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新型明胶海绵微粒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导致肝脓肿的发生率。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8月,应用明胶海绵微粒行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208例,观察TACE术后肝脓肿的发生情况,分析发生原因及机制,总结预防及治疗经验。结果 208例患者共行792次TACE术,每例平均手术3.8次,介入手术平均间隔时间为4.9个月,随访时间为2 ~ 3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共发生肝脓肿3例,发生率为0.38%,其中1例行经皮肝穿刺外引流术,生存期达25个月,另2例未行外引流术或抽吸术,围手术期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明胶海绵微粒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肝脓肿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高危因素人群给予积极预防措施,及早确诊及早引流能够降低致死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不同方法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并发肝脓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所有行TACE治疗的患者560例,共行TACE治疗869例次。以2012年1月1日为界点,之前543例次TACE为A组,术前、术后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而后的326例次TACE为B组,抗生素均在TACE前使用。统计两组TACE后肝脓肿发生的例数并卡方检验肝脓肿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A组肝脓肿发生率0.73%(4/543),B组1.84%(6/3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50 7)。发生10例肝脓肿患者中9例有肝脏外科手术、PTCD及射频治疗史。结论 临床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方法改变对TACE术后肝脓肿的发生率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TACE后并发肝脓肿的原因复杂,对TACE后有发生肝脓肿的高危患者积极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穿刺引流抽吸肝肿瘤中心坏死物(DTND)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肿瘤的疗效。方法明显液化坏死的原发性巨块型肝癌4例,消化道间叶细胞来源肝转移瘤1例。患者先行肝TACE术,随后行DTND。4例行坏死物持续负压引流,1例反复多次抽吸。在引流或抽吸同时向瘤腔内注入无水乙醇。结果4例持续引流者肿瘤缩小明显,抽吸者肿瘤略缩小。5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PTND结合肝TACE术是治疗液化坏死肝肿瘤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化疗灌注术(TAI)的疗效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并在术后1 ~ 3个月行预防性介入治疗的79例患者,研究终点为2013年6月。病例分为TACE(n = 41)和TAI(n = 38)2组。2组患者术前年龄、性别、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术前肿瘤直径及AF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术中将导管超选进入肝固有动脉,造影证实无新生肿瘤血管和肿瘤病灶后经导管注入药物,TACE组采用碘油化疗药物乳剂,TAI组则采用单纯化疗药物灌注。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组的1年复发率,Kaplan Meier 估计法比较无瘤生存期,t检验比较平均住院日差别。结果 79例患者中共有11例患者确认为切除术后复发,总体1年复发率为13.9%,其中TACE组1年复发率为12.2%(5/41),TAI组为15.8%(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13,P = 0.645)。TACE组平均无瘤生存期为(21.6 ± 1.5)个月,TAI组为(17.4 ± 3.0)个月,TACE组明显优于TAI组(P = 0.038)。TACE组平均住院日为(6.3 ± 1.8)d,TAI组为(5.9 ± 2.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522)。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或TAI的1年复发率无差别,但采用TACE可望提高患者术后的无瘤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引流对肝脓肿的治疗效果,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探讨降低病死率、并发症率,缩短住院时间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21例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对确诊肝脓肿患者,充分抗感染治疗的同时,CT评估病灶液化情况,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引流,分析治疗后的病死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121例肝脓肿患者纳入研究。2例患者穿刺引流后死亡,病死率为1.6%,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脓肿直径及实性成分; 2例患者穿刺引流后出现肝周脓肿、腹壁脓肿,并发症率为1.6%,对并发症积极处理后达到临床治愈,影响并发症率的因素主要为手术操作欠妥;119例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8.3%,平均住院时间为(15.1±6.0) d。影响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为:脓肿个数X6(r=0.232,P=0.021),脓肿大小X7(r=0.26,P=0.005),白细胞计数X8(r=0.238,P=0.009)。进一步分析显示影响因素与住院时间相关性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方程为:Y=-3.438+3.055X6+0.527X7+0.297X8,F=5.819,R2=0.416。性别、年龄、糖尿病、致病原菌种类、脓肿位置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经皮穿刺肝脓肿引流术是治疗肝脓肿的有效方法,具有病死率低,并发症率低、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RFA)治疗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并进行生存分析。方法 回顾28例接受TACE或(和)RFA治疗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伴肝转移患者,统计治疗后影像学改变、总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对比分析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24例患者进行了70例次TACE,6例进行了11例次RFA治疗。影像学评价有效率46.4%,总生存期为(24.6 ± 6.6)个月,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为(17.5 ± 6.0)个月。影响因素中,患者有和无在除肝脏以外的远处转移灶生存期分别为(15.8 ± 6.0)个月和(28.7 ± 8.4)个月(P = 0.041)。结论 TACE和RFA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有效疗法。肝脏外的远处转移灶的存在可能为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廖伟  畅智慧  刘兆玉 《工业加热》2013,(10):843-857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及CT特征,评价经皮穿刺引流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住院治疗的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特征。分析的CT特征包括:病灶数量、是否多房、囊实性、腔内是否含气等。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并探讨影响住院时间及引流时间的因素。采用统计学方法包括单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切验。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6.0。结果 计有5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和右上腹疼痛。52例(9.0%)患者存在感染性休克,80例(13.8%)患者并发血流感染。实验室检查异常主要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白蛋白降低,肝酶升高,总胆红素升高, C反应蛋白(CRP)升高。416例(71.9%)血细菌培养或脓汁细菌培养阳性。致病菌占首位的为肺炎克雷伯菌(69.7%)。经皮穿刺引流术治疗肝脓肿的技术成功率99.7%,临床成功率97.4%,病死率0.9%。并发症5例(0.9%),平均住院时间(13.1 ± 7.4)d。平均带管引流时间(29.2 ± 9.3)d。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脓肿含气、合并感染性休克、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带管引流时间的影响因素为:脓肿多房、实性,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是影响治疗成功率的唯一因素。结论 对于化脓性肝脓肿,只要不合并肝胆胰恶性肿瘤,经皮穿刺引流都应该成为治疗的首选。脓肿多房、实性、含气、合并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等因素没有影响介入治疗的临床成功率,只是延长了住院时间或带管引流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肝脓肿穿刺引流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20例肝脓肿患者,均经临床、生化和影像学(CT)检查确诊为肝脓肿,行CT引导下定位穿刺抽吸并置管引流。脓肿位于肝左叶6例,肝右叶9例,肝2叶5例。结果14例为单个脓肿,6例为多发脓肿,单个脓肿经1次抽吸后脓肿完全消失9例,l例经2次抽吸基本消失,多发或多房脓肿穿刺先抽较大脓肿,后抽较小脓肿,或分次抽吸,20例均放置引流管并冲洗,平均引流置管时间为19.2d,所有患者至随访截止日未见复发。结论CT引导下穿刺抽吸引流是治疗肝脓肿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CT引导下微波消融(MWA)治疗肝门区胆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29例不可手术切除的Ⅲ、Ⅳ型肝门区胆管癌伴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病理证实胆管腺癌,其中19例行胆道内外引流术,4例行胆道外引流术,6例行左右两侧胆管引流术,待肝功能改善后,行肝门区肿块MWA治疗,29例患者完成46次消融治疗,每例平均1.5次,术后4~8周复查肝功能、增强CT或者MR,采用mRECIST标准评价肿瘤治疗疗效,观察患者的胆红素变化,随访其进展及生存时间。结果 术后1个月完全缓解(CR)15例(15/29,51.7%)、部分缓解(PR)17例(17/29,58.6%),整体有效率82%(CR+PR),1例患者术后出现肝内转移,1例出现肺转移,29例患者术后胆红素均明显下降,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68.9%(20/29),31.0%(9/29),6.8%(2/29),中位生存期(MST)8.9个月,总生存期(OS)11.7个月。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联合CT引导下MWA治疗肝门区胆管癌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与静脉应用抗生素2种不同方式治疗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 年10月—2013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不宜穿刺引流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2例,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 两组,A 组为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共15例,B 组为静脉应用抗生素,共17例。如影像学复查见病灶有脓肿液化则予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干预。结果 动脉灌注抗生素组患者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象恢复时间、脓肿液化比例均优于静脉应用抗生素组(P < 0.05)。结论 经肝动脉灌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移植肝脏穿刺活检技术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5例次移植肝脏在CT导引下行穿刺活检,用HE染色法显示其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25例次肝脏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诊断为急性排斥9例次,保存性灌注再损伤6例次,胆道并发症4例次,药物性肝脏损伤4例次,慢性排斥1例,急性肝坏死1例。结论CT导引下肝脏穿刺组织学检查是临床判断移植肝再损伤的重要方法,对鉴别引起肝脏损害的原因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MSCT肝癌CT检查患者45例,于动脉期22s、门静脉期55s行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MPVR、MIP、VR、SSD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兼容性血管成像.其中22例作了肝动脉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动脉期肝动脉血管造影(SCTA)显示肿瘤血管31例,肿瘤染色17例,动-门脉分流(APS)9例.门脉期门静脉造影(SCTP)检出肿瘤对门静脉的侵犯25例,门静脉癌栓16例.MSCT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冷循环射频消融(RFA)治疗巨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巨大肝癌24例,每个病灶进行射频消融1~4次,其中22例患者结合1~6次TACE治疗,术后通过增强CT或MR评价疗效,所有病例随访12~37个月。结果10例病灶完全坏死,余14例病灶大部分坏死,1年生存率83%,中位生存时间20个月,13例患者现仍存活。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冷循环RFA治疗巨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LT)已成为终末期肝脏疾病和部分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疗法。胆道并发症(BC)是LT后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采用引流、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多种介入手段,处理BC已经获得广泛认同,但是引起LT后BC发生的因素很多,了解BC的发病机制、病理、分类和诊断有助于合理制订治疗策略,提高LT并发症的处理水平和临床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肝细胞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率与死亡率均居前列。目前肝癌介入治疗在我国逐步得到推广及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有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肝癌可视为一种慢性疾病,以介入为主综合治疗中晚期肝癌比较合理的目标是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期。但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不断更新观念,随时调整治疗策略。制定肝癌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肿瘤治疗与维持正常机体功能的平衡,同时兼顾规范化与个体化治疗。肝癌生物学特性决定了肝癌治疗是长期、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治疗。重视肝癌治疗的社会适应证、效价比及肝功能储备,对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间期颇为重要。应在合理选择精细TACE和适度TACE基础上,理性对待新型栓塞材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9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经过多次栓塞后仍有肿瘤残余,且均存在无法再栓塞的困难.所有患者均予CT导引下的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监测AFP的动态变化及肝脏CT或MRI的结果来评价疗效.结果 93例(96%)患者在12个月随访内无肿瘤复发征象,仅有4例患者出现了局灶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化疗栓塞术结合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经门静脉系统的介入治疗在一些肝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瘤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以及选择性门静脉栓塞诱导肝叶代偿性增生.本文主要介绍了这些介入疗法的途径、方法及疗效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介入化疗栓塞在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2例原发性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且失去外科治疗机会的患者接受1次或多次TACE治疗(平均每例2.28次)。通过治疗后的影像学资料判定治疗反应,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患者生存率。结果12例中7例(58.3%)肿瘤体积缩小≥30%。然而,在随访期间有11例(91.3%)出现了肝内或肝外新发病灶。移植后1、2、3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83.3%、57.1%、47.6%和17.9%;复发后6、12和24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6.7%,50%和31.3%。结论对于原发性HCC肝移植后肿瘤复发且失去外科切除机会的患者,介入化疗栓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比较香港肝癌分期(HKLC)和巴塞罗那肝癌(BCLC)分期对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预后判断能力的差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5年12月间182例初发的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按两种分期方法完成分期评分,Kaplan- Meier分析计算两种分期方法各分期间的中位生存时间,并计算各分期系统似然比(LR)χ2值、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和Harrell C值。结果 两种分期方法各分期间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KLC分期系统的AIC、LR χ2及Harrell C值分别是1 360、66.6、0.813,而BCLC的AIC、LR χ2及Harrell C值分别为1365、61.8、0.772。结论 相对于BCLC分期,HKLC分期更适合预测国内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