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站锅炉启动曲线最优化及实时启动指导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袁镇福  赵金龙 《动力工程》1997,17(4):40-45,27
应用工业级微机的锅炉启动指导系统能自动拟合最佳启动曲线,在线跟踪整个启动过程,越限报警及显示操作提示等,实时指导锅炉启动操作,确保锅炉启动过程在安全与经济工况下进行,系统应用了最优化与专家系统原理,具有友好的全中文人机界面。  相似文献   

2.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稳定,对煤种的适应性较好,但是,因其燃烧原理及结构特性,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启动燃油量多。某火力发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投产初期,冷态启动耗燃油达28t左右,通过对冷态启动优化操作的研究和试验,总结出节约燃油的操作方法,降低了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启动燃  相似文献   

3.
张计节 《节能》2011,30(6):75-77
介绍在等离子点火启动过程中锅炉所发生的MFT事故,并对运行人员的操作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分析的结论,提出了在等离子点火启动状态下预防锅炉事故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贵州某电厂2×600MW超临界机组于2011年投产发电,锅炉使用北京巴威公司生产的BWB-1900/25. 4-M型超临界参数"W"火焰直流变压锅炉。锅炉设计煤种为普兴矿区的无烟煤,在锅炉启停、低负荷稳燃时采用0号轻柴油。由于超临界"W"火焰直流变压锅炉的设计结构特点,锅炉在启动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水冷壁热偏差、管壁温度和升温升压速率。加上汽轮机暖机工作的需要,锅炉冷态启动时间较长,而磨煤机能够启动制粉参与燃烧的时间较晚,造成锅炉冷态启动油耗较大。经过分析研究并实际应用,利用烟煤来进行机组冷态启动、在机组低负荷时采用烟煤掺烧,不仅提高了锅炉燃烧的稳定性,还取得了很好的节油效果。  相似文献   

5.
流化床锅炉的点火方式大致分为床上静态点火、床上流态化点火和床下热烟气流态化点火三种方式.本文所开发的非水冷风室床下热烟气流态化点火方式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燃料消耗少和启动迅速等优点,在水煤浆流化-悬浮燃烧锅炉的启动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本文总结了胜利油田10余台水煤浆流化-悬浮燃烧锅炉在启动过程中采用非水冷风室床下热烟气点火技术的运行经验,并探讨了该技术在流化床锅炉启动过程中的应用前景,对同类型锅炉的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启动燃烧器设计和运行操作方式影响,大量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启动时间长、油耗高和烟囱黑烟严重等问题。文中比较了常见的点火启动方式,分析了点火过程的主要影响参数。通过无烟节油启动改造,锅炉启动油耗由7~8t/次降低至4~5t/次,启动过程烟囱无黑烟冒出且床温更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利用油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作为流化介质加热床料的流化床锅炉点火启动方法和一个新型的风冷式预燃室点火装置。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流化床点火启动数学模型,对影响点火启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动态模拟计算,根据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流化床锅炉床下热烟气点火启动的合理操作参数。  相似文献   

8.
我国沸腾锅炉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8年我厂率先在35t/h沸腾炉上燃用热值为3900kJ/kg的石煤,发电试验获得成功,被国家科委授予“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是,目前我国沸腾锅炉操作技术不先进,启动成功率比较低,而且司炉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比较大。要提高沸腾锅炉的启动成功率,关键要提高操作技术。这就首先要完善沸腾锅炉的热工仪表,  相似文献   

9.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床下点火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介绍了床下点火技术从冷态启动到正常投煤的过程,以及锅炉实际运行操作的注意事项,以达到提高司炉操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利用油燃烧产生的热烟气作为流化介质加热床料的流化床锅炉点火启动方法和一个新型的风冷式预燃室点火装置。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所建立的流化床点火启动数学模型,对影响点火启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动态模拟计算,根据试验和理论计算结果,提出了流化床锅炉床下热烟气点火启动的合理操作参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拖一”运行方式的联合循环机组,当一台余热锅炉出现故障而跳炉时,如不及时处理会引起汽轮机误跳,进而使另一台余热锅炉跳炉。这几年,镇海联合循环机组此类事故频发,影响了机组的稳定运行。本文介绍该厂针对此类汽轮机误跳现象,在确保主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对锅炉部分保护逻辑进行了修改,以减少汽轮机误跳几率,确保汽轮机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2.
300MW机组汽动给水泵组存在问题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型300MW汽轮机组配有2台50%容量汽动给水泵,本文以鹤岗2号机组为例,针对汽动给水泵组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凝汽式汽轮机改造成背压式的方法及节能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明将抽凝式汽轮机改造成低背压、小排汽量的抽背式汽轮机时,必须对其通流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和必要的调整,而不能不加任何改动直接在背压条件下运行。同时,用实例说明这种改造的背景及其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上汽-西门子型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何阿平  彭泽瑛 《热力透平》2006,35(1):1-7,13
介绍了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的技术特点。通过采用高温材料、大容量单轴汽轮机模块以及一系列独特结构和先进技术,使机组的经济性和安全可靠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该机组还能满足今后更高参数、更低背压、空冷、热电联供等不同超超临界电厂的要求,在我国高效洁净燃煤发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汽轮机相对内效率两种定义方法物理意义上的等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丽华  李勇  赵会刚 《汽轮机技术》2004,46(4):278-280,311
从汽轮机能量平衡的角度出发,对汽轮机相对内效率两种定义方法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计算分析了回热抽汽量、轴封漏汽量以及汽轮机通流部分状态变化对两种相对内效率的影响,指出在回热抽汽量及门杆和轴封漏汽量较大的变化范围内,其对两种相对内效率定义值的影响均可以忽略。而且,两种定义方法得到的汽轮机相对内效率又都能反映汽轮机通流部分的运行状态,从而说明二者在物理意义上的等价性。同时指出,在相对内效率监测及热力试验中,应该采用测量方法比较简单的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概念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汽轮机运行条件存在随机波动性,对汽轮机的稳定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以往的研究多将汽轮机的工作环境条件作为确定因素,未考虑其随机变化的影响。本文将汽轮机背压、径向气流角和进口流量作为服从一定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采用多项式混沌方法结合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仿真,研究了以上参数的随机波动对某汽轮机末两级叶片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计算进口边界条件的设置方法对汽轮机末两级总体性能的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当给定进口流量边界条件时,末两级效率的计算结果最高;在接近堵塞工况时,进出口条件的随机变化对通流流量的影响不大,但效率存在明显的波动,进口气流角对总体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当背压和进口流量存在随机波动时,末级动叶中激波位置小范围波动,激波位置对径向气流角的波动不敏感。  相似文献   

17.
方超 《热力透平》2011,40(2):82-84
从汽轮机热耗率计算公式入手,通过老化后循环吸热量和热耗率的变化,导出了汽轮机老化对出力影响的关系式,简单实用。研究表明,大型汽轮机老化后,对出力的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老化使热耗率增加而导致出力降低,二是因老化使高压缸漏汽增加、高压缸效率降低而引起的再热蒸汽吸热量减少,进而会导致汽轮机做功能力减少,故老化对出力的影响要大于对热耗率的影响。式(8)揭示了出力变化率与高压缸漏汽变化、高压缸效率变化及热耗率变化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于评估汽轮机老化后对出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汽轮机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数值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着重针对汽轮机中存在自发凝结的湿蒸汽两相流动 ,论述了湿蒸汽两相流动数值研究进展现状及其待解决的问题 ,以期对此方面的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起到促进作用。文中结合作者目前进行的有关湿蒸汽两相凝结流动数值研究 ,对湿蒸汽透平级中两相流动的数值模型、求解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给出了作者对一维喷管、二维喷管以及叶栅进行数值模拟的部分算例结果 ,以说明所发展的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程度。  相似文献   

19.
蒸汽压力对再热机组空负荷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在额定主蒸汽压力下,若再热压力高于其额定值的60%,机组将不能维持空转,本文从运行和设计角度提出了两种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Applied Energy》1999,63(1):17-34
A first- and second-law procedure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reheat pressure level in reheat regeneration thermal-power plants is presented. The procedure is general in form and is applied for a thermal-power plant having two reheat pressure levels and two open-type feedwater heaters. The second-law efficiency of the steam generator, turbine cycle and plant are evaluated and optimized. The irreversibilities in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steam generator and turbine cycle sections are evaluated and discussed. Additional constraints such as the steam qualities at the exits of the different turbine stages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