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寻找战略发展的新空间,以实现经济上的跨越发展。 天津城市空间重构已提上日程。 2002年10月,天津市委做出决策,启动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工程,以海河水系为轴线,加强河道整治和景观环境建设,构建天津城市历史文脉和独具天津特色的建筑风格,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本期我刊选登了一组由天津市政府及市规划委员会领导撰写的文章,对“海河改造工程与天津城市发展”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希望能给各兄弟城市和广大读者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天津市城市建设史与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分析与比较,剖析了海河作为天津城市的母亲河对天津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论述了海河与城市的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和对城市滨水区的价值认知。  相似文献   

3.
沈阳沈北新城空间发展及景观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与沈北新区总体规划平行,提出了河流水系规划带动城市空间发展的模式,对建设用地的范围及河流水系形态的规划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结合河流水系规划的城市景观策略,以充分发挥蒲河的生态及景观作用,促进沈北新区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在成都的城市化进程中,粗放型的城市建设导致部分地区河流水系破坏,水环境陷入危机,出现了城市内涝、干旱、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归纳研究河网形态结构变化及其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城市水系保护和景观优化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章以成都市三环内为研究区域,尝试从时间、空间、等级三个维度,对区域内城市化对河网变迁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对水网变迁特征进行系统性归纳总结。本次研究采用文献参考,地图叠加,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探究三环内在近20年城市化过程中的河网水系变化。  相似文献   

5.
南京城市水系变迁以及现代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与水系的自然变迁密切相关。地理格局使其历史古都发展具有独特深厚的景观传统,主要地理结构是:3条山脉、2条河流和3个湖泊。南京从其诞生到后来城市几次大的变化都是依据这个自然地理系统而构思规划。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因此保护古都赖以生存的河流脉络系统,是形成古都特色的基础;应以山脉和河流系统为网络基础,确定历史城市与自然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砖瓦》2020,(8)
主要以天津为例研究城市职能变化对城市格局变迁的影响,希望可以借助城市定位与功能来把握城市格局变迁的规律,为今后相似类型城市的长期发展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以城市的社会背景为主线,将天津城市的发展时期分为四个阶段,通过研究其在不同政治背景下城市职能的变化特征,来分析城市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河流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影响,河流水系在城市发展中作用等方面初浅的论述河流水系与城市的关系。本文侧重讨论了漕运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由知名设计公司KPF设计的天津恒隆广场坐落于海河河畔,津门两大商业金街和平路与滨江道的黄金交汇地,毗邻海河沿线商务区,总面积152 000 m2。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它起自天津金钢桥,到大沽口入渤海湾,孕育了天津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而天津本身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这里成为了中国北部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近年来天津市开始了重振河岸地区的计划,要对沿河两岸的地界进行重新的规划和改造,以加强城市  相似文献   

9.
苗阳  刘芳 《时代建筑》2004,(5):34-37
居住板块的变迁作为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对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演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上海居住板块的变迁既显示出上海与其它城市共有的特点,而更突出的却是它的个性表现。文中主要回顾了1990年代以来上海居住板块变迁的主要历程及其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角色转换,并简要分析了促成这一发展和转换过程的动力所在。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居住在当前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呆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今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不能忽视对城市水系脉络的梳理和重构。一些经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的城市,都经历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过程,尤其是一些水系丰富的城市,在充分意识到传统水利治理的弊端后,将河流水系的治理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考量,营造城市与水相融合的生态水城市。德国、瑞士等国的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日本"多自然型河川"工程、荷兰"给河流以空间"战略项目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均为国家层面的针对河流水系改造的战略项目,剖析与借鉴他们的经验,对于重塑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的景观格局,提升城市品质与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向阳 《规划师》2003,19(7):13-15,20
天津城市建设空间的扩展模式属于“蛙跃式”非连续发展。天津城市的发展是由海河起始向海河入海口的一种空间发展。海湾城市的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对海河这一传统轴线的延续。  相似文献   

12.
黄浦江城市空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核心空间,也是历来上海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着限于近代开埠至今黄浦江城市空间演进的总体特征,从城市空间形态的多维角度着眼,以文献解析与图证分析为主要方法,总结了黄浦江城市空间在滨江延展、纠深扩展和强度提升三方面的基本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黄浦江城市空间演进的5N基本规律,分别为跃迂拓展、交通引导、形态聚合、功能多元和自然互动。这5项基本规律在归纳基本的形态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将形态的演进与肉在功能的转换联系起来,并将其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密切关联纳入视野。试图以这5项基本规待,指出黄浦江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方向,从而为当前黄浦江沿岸大规模开发实践提供一些基于历史视角分析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该文是个案研究系列之海河流域天津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对天津城市族群的更替叠累及城市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国内现有的大型铁路客运站,除个别新建的大型交通枢纽外,多数利用地面广场进行旅客集散、车辆停靠、与公共交通接驳等交通组织。随着城市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地面空间变得局促和紧张,利用地下空间成为发展和扩建的选择。天津海河东路地道及主广场地下工程是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整合了城市地道、城铁出站集散、公交车站、停车场等功能的综合性地下空间。该工程解决了原天津站站前广场停车、车辆进出站、旅客进出站的矛盾,并改善了天津站及附近海河沿岸城市景观。笔者将通过该工程的介绍探讨如何利用地下空间改善铁路客运站的交通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5.
吴榛  张凯云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4):56-61
绿地生态网络对维护城市生态结构稳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网络结构与城市发展、扩张及结构演化在时空层面有动态的耦合关系。现阶段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处于一种静态的构建与优化思路中,忽视了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与城市间的动态变化。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出发,以南京市部分区域为例,通过多期遥感数据,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城市未来发展情景,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时期用地分类基础上,对城市动态扩张演变下的绿地空间与其所形成的生态网络进行研究,以期构建适用现在、面向未来的绿地生态网络,将丰富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研究新思路,并为中国风景园林建设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物质要素构成与功能组织方式在空间上的具体表现,分析它的演化进程对于指导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青岛市百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运用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理论对青岛百年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进程、动力机制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岛市未来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云才  杨眉 《住宅科技》2013,(11):37-39
高密度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成渝地区等几个最重要的城镇群地区,正面临进一步巨型化、高密度、连绵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这种高密度特征带来了各个层面的空间问题,环境与生态已严重透支,必须通过提高综合承载力以适应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需求.空间效能优化是促进高密度地区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绿地生态效能优化是空间效能优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分析绿地生态效能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总结高密度语境下绿地生态效能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18.
萧乐 《室内设计》2018,(3):69-72
古往今来,气候特征对人类历史上 各种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 用。虽然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可以抵御部分 气候带来的灾害,但是在目前所倡导的城市双 修、节能减排、绿色宜居,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大背景下,通过城市的空间形态充分利用自然 气候带来的益处,减少不良气候带来的危害, 从而达到生态宜居,成为了城市建设的最终目 的。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 气候多变,在山地气候研究中又以河谷气候变 化最为复杂,河谷城市形态受气候及其它因素 影响与平原城市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河谷特征地形的奉节县为 例,研究通过城市形态利用较为复杂的局地 气候,最终达到建设生态城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交通方式的发展,对城市的经济、空间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轨迹。对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目的就在于解读城市与交通发展的动态关系。本文聚焦于历史视野下城市空间形态演替特征与交通因素间的关联,运用历史地图法、圈层扇区分析法对武汉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进行分期,并总结每阶段发展的形态特征、主导动力。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交通方式的转变,不仅改变了城市内外部区位,带动城市工商业的迅猛发展,重塑了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还发现交通因素的变迁改变了城市定位、影响城市产业布局、牵引城市人口分布重心,并且通过城市自组织机制重新调配城市资源和人口,促进城市的极化发展,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转换和自重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