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西安地铁2号线冬、夏季室内外温湿度实测数据,通过计算相对热指标(RWI)与热损失率(HDR)等暂时热舒适指标来评价地铁站内乘客的热舒适状况,分析了乘客由室外进入地下双层岛式车站站厅和站台层过程中的热舒适变化特点。结果显示:夏季实测地铁站内空调温湿度数据基本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但乘客在由室外进入站厅层、再进入站台层的过程中RWI值变化较大,可能造成乘客的热不适,建议适当提高地铁站内空调运行温度来实现地铁站环控系统的节能运行;冬季乘客基本感觉热舒适。  相似文献   

2.
常规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一般采取全天恒定站内温度控制,未能充分考虑人员活动特征及室外环境变化对过渡空间(地铁站)内乘客热舒适性的影响,导致站内舒适度不高,空调能耗增大。本文利用相对热指标RWI(relative warmth index)研究了地铁站内乘客乘车全程热感觉变化规律,探索了站内不同温湿度设定值下RWI极值的变化规律,并基于RWI变化特征提出了改善站内舒适度及降低空调系统能耗的改进措施。综合考虑乘客活动规律及夏季室外环境变化,提出了地铁站内温湿度参数设定方法和动态调节策略。利用所提出的地铁站内温湿度设定优化方法,对上海、南京等地铁站内实际运行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前地铁站内RWI值普遍偏低,表明地铁空调系统具有较大的通过优化站内温湿度设定实现节能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热湿环境特征,以某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区内的热湿环境进行研究,讨论了不同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同时采用动态热舒适评价指标:相对热指标(Relative Warmth Index,RWI)和热损失率(Heat Deficit Rate,HDR),对冬季服务区公共区域过渡状态下的热舒适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过渡状态下的人体热舒适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人员整体表示对室内热湿环境接受,同时测量结果表明,服务区超市内空气平均温度为17.4℃,平均相对湿度为32.8%,室内平均空气流速为0.16 m/s,均处于人体可接受范围内。研究表明,采用动态评价指标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准确评价冬季高速公路服务区热环境;寒冷季节,服务区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高,避免因环境突变造成人体不舒适。  相似文献   

4.
以RWI和PD为人体动态热舒适性评价指标,通过实验分析了动态横流影响下空调送风喷口下方区域典型测点动态热舒适特性。从喷口下方竖直方向和1.5m高水平方向各测点的实验结果可知,动态水平横流的作用使各测点的RWI值和PD值均向舒适值域趋近。由理论分析可知,单纯从RWI和PD指标出发,即使气温在32℃情况下,环境风速在0.65~2m/s范围内,仍能满足人体动态热舒适性要求。横流对空调送风的耦合作用能改善人体动态热舒适性,同时可提高送风温度,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  相似文献   

5.
叶立  张梦伢 《暖通空调》2022,(2):137-141
以某SUV 6座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仿真方法对乘客舱热舒适性进行研究.以某地夏季高温环境为研究背景,考虑了太阳辐射和人体生理热,采用PMV-PPD和相对湿度指标对乘客舱内的热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表明,车舱内冷空气流速、乘客体表温度分布在舒适的范围内.通过分析评价指标的分布状态,可以清晰地了解乘客舱热舒...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夏季降温性能实验对车内的热环境进行测试,对汽车空调的降温性能以及乘客的热舒适进行评价。首先通过采集车内的环境参数分析车内热环境特点,然后通过环境参数计算三种热舒适评价指标,对车内乘客的热舒适进行评价并与乘客的主观评价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等效温度在瞬态工况下与乘客主观评价的投票值最接近,可以作为降温性能实验中衡量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铁车厢热环境特点和乘客热舒适现状,提出应从热舒适角度出发进行地铁车厢环境控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热舒适评价中表征乘客状态的2个参数进行了分析,提出可以根据载客量确定车厢内乘客平均新陈代谢率,根据室外体感温度确定乘客平均服装热阻,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反映了地铁车厢中乘客状态动态变化的诱因及特征,通过PMV模拟计算表明,计算结果更接近乘客的真实热感觉.  相似文献   

8.
运用相对热指标分析乘客在设计温度下由室外进入郑州地铁站内热舒适感觉的变化,同时运用RWI差值的方法计算在室外温度变化时,郑州地铁站内的空调运行温度。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湿热地区住区不同季节的室外热舒适特点,在湿热地区典型城市广州采用现场热环境实测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不同季节室外环境下人们的热感觉、热舒适、热接受度和热环境参数偏好评价。最后,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广州住区不同季节的热舒适阈值,并对湿热地区住区的热环境设计提出了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某中心站为研究对象,解析功能复合化、空间立体化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UITH)乘客全过程出行行为及行为载体的空间环境,研究自然状态下多层次地下空间环境热舒适性,并基于乘客出行全过程提出有效的设计提升策略,以期为新型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舒适性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上海地铁九号线车厢内热环境进行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将车厢内的热环境的PMV-PPD指标与RWI或HDR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以及车厢内MTS平均热感觉投票的线性回归,研究车厢内环境在夏季、冬季以及过渡季节的热舒适,发现冬季以及过渡季节车厢环境存在较高的不满意率,相关指标与实际测试存在较大的差别,而夏季的车厢热舒适明显偏冷。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湿热地区室外广场环境不同季节的热舒适状况,本文在湿热地区典型城市广州的三个室外广场,通过现场热环境实测与问卷调研,获得热环境基础参数及热舒适状况,分析不同季节几种室外广场环境中人的热感觉、热舒适、热接受度和热环境参数偏好评价。然后,借助RayMan模型计算生理等效温度PET,最后采用回归分析法综合评析得出几种室外广场环境不同季节的中性PET及其阈值和80%可接受率对应的PET值范围,为湿热地区商业综合体室外热环境设计提出了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3.
针对热舒适的现场研究更多地关注行为调节和心理调节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忽略了生理热适应的作用,论文概述了热适应模型的3个代表模型,分析了3个代表模型的特点以及忽略生理热适应的原因,概括了当前生理热适应的研究现状,归纳出生理指标遴选研究、生理热适应研究和基于生理、心理及行为调节的热舒适多元评价模型研究这3个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理热适应研究还需系统而完善地揭示中国不同地域气候区人群的生理热适应差异;揭示中国不同气候区人群的适应温度区阈值以及表达阈值的生理指标;提出揭示室外环境参数对生理热适应的影响,这对完善热适应模型、实现舒适又节能的建筑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季时,不同列车牵引速度对安全门车站热环境的影响,本文以南京下马坊地铁站作为典型研究,建立车站活塞风CFD模型。对60 km/h,70 km/h,80 km/h,90 km/h和100 km/h不同列车牵引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车站及附近区间隧道流场和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出不同工况下的掺混系数及其对站台活塞风的掺混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列车最高运行时速的增大,活塞风作用时间变短,进入车站的活塞风量变大。掺混系数值依次为0.166,0.175,0.185,0.200和0.218。在列车发车后20 s至50 s内,车站人员头部区域空气温度升高,升温速率加快,空气流速增快,人员热不舒适感增强。  相似文献   

15.
《安徽建筑》2019,(10):125-128
地铁站域是人流集聚的场所,公共空间景观的人性化非常重要。以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域为例,采用AHP-FCE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分析,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调查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为未来提高城市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旅客安全疏散,根据地铁站人群应急疏散的特点,进行了地铁站火灾人群疏散及地铁站结构合理性研究。以北京大学东门地铁站为例,对火灾中人员疏散行为以及地铁车站疏散结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从发生火灾时人员的分布情况和所需的疏散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采用Anylogic仿真软件,建立了人员逃生时间计算模型,分析了地铁车站中不同类别乘客及其地铁车站建筑结构等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指出了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处。研究结果可以为保证发生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以及财产损失最小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掌握热环境舒适度现状信息是传统建筑更新改造的必要条件,当前,物理实测和主观感受调查是热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但两者之间决策模型的侧重不同导致了评价结果的明显差异。以寒冷地区豫北道口镇典型砖木民居为例,通过风环境模拟、物理环境实测与现场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研究数据,采用PMV、APMV、热适应评价模型与实际热感觉TSV模型进行评价并做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居民关于热环境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存在较大出入,从评价结果来看,APMV模型所得结果与实际热感觉更接近;2)居民的耐冷适应性是不同模型评价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居民对热舒适的渴望,民居更新改造应充分考虑当地人群的热适应性与热期望值;3)室内热环境现状与城镇住宅热舒适标准偏离较大,不宜采取城市标准进行传统民居热环境提升;4)围护结构气密性、室内温度波动规律及风貌保护兼顾是传统民居更新改造的重要关注对象。  相似文献   

18.
改善高校图书馆建筑热舒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条件的重要方面。基于对现场实测和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成都地区某高校图书馆室内温度、相对湿度、辐射温度、风速进行了现场测试,同时,对室内人体热舒适性主观评价进行了调研,然后对不同楼层及不同区域实测数据与TSV的投票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舒适性随楼层升高而降低,同楼层内由中心区域向窗户处递减,而临湖面区域又较背湖面区域热舒适高。此外,给出了改善图书馆建筑热舒适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地铁站公共艺术塑造的地域性特点,分析对比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和重庆小龙坎地铁站,总结归纳出大连地铁站地域性公共艺术塑造的启示。通过对大连地铁站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连各个地铁站的不同地域性背景,探究如何在大连地铁站公共艺术之中表现大连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20.
铁路空调客车内流场、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K-ε湍流模型对空调客车内三维空气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车厢内下部乘客区空气温度高于上部区域,对热舒适性不利;上部区域存在新风短路现象,建议采用下送风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