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总结柴油机磨损模式的磨粒分析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在柴油机磨损模式识别中采用基于粗集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道德对磨损模式知识表达系统进行了简化,在此基础上,求解并简化决策规则,最后用检验样本验证了识别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磨粒识别是实现发动机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的关键环节;模糊优选理论应用于磨粒识别一般采用的都是均权模型。引进了一种模糊相对权重的概念,将其与模糊优选理论结合运用到铁谱分析的磨粒智能识别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加权模糊优选理论的磨粒识别方法,实际计算表明,该方法在发动机磨粒智能识别中取得了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小波和分形提取磨粒图像特征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小波变换和分形理论在多尺度分析与自相似本质上的一致性,提出了一种提取磨粒图像特征参数的新方法。给出了磨粒图像的小波变换方法和小波变换近似系数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然后对磨粒图像进行了分析,实现了磨粒图像的特征提取。结果表明:小波变换近似系数的分形维数反映了磨粒图像上磨粒尺度及数量,可以作为磨粒图像的综合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4.
针对水电站运行特点,以广西三岔水电站为例,基于水电站经济运行准则,介绍了一种制定水电站厂内经济运行采用的数学模型与递推优选求解方法.结果表明,该算法效果良好,为经济运行方案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裂隙岩体溶质运移研究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裂隙介质中溶质运移的基本规律和数学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①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将裂隙中溶质浓度等效平均到整个裂隙介质;②离散裂隙网络模型建立裂隙个体中水流、溶质运移方程,组合求解;③双重连续介质模型对裂隙和基质分别建立水流、溶质运移数学模型求解;④离散裂隙网络-连续介质耦合模型综合了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和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优点;⑤随机模型采用随机理论方法;⑥黑箱模型通过研究溶质运移过程的综合效应预测或反求输出或输入信息。通过对目前各种数学模型的分析和比较,为求解具体问题、选取合理的数学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应用混沌特征参数提取铁谱磨粒特征的新方法。给出了磨粒轮廓边界波形的概念,在研究相空间重构理论信息熵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联合熵的概念和参数k的算法。研究结果表明:磨粒轮廓波形具有混沌特征,信息熵和参数k可以刻画磨粒轮廓的复杂程度,随着信息熵和参数k的增大,磨粒轮廓的复杂程度增加,因此信息熵和参数k可以用来识别具有不同边界轮廓的磨粒。  相似文献   

7.
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大规模间歇式能源接入,显著增加了电网运行的不确定因素。鲁棒优化方法由于其具有的独特优势,目前已经被初步用于研究发电计划问题。介绍了鲁棒优化算法理论,建立了发电计划鲁棒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原始分解的求解算法。以IEEE RTS标准算例系统进行分析计算,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MG中分布式电源的功率特性和需求侧响应的基本理论与相关政策,并建立了DG的数学模型和基于负荷分类的DR模型;综合考虑微源的出力成本、需求侧管理成本和环境治理费用,建立了考虑需求侧管理的多目标微电网优化调度模型,引入不同的孤岛微电网运行评价指标评价DR对微电网经济性、环保性以及可靠性的影响,并选择不同的场景分析验证。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外点法对规划问题进行求解,在将约束条件纳入目标函数的同时,尽可能避免求解规划时陷入局部极值的问题。算例分析表明,通过考虑需求侧管理,可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减轻负荷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缓解孤岛系统供电不足的问题,并有效提高微电网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9.
干熄炉内传热和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熄焦工艺具有节能和环保双重效益,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循环惰性气体冷却焦炭。根据多孔介质理论,采用非达西流和非局域热平衡方法,建立了干熄炉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基于非正交同位网格的SIMPLE方法求解对流扩散方程,通过数值求值,得到了干熄炉内气体速度,压降以及气体和焦炭的温度分布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熄焦过程解决焦炭温度偏析的关键是改善布料时焦炭粒度分布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针对引黄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趋势复杂且无规律可循、单一的数学模型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构建了基于灰色与神经网络理论的组合预测模型,采用简化方法求解,有效地将灰色预测弱化数据序列波动性的优点与神经网络高度的非线性适应能力相融合,避免了模型权系数分散的任意性。实例结果表明,该组合模型精度高,更能准确反映灌区引黄用水需求现状。  相似文献   

11.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属于非线性优化范畴,传统的数学规划算法处理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针对大规模电网全局无功电压优化控制困难,提出了基于协同进化框架的合作协同进化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方法,构建了数学模型。实际大电网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寻优质量高、收敛性好、计算复杂度低,适合求解大规模系统无功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循环流化床流体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国内外在循环流化床流体动力学研究领域的进展,对循环流态化颗粒流动问题、颗粒聚集及传热以及循环流态经数学模型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重点回顾,并指出了当前循环流化床流体动力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  相似文献   

13.
徐立  孙强  刘宏刚  汤冰  黄长绪 《柴油机》2018,40(1):27-31
针对极地船波纹管换热器中进入冰晶颗粒对管路产生严重腐蚀磨损问题,采用CFD中欧拉-拉格朗日离散框架的DPM模型及腐蚀磨损模型研究流速、冰晶颗粒直径和含冰率条件变化对水平直波纹管磨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波纹管磨损严重位置发生在波纹与直管衔接处、波谷处以及与流速相对的波峰面,且出口直管段磨损最为严重,而水平光滑圆管顶部位置磨损比较严重,但波纹管的磨损率均大于相同条件下光滑直管的磨损率;流速对磨损率影响最大,可使波纹管使用寿命减少10倍以上;冰晶颗粒直径对波纹管磨损影响较小;含冰率对管壁磨损也有很大影响,含冰率为10%时波纹管使用寿命比含冰率为2%时的减少4.2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宪成  刘冰  孙耀文  何星 《柴油机》2014,36(4):23-26
针对车辆发动机剩余寿命难以预测的问题,基于经典的Archard磨损模型,利用响应面方法对不同载荷条件下磨损试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模型中的磨损修正系数,建立了动载荷条件下的缸套磨损计算模型;并通过动载荷条件模拟试验进行了模型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精度较高,误差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5.
磨损微粒监测技术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怀祥  淮公锁 《柴油机》2000,(3):26-28,35
本文全面分析了现有各种磨粒监测技术的工作原理;评述了其优缺点;简介了一种新型的分析油液中铁磁性磨粒的仪器──铁磁性磨粒监测器。  相似文献   

16.
风电机组齿轮箱的磨损微粒主要是铁颗粒,铁颗粒含量的增长趋势能直接反映出风电机组齿轮箱的磨损状态。以Spectro油液光谱分析仪监测风电机组齿轮箱在用齿轮油中的铁元素含量,通过一段时间内铁元素的增加量和风电机组可利用小时数,可计算得到单位可利用小时数下的铁元素增加量ΔQFe;引入可靠性理论研究了ΔQFe的分布规律,并以风电机组齿轮箱在用齿轮油的监测数据为依据,建立基于ΔQFe的齿轮箱磨损阈值模型。在大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的磨损阈值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分析风电机组齿轮箱的磨损状态趋势,可为风电机组齿轮箱磨损状态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新疆夏特高水头水电站水轮机导叶的泥沙磨损情况,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Particle模型,在小流量工况下开展了HLA351-LJ-275水轮机导叶流体域的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分析其内部流动特性,并结合该模型水轮机单流道泥沙磨损试验得到导叶磨损的主要部位和磨损程度。结果表明:固定导叶磨损量较小,活动导叶磨损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磨损量较大。结合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通过其泥沙磨损特征规律,拟合并建立了固定导叶及活动导叶的磨损量公式,对多泥沙高水头水电站导水机构磨损寿命的预估和导水机构运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the volume specific three-phase boundary length in the porous composite electrodes of solid-oxide fuel cell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s exclusively based on geometrical considerations accounting for porosity, particle diamet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olids phase distribu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unifor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for non-uniform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urbulence intensity, temperature, particle sizes, and impinging velocity on erosion by particle impact are demonstrated numerically. Underlying turbulent flow on an Eulerian frame is described by the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 - Stokes equations with an Renormalization Group Theory (RNG) k-epsilon turbulence model. The particle trajectories and particle - wall interactions are evaluated by a Lagrangian approach. An erosion model considering material weight removal from surfaces is used to predict erosive wear. Computational validation against measured data is performed on a one-phase and two-phase impinging jet. Numerical comparisons reveal that the current study provides better predictive capability for erosion than the previous wor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