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建筑与文化》2009,(1):8-9
古都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中国建筑史上,南京近现代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南京的近现代建筑特别是民国建筑凝聚了众多中外建筑大师的心血,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历程,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  相似文献   

2.
《建筑与文化》2009,(1):14-17
古都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中国建筑史上,南京近现代建筑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南京的近现代建筑特别是民国建筑凝聚了众多中外建筑大师的心血,  相似文献   

3.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新疆的历史文化及其建筑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遍布新疆广袤大地的近现代代表性建筑,跨越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空转换,目睹历史风云变幻、饱经世纪百年沧桑,见证了新疆城市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传递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新疆近现代建筑是指新疆地区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80年代所建造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新疆近现代建筑主要指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大屋顶木构建筑,并且基本具有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的典型性建筑。  相似文献   

4.
建筑的定义有多种。首先,如果说它还不是艺术,那么至少它极为接近艺术;其次,它极大程度上体现了同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参考这一普遍的观点来对比近现代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赵辰 《建筑师》2020,(1):92-95
"中国近现代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领域的历程较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发展而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该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少概念定义不清,观念方法落后的学术研究基本问题,乃至研究目的也不清晰。本文试图再次回述"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的历史,以建筑文化的空间与时间之本意,论述"中国近现代建筑"正是起始于中国与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中国建筑与国际建筑文化相融的关系,正在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引起"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季度荐书榜     
《建筑创作》2010,(5):232-233
<正>第三居中国建筑图书奖获奖图书《中山纪念建筑》作者:建筑文化考察组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5月获奖:最佳建筑史学图书本书系"中国近现代建筑经典业书"的第一册,是一部集建筑历史研究、文献记录和摄影资料于一体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同时也是一部高水准的建筑艺术赏析图籍。  相似文献   

7.
《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将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定义为:本市行政辖区内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建造的,现状遗存保存较为完整,能够反映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群)、构筑物(群)和历史遗迹。其中,北京优秀近代建筑时  相似文献   

8.
张敏 《城市建筑》2005,(11):95-98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所在地,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中国北疆开放带上的特大城市。哈尔滨的近现代建筑在城市建设初期主要受到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随着各国侨民的涌入,建筑文化亦呈多元化发展,其中以折中主义为主,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之后,哈尔滨的近现代建筑又融入少许日本近代式的痕迹,因而古拙朴素的俄罗斯式、自由浪漫的“新艺术”风格、丰富和谐的折中主义、简洁自然的日本近代式成为哈尔滨近现代建筑的四种主要风格。正是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哈尔滨秀丽的自然风光共同构筑了哈尔滨浪漫迷人的景观。  相似文献   

9.
现代陶艺与建筑环境设计(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因其材料的特殊性能,很早就被运用于建筑之中,而现在,陶瓷又开始以现代陶艺的艺术形态介入建筑空间。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空间,不仅对现代陶艺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陶艺介入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80年代末,它的产生并不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自然延伸和发展,而是受到了西方现代陶艺观念影响的结果。现代陶艺的创作重视个人情感的表现,强调创作语言的独特个性,这正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陶艺,在给艺术家们带来某种思维…  相似文献   

10.
李行 《南方建筑》1998,(3):13-14
最近,一个纯粹的巧遇,见报上有同志提出(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读后颇觉兴味,并引发思索。因涉及建筑艺术的有关问题,亦拟在此约略一谈,以为参与研讨之。“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题目是好的。这里仅研讨其中个别的认识和理论。应当说,就认识和理论,在思考建筑艺术问题时,弄清其艺术的性质,确属首要。说“建筑艺术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既有相同的性质,又有不同的性质”。这表明我们是将建筑艺术归于一种门类,来同其他的艺术门类相对比而言的。何种艺术门类呢?需要指明。否则所谓相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性质,概念…  相似文献   

11.
曹莉  林伟鹏 《山西建筑》2004,30(13):15-16
介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经济、技术的充分考虑和应用 ,阐述了现代派仅是现代建筑中的一个分支 ,并指出现代建筑正以其巨大的活力 ,深根植于当今社会和建筑行业中  相似文献   

12.
赵艳君 《山西建筑》2006,32(24):26-27
分析了从古典建筑到当代建筑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粹与局限性,介绍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二者间艺术和审美意识锲合的创作之路,并指出了几种倾向,促成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相似文献   

13.
张复合 《新建筑》2009,(3):133-135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和深化的背景下,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故提高对中国近代建筑的认识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根据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性,将其归纳为“承续型”、“影响型”、早发型“、”后延型“四类,在此基础之上对其价值作出判定,以明确研究与保护工作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杨晓龙  胥琳  于莉 《华中建筑》2012,30(4):175-178
灯塔属现代交通建筑范畴,是当时从欧洲引进的新建筑类型,功能性很强,多数地处海岛,建筑材料运输困难,现场施工难度很大。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陆续开展灯塔等沿海航标设施建设,先后建成一百多座灯塔。早期建造的沿海近代灯塔建筑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多种结构形式,如1895年建成的北渔山灯塔,采用预制装配式铸铁结构,是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引进西方现代建筑类型、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的典型案例,同时体现了当时欧洲现代主义建筑萌芽时期革新与守旧并存的建筑形式,是中国近代建筑史早期特定建筑领域的特殊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5.
段良骥 《华中建筑》2007,25(1):131-133
在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过渡的当今之世,时代建筑正由经典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发现,杨廷宝的建筑设计受到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其设计本身具有对新的现代建筑探索的痕迹。由于中国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异常割裂的转型过程,杨廷宝在沈阳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建筑探索带有强烈的沈阳地域和民族特色,对揭示建筑形式的现代过渡弥足珍贵。这一阶段的建筑实践,也是他从学校向社会转型、他所学的新古典风格向现代新建筑转换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杨廷宝设计作品的研究还弥补了对其早期建筑设计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重读萨沃伊     
中国对于现代建筑的引进是片断式的,试以作为现代建筑里程碑的萨沃伊为突破口,从对古典的继承,对环境创新及空间的突破等方面重读萨沃伊,其目的是希望能给读者在对现代建筑的理解方面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王勇 《工业建筑》2000,30(9):15-18,32
论述了工业革命导致了建筑从传统手工业形式走向工业化 ,从而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建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在建筑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第二代机器美学使建筑出现的工业化倾向 ,是对现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园林景观设计是本校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基于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提高其建筑设计水平。鉴于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群体组织、营造空间序列等方面对现代建筑设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将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亦有助于创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建筑,该文通过一个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中的继承与发展。介绍了该作业题目的设计,并选取三份学生作业做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杨涛  ;滕军红 《新建筑》2014,(4):94-96
1840年以来,中国建筑受西方Archjteeiure的影响颇深,既未彻底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问题,又缺失对西方Architecture观念的甄别与质疑。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要在现代中国探索出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既不是传统,也不是Architecture,更不是两者的“混搭”。在传统与西方道路上走不通的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恰恰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探索该“破题”了,“中国现代建筑”该“破土而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