发展.同时还应充分关注和研究我国郊区化的空间分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赵琪  王蕾 《城市建筑》2007,(8):67-68
本文从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郊区化和北京郊区化现象入手,指出郊区化的判断标准,并论述了北京城市中心区的划分标准和郊区化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春英  洪杰 《华中建筑》2008,26(12):58-59
该文通过对郊区化概念的解读,指出对郊区化概念的引用应该深刻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采取审慎的态度。通过对比中西方郊区化的结果、范围,城市发展的阶段、主体,分析中国城市现在所处的发展状态与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差别,深入的透析中国城市是否进入郊区化阶段这一争论焦点。最后得出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西方城市所没有经历的阶段,并非西方的郊区化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对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中的有关内容 ,以及有关的理论与方法等进行了评价 ,指出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应该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郊区化研究中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互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的方法,针对郊区化的认识误区、城市扩张模式的用地绩效、郊区化能否减弱中心城区的高强度集聚、适度郊区化的度量等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与见解。  相似文献   

17.
墟市是岭南地区城镇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城市化现象。明清逐步发展起来的墟市,带动了岭南近代城乡集镇化的发展。本文在粤中台山墟市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在华侨力量推动下的台山近代墟市的发展,及其集镇化演变的过程。并通过侨墟的这一独特案例的研究,探究作为岭南侨乡文化代表的台山及其近代城镇格局在近代岭南城乡形成与发展中的基层价值。  相似文献   

18.
This research examines recent trends in the suburbanization of poor non‐Latino Whites, Blacks, and Asians, and Latinos of all r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uthors find strong associations between a temporally lagged measure of suburban housing supply and poverty suburbanization during the period 2006–2010 for all groups, but these associations are largely attenuated by similarly lagged controls for suburban affordable housing and employment, as well as for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metropolitan areas.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oor non‐Latino Whites and Asians have higher suburbanization rates in metropolitan areas with higher levels of suburban employment, while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Black and Latino poor is more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availability of affordable suburban housing. Increases in housing supply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 in poverty suburbanization over time for Whites, Blacks, and Latinos. In addition, increases in affordable rental housing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the suburbanization of the Latino po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