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气流组织下夏季空调室内热舒适环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模型和Fanger提出的热舒适性PMV评价指标,对三种不同气流组织条件下夏季室内热舒适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给出了室内的速度、温度及舒适度PMV指标分布情况。研究结论为改善室内热舒适环境,舒适性空调系统的设计及节能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热湿工况下使用工位辐射空调的人体热舒适情况,在人工环境实验室内,通过改变环境背景温度来影响人体的热感觉,并采用热感觉投票(TSV)作为评价标准,重点研究了人体头部、躯干、上肢、下肢以及整体热感觉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尽管背景环境参数超出舒适范围,但使用工位辐射空调能维持受试者的舒适状态,即背景温度稳定在28℃时,平均整体热感觉投票值低于+0.2;背景温度为30℃时,受试者热感觉仍能满足ASHRAE规范中规定的80%可接受范围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研究在2个工况下,低温稳态气流、低温仿自然风动态气流以及等温仿自然风动态气流方式下,受试者热感觉、热舒适和热环境满意度投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为28~30℃、相对湿度为40%~45%的热环境下,平均送风速度为0.5~0.7m/s、送风温度为28℃的气流能够使受试者达到舒适水平。建议当室温为28℃时,使用风扇提供平均风速为0.5m/s的仿自然风动态气流进行人体降温;当室温为30℃时,使用空调提供平均风速为0.5m/s、送风温度为28℃的仿自然风动态气流进行人体降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1)
本文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并验证寒地高校冬季热舒适模型,分析寒地高校教学空间的热工情况。热舒适合理预测是创造满意热环境和建筑节能的重要基础。传统的热舒适评价主要以PMV评价指标模型为主。然而,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该指标模型的计算过程十分复杂而且在操作中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机器学习模型建立热舒适预测模型。本文通过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的实地测试,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PMV评价指标,发现神经网络仿射模拟PMV计算值的误差较小。训练集的均方误差(MSE)为0.011,验证集的均方误差(MSE)为0.023。同时利用神经网络训练和预测实际热感觉投票值,整体准确率为84.8%,平均准确率为84.0%。根据预测结果,拟合出的热中性温度为23.5℃,热舒适范围为(y∈[-1, 1])[19.6℃,27.3℃]。与实际投票值的拟合结果基本趋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严寒地区火炕采暖不均匀环境的热舒适温度及其影响因素,对火炕农宅冬季的室内热环境进行了现场测试,建立了热舒适评价模型,并对热环境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CFD仿真模拟的方法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火炕农宅冬季的室内热舒适温度为17.7 ℃,90%可接受的操作温度的范围为14.7~ 20.8℃.模拟结果表明,在保证基本供暖室温的前提下,较低的火炕表面温度、较高的辅助热源温度以及保温性能较好的围护结构,有助于减小室内温度不均匀性,增加居民热舒适感.火炕营造的微气候环境可以满足农宅居民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通过筛选所得到的广州市某城中村3户民居作为测试对象,对最具代表性的城中村住宅夏季室内环境参数进行了测试。而后,使用预测平均评价指标(PMV)和适应性热舒适模型(AM)对比分析了城中村不同类型住宅室内热湿环境特性和室内热舒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AM模型更适合城中村民居的室内热舒适性评价。另外,用此2种模式进行评价,其结果都是住宅室内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空气焓值越大,热舒适接受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及其热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居住建筑普遍缺乏有效的遮阳隔热措施,仅22.1%的居民对热环境感到满意,居民普遍期待改善室内温度。通过对26~30℃条件下、29℃及30℃辅助机械通风条件下的环境进行热感觉投票实验,结果表明,当室内温度在28℃以下时,开启门窗进行自然通风可达到热舒适要求;室内温度在29~30℃时,利用电风扇可达到热舒适要求。农村地区居住建筑热环境改善重点在于采用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遮阳及隔热措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太原市养老院老人对夏季养老院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评价,本文选择太原市3家运营状况良好的养老院进行现场调研。通过对养老院室内热环境参数测试和老年人主观问卷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老年人的热感觉投票值整体低于预测值,热不满意率较低,对阴雨天气较敏感。排除阴雨天投票的实际热中性温度为26.0℃,90%的老年人可接受热舒适范围为23.2℃~27.0℃。本文希望通过热舒适模型的建立,为太原市今后养老院建设与室内热环境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自然通风住宅中老年人适应性热舒适的特殊性,在重庆市对6家养老机构和14个居民小区进行了现场研究。结果显示,在夏季热环境中,老年人的热感觉投票值偏低,不满意率也较低,可接受上限温度值偏高。采用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数APMV模型预测老年人的热舒适投票值,得到老年人的自适应系数λ=0.55。建议老年公寓采用Ⅰ级指标(0APMV0.5)进行热舒适评价,得到对应的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为22.70~27.78℃。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地铁站环境的特点和乘客出入地铁站时的热舒适变化特点。针对地铁站公共区域热环境特点,以南京某地铁站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测试、问卷调查及动态热舒适评价模型RWI/HDR,对公共区域不同季节、不同评价单元的热舒适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不同条件下乘客的热舒适度。研究发现,采用热感觉投票和相对热指标RWI相结合的方法能更为准确地评价地铁站热环境。最后结合南京地铁现有的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提出了车站温度动态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通过夏季降温性能实验对车内的热环境进行测试,对汽车空调的降温性能以及乘客的热舒适进行评价。首先通过采集车内的环境参数分析车内热环境特点,然后通过环境参数计算三种热舒适评价指标,对车内乘客的热舒适进行评价并与乘客的主观评价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等效温度在瞬态工况下与乘客主观评价的投票值最接近,可以作为降温性能实验中衡量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实验验证模型的基础上,模拟扩展研究冬季工况下不同室外温度,通风窗不同送风量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室外温度小于-3℃时,开启通风窗会降低室内热舒适度,通风窗不宜开启。在满足室内热舒适要求的前提下,通风窗可先利用高档位短时间送风,之后保持低档位送风,有效去除室内污染物的同时,保持室内较高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典热舒适研究方法,于2008年夏季对我国湿热地区典型人群受试者作了气候室实验,在凉-暖范围内6个不同温湿度组合的工况下进行了问卷投票和生理指标测试。结果显示,受试者的热中性温度为26.9℃(修正温度);受试者夏季偏爱稍凉的热感觉(-0.2);潮湿感中性对应的水蒸气分压力约为3500Pa;热中性对应的平均皮肤温度为33.2℃;平均皮肤温度与皮肤湿润度是预测热感觉与热舒适的重要参数;心率与热感觉存在线性关系,血压在偏凉环境下与热感觉呈线性关系,在偏暖环境下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层次分析理论从经济性、热舒适性等6个方面建立了住宅供暖末端综合评价模型。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给出了供暖末端经济性评价方法。对不同供暖末端房间的热环境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不同室内设计温度下末端房间的PMV-PPD值,作为热舒适性评价的依据。通过调研,得出不同末端在美观性、可靠性、空间占用、室内声环境指标下的评价结果,以及不同气候区、城市/农村、不同收入水平情况下,6个评价指标间的权重关系。对供暖工程案例分析发现,供暖末端综合评价模型能为选择适宜的末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实验测量了室内设计温度为18℃时,分别采用风机盘管、顶板辐射、侧墙辐射、地板辐射4种不同供暖末端时的室内温湿度、空气流速和壁面温度等。结合16名受试者的皮肤温度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这4种供暖末端的热舒适性。结果表明:4种供暖末端室内竖直温差和辐射非对称性均满足热舒适要求;地板辐射的竖直温差最小,脚背温度及脚部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最高,整体热舒适和热可接受度都高于其余3种末端;顶板辐射的头部和上身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高于其余3种末端;毛细管网底端距地面0.5m的侧墙辐射,头脚温度梯度最大,其整体热感觉与热舒适投票均偏低;对于顶板辐射和风机盘管,在空气温度相差不大时,有较高黑球温度的顶板辐射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更高;PMV预测评价辐射环境热舒适时,需对其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6.
基于Fanger提出的热舒适PMV和PPD评价指标,针对夏、冬两季空调室内三种不同气流组织方式下热舒适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在标准气流室内针对典型计算工况进行热舒适度测试实验,数值模拟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侧下送上回气流组织方式人体热舒适感觉较好。研究结论为气流组织优化设计和空调室内热舒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席天宇  秦欢  王浩舜  金虹 《建筑科学》2021,37(8):93-103
为揭示沿江公园休闲步道设计与行为人群热舒适的动态关联,以哈尔滨斯大林沿江公园为例,选取林荫步道和阳光步道两条道路作为研究对象,对夏季行进人群的体核温度、局部皮肤温度进行监测,并对其热感觉和热舒适展开问卷调研.研究结果表明,林荫步道可显著改善人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水平,与阳光步道相比,热感觉投票下降1.56单位,同时热舒适投票提升1.1单位,受试者体核温度下降0.35℃,人体各部位局部皮肤温度出现不同程度下降(0.18~1.98℃).林荫步道受试者在整个实验期间(60 min)热舒适投票普遍较高,而阳光步道受试热舒适投票则随着时间推移逐步下降,在15 min时由舒适进入不舒适水平,在50 min时达到不舒适极值(-1.67).研究结果可为斯大林公园景点设计和设施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作为现行沿江公园休闲步道设计理念和原则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前市场上厂家所宣称的"仿自然风"在频谱特征上与典型自然风存在很大差距,本文根据动态送风装置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情况设计了一种基于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的工位型个体化动态送风装置。性能测试表明装置产生的仿自然风已经非常接近于真实自然风信号。经过人工气候室的人体投票实验,验证了在偏热环境中,装置产生的仿自然风对人体TSV/TCV的改善效果要优于稳态机械风,采用"偏热环境+动态送风"的空调方式可以实现与"传统稳态空调环境"相接近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徐薇 《四川建材》2012,38(1):44-47
本文首先对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指标和热舒适的定义作了简单概述,然后以现场测试过的房间为模型房间,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以测试到的一部分参数为边界条件,采用CFD程序里的k-ε方程模型对重庆大学学生寝室室内热环境参数分布进行了模拟,并结合现场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温度场的实验结果与模拟分析结果趋于一致,说明本文对室内热环境的模拟过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最后,对房间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房间不同时刻模拟计算所得的模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室内热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得出寝室热舒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热湿环境特征,以某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区内的热湿环境进行研究,讨论了不同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同时采用动态热舒适评价指标:相对热指标(Relative Warmth Index,RWI)和热损失率(Heat Deficit Rate,HDR),对冬季服务区公共区域过渡状态下的热舒适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过渡状态下的人体热舒适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人员整体表示对室内热湿环境接受,同时测量结果表明,服务区超市内空气平均温度为17.4℃,平均相对湿度为32.8%,室内平均空气流速为0.16 m/s,均处于人体可接受范围内。研究表明,采用动态评价指标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准确评价冬季高速公路服务区热环境;寒冷季节,服务区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高,避免因环境突变造成人体不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