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极具川西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地域性景观特色,在乡村景观研究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川西林盘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土城集体村为例,通过对川西林盘乡村的景观构成四要素进行层级划分分析,针对目前川西林盘地区乡村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论述,并重点分析了川西林盘乡村景观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乡村景观优化策略,为优化今后的川西林盘地区乡村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延续林盘文脉,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以陈家桅杆、新津兴义为例探究林盘文化组成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川西林盘文化价值进行定量评价,探讨林盘文化特征。针对城市公园缺少地域文化等现象,结合评价结果探讨林盘文化在成都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梳理川西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社会伦理观念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川西林盘空间特征的影响,厘清了在特有的自然与历史大背景下川西林盘空间特征形成的原因,总结出川西林盘物质空间特征与居民活动互动下的"和谐共生的生态包容力、睦邻友好的家园内凝力、从容不迫的精神世界"等家园精神内核,以期对川西林盘这一自然、社会环境下的空间与生活共同体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4.
成都市在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关注城市发展,而且注重乡村统筹发展.川西林盘是成都市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然而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面临着衰退和消失的窘境,重新认识川西林盘的价值,加快推进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事关成都乡村振兴的成效.文章在总结前期对川西林盘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剖析公园城市背景下川西林盘的规划与探索,明晰成都市乡村践行公园城市理念的路径,以期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启示,为乡村规划创新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新型社区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对川西林盘基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基础环境分析、斑块规模研究、斑块组合方式、规划布局案例等方面的工作,探讨了具有川西林盘特色、适宜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规划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城市都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城镇正在逐渐丧失特有的文化特色和风貌景观。与此同时,不少乡村也呈现出同质化发展的现象,即使在具有鲜明特色、丰富传统性特征的地方,也很难保存原有的地域性特征。川西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聚居形式,是传统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沉淀产物,其地域景观独具特色。然而城镇化进程使部分林盘的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乡土景观缺乏自身特色,逐渐丧失其特有文化。本文基于景观基因的研究视角,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龙泉村林盘为研究对象,挖掘和解析其乡土景观基因,识别其景观特征,并提出景观基因识别的8大识别因子和23项识别指标,构建了川西林盘乡土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为我国川西林盘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独树一帜,为世人所称叹。山水 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以自然山水为载体寄 予某种精神需求与价值导向的呈现,具备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属 性,其形成过程展现了“形-意-象”转换的逻辑关系与科学 智慧。川西林盘是中国典型的乡村聚落形态,是乡民于川西平 原山水自然之中赋予精神创造的景观物象。以山水文化“形意-象”逻辑关系为整体思路,以“人-情”“物-景”为两大 方向,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数理统计、地理信息技术等方法进 行分析和论证,探究川西林盘人文精神需求和物质表征的价值 导向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相应的营建办法,致力于 “人-情-物-景”的交流与融合,继而建构起川西林盘人居环 境营建的整体思路与方法。旨在秉持发扬国故传统、与古为新 的精神,以川西林盘为代表寻觅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营建之路。  相似文献   

8.
川西林盘人居环境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川西林盘人居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理论,从林盘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为川西林盘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林盘是川西一种独特的复合型地景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烙印于当地民俗之中的文化符号。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林盘区域中部,隐藏于竹林幽径阡陌小溪之间。设计延续了川西建筑的地域特色,又通过创新的性能化设计与建造,对传统场域特性进行了现代设计语汇与建造技艺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川西林盘冬夏季热环境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两栋典型川西林盘冬、夏季室内热环境的现场测试,采用ASHRAE55-2004关于自然通风建筑热舒适评价方法作为评价依据对被测川西林盘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川西林盘的冬夏季室内热环境略优于当地农宅,绿化遮阳与构建室外微环境可改善农宅的室内热环境,对于我国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成都市第二圈层林盘的自然、社会环境及生态资源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川西林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规划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林盘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与环境共生共融——从空间特质看川西林盘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川西林盘空间特质的调研,剖析其结构特点,力求能够从空间显性的特征中窥到川西林盘所独具的魅力,及其至今仍在发挥影响并富于借鉴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俊  陈鹏 《四川建筑》2009,(Z1):104-106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成都市农村住房造成极大的损害,在聚居点灾后重建规划中,提出组团分散型的布局模式。通过对传统川西林盘的分析,挖掘建筑形态、院落空间和生态环境三个重要元素,试图将这些重要元素引入到聚居点灾后重建规划中,使川西林盘特色得以延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盘作为川西农耕文化的体现,是全国特有的生态聚落。然而随着成都市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逐渐将林盘吞噬,传统的林盘空间正在消失。成都市内现有残存林盘未形成体系,功能结构不完善。因此关键在于建立联系廊道,绿道建设将促进林盘功能的发展和保护。经分析得出成都市郫筒镇中残存的零散林盘各具特征,具有良好研究价值。在相关实地调研基础上,考虑残存林盘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不同风格的保护,结合林盘类型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征营造不同价值的生产性景观,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生产性景观和优质的"林盘—绿道"系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乡村的发展也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川西林盘——川西平原的乡村社区名片,面对时代转变的大潮,在生产和生活以及公共空间的使用上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文章将讨论在进行林盘的保护和发展中,对其公共空间的营造进行探索性实验,对未来川西平原的林盘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成都川西林盘所面临的存续能力不足、特色不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以林盘群综合开发推进乡村振兴为总体思路,从顶层规划、产业振兴、专项支撑、制度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川西林盘群今后的保护利用路径提供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QuickBird、TM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结合实地调研,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成都市第二圈层的林盘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斑块数目主要以中小型表斑块为主,在面积上,以大型斑块为主;川西林盘景观整体上呈现林盘斑块的破碎度大,景观连通度小,斑块分散,分布不均匀,林盘斑块结构不合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川西林盘景观生态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练家祠堂     
正练家祠堂依山傍水左环右抱,是一座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融合了门堂、书廊、拜堂的三进两落制的徽式合院建筑。采用了两纵三横"品"字型结构及"四封火"屋脊形式。祠堂配置有名人堂、功德轩、议事厅、廊桥、四个休息厅、理事房、礼房等功能。它三面环山、外接广场、毗邻荷塘、古树名木牌坊矗立与宗祠建筑交相辉映。建筑着眼于传承川西几千年的建筑格局及精华。把徽式建筑风格纳入了川西林盘文化中,同时吸收川西书院廊桥结构依坡地顺势而就,因地制  相似文献   

19.
更正说明     
<正>西南民族大学席晓东、周媛、刘蕊、万会兰、蔡萌作者的文章《基于RS与GIS的川西林盘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刘蕊、周媛、席晓东、万会兰、蔡萌作者的文章《川西林盘景观格局现状分析》,为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3NZYBS02),文章发表在本刊2014年34卷第2期。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均为周媛,但本杂志在排版时不对通讯作者进行标注,由于投稿人的失误,现将两篇文章的作者排名分别更正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川西平原林盘地区农村院落的布局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探究其组合方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呼应方式,透过功能适用性比较院落空间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进而推演出符合现代村民的院落空间生活模式,进一步提出成都平原林盘地区近远郊院落应该遵循的空间尺度和布局方式,为都江堰灌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院落空间打造的理论基础,为院落空间能更好的融入川西林盘这一田园综合体做出更进一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