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和Mott-Schottky曲线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Ti-24Nb-4Zr-8Sn(Ti2448)纳米晶合金在含有不同浓度的小牛血清蛋白(BSA)的模拟唾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结果表明:Ti2448纳米晶合金在模拟唾液中能迅速形成具有n型半导体特征的致密完整的单层钝化膜。当加入低浓度的BSA(0.1 g/L)时,蛋白质在合金表面以吸附为主,合金的耐蚀性提高;当BSA浓度的增加到中、高浓度(≥1.0 g/L)时,蛋白质会在合金表面形成稳定性较差的络合物,从而导致合金的耐蚀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医用 316L 不锈钢表面多巴胺 / BSA 复合膜缓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组装多巴胺/牛血清白蛋白分子(BSA)复合膜的缓蚀性能。方法采用浸泡法在医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以多巴胺自组装膜为桥接层的多巴胺/BSA复合双层自组装膜,通过动电位扫描、交流阻抗测试,SEM,EDX等手段分析BSA组装液质量浓度对复合双层自组装膜吸附行为及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合适的自组装条件下可获得具有缓蚀效果的复合双层膜。BSA质量浓度过高和过低均对缓蚀性能有不利影响,当BSA质量浓度为40 g/L时,复合双层膜对生理盐水环境中316L不锈钢取得最佳缓蚀效率,缓蚀效率由单层多巴胺的62.4%增加至83.9%。结论多巴胺成功嫁接BSA分子,使其吸附在不锈钢表面,和单层BSA吸附相比,其吸附量大大提高,表明对于316L不锈钢人体植入材料,可以利用多巴胺桥接BSA获得兼具生物活性和耐腐蚀性的改性表面。  相似文献   

3.
铜离子和钙离子对羧甲基纤维素在绿泥石表面吸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浮选实验、吸附量测试、ζ电位测试和共沉淀实验,研究铜离子和钙离子对羧甲基纤维素(CMC)抑制绿泥石浮选的影响.结果表明,CMC分子和绿泥石表面存在的静电排斥作用阻碍CMC在绿泥石表面的吸附,铜离子和钙离子的存在增加CMC在绿泥石表面的吸附量.两种离子增加CMC吸附量的作用机理存在不同.在pH 9的条件下,钙离子不能吸附在绿泥石表面,但能与荷负电的CMC分子反应,减弱CMC与绿泥石表面的静电排斥作用,从而增加CMC的吸附量;铜离子能吸附在绿泥石表面为CMC的吸附提供质点,吸附在绿泥石表面和CMC分子上的铜离子降低二者的电位,减弱静电排斥作用,从而增加CMC在绿泥石表面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浮选试验、吸附量测定、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研究自然pH条件下BaCl2对钾长石盐酸十二胺浮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BaCl2对钾长石的浮选具有活化作用,高浓度BaCl2对钾长石浮选具有抑制作用。位于3548.18、3475.56和3414.35cm-1的红外光谱谱峰表明盐酸十二胺与钾长石表面作用后有3种不同—OH基团存在。XPS分析结果表明,Ba2+在钾长石表面吸附后,长石表面K原子的浓度降低程度是Si、Al和O原子的两倍。低浓度下BaCl2的活化作用可归因于矿物表面K+和Ba2+的离子交换作用;高浓度下Ba Cl2的抑制作用可归因于矿物表面Ba2+的物理吸附;同时矿浆中Cl-浓度的增加也会导致盐酸十二胺溶解平衡的移动,RNH2H+的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进一步处理的文所得的实验结果,计算不同条件下十二烷基胺(DDA)在两种不同晶化程度的非晶合金上的吸附覆盖度随浓度的变化,探讨DDA在两种材料上遵循的吸附等温式,研究表面状态对DDA吸附方式和吸附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银在活性炭上的吸附与表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银在活性炭上吸附与分布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氨水或硫代硫酸钠介质中银的吸附量降低,氨水浓度增大对银的吸附没有影响,而还原性的硫代硫酸酸钠浓度增大使银的吸附量降低。(2)活性炭氧化改性不利于Ag^ 和[Ag(S2O3)2]^3-的吸附,却有利于[Ag(NH3)2]^ 的吸附。(3)银主要分布在活性炭的外表面;银的分布受到吸附时间、银离子浓度、配位体及活性炭氧化改性等因素的影响,合理控制这些条件,就可以控制活性炭上银颗粒的粒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动电位极化曲线对咪唑啉缓蚀剂(MA)进行了测试,研究了在饱和CO_2的1%NaCl水溶液中,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的吸附行为,并计算了吸附反应的热力学参数,探讨了缓蚀剂的吸附模型。结果表明,该缓蚀剂是一种混合抑制型缓蚀剂,其缓蚀率随缓蚀剂浓度(3×10~(-5)~1.5×10~(-3)mol/L)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30℃~60℃)的升高而降低。缓蚀剂MA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满足El-Awady等动力学模型,并与Flory-Huggins吸附等温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含硅抑制剂对钛辉石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在油酸钠为捕收剂的浮选体系中,两种含硅抑制剂氟硅酸钠和水玻璃对微细粒钛铁矿与钛辉石浮选行为的影响.在实际矿石试验中,以水玻璃作为抑制剂且在弱酸性条件下(pH=5~6)成功实现钛铁矿与钛辉石的浮选分离,并通过吸附量测试、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分析了水玻璃选择性分离钛铁矿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玻璃对油酸钠在钛铁矿表面吸附影响小,却能在较大程度上降低油酸钠在钛辉石表面的吸附量,这为两种矿物的分离提供依据.其主要原因在于水玻璃能够与钛辉石表面的Mg、Fe和Al原子发生化学键合,增加钛辉石的亲水性,从而减少捕收剂在其表面的吸附.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温高压釜模拟油井管道环境,通过腐蚀失重试验研究了20钢在不同甲酸浓度条件下的腐蚀行为。采用SEM分析研究了腐蚀产物膜的形貌。结果表明,碳钢腐蚀速率随甲酸浓度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甲酸浓度较低时,铁的溶解以及钙、镁的沉积均受到抑制,腐蚀程度较轻。当甲酸浓度不断增加时,基体不同部位腐蚀差异明显。基体腐蚀程度与表面覆盖层的差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受到表面钙、镁沉积物保护的部位,基体腐蚀较轻。而在表面钙、镁沉积物较少部位,环境介质容易在该部位通过而促进基体溶解。  相似文献   

10.
采用嵌入原子势, 运用分子动力学 (MD) 研究了Ti(0001) 表面低能沉积不同能量Ti原子时表面吸附、溅射和空位的变化. 低能Ti原子沉积Ti(0001) 表面过程
中, 存在一个溅射能量阈值, 其值大约为40---50 eV. 入射原子能量低于溅射阈值时, 入射原子可以认为是沉积原子; 入射原子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 溅射产额随入射原子能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表面吸附原子和溅射原子的分布都呈现6次旋转对称, 当入射原子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 表面吸附原子主要是基体表层原子, 入射原子直接成为表面吸附原子的概率很小. 空位缺陷主要分布在基体的最表层, 当入射原子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 基体次表层产生的空位缺陷随入射原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11.
采用嵌入原子势,运用分子动力学(MD)研究了Ti(0001)表面低能沉积不同能量Ti原子时表面吸附、溅射和空位的变化.低能Ti原子沉积Ti(0001)表面过程中,存在一个溅射能量阈值,其值大约为40-50 eV.入射原子能量低于溅射阈值时,入射原子可以认为是沉积原子;入射原子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溅射产额随入射原子能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表面吸附原子和溅射原子的分布都呈现6次旋转对称,当入射原子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表面吸附原子主要是基体表层原子,入射原子直接成为表面吸附原子的概率很小.空位缺陷主要分布在基体的最表层,当入射原子能量大于溅射阈值时,基体次表层产生的空位缺陷随入射原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12.
十二烷基三甲基碘化铵对铝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mol·L-1MgCl2溶液中,在30~50℃范围内用微分极化电阻和微分电容测量技术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基三甲基碘化铵(DTMAI)对铝阳极过程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DTMAI是铝的有效缓蚀剂,缓蚀效率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大;DTMAI吸附在铝表面上,且吸附服从Langmuir等温式发现这种吸附的特点是吸附过程的的总熵增加,且总熵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是由于熵效应而不是焓效应,因此.DTMAI在铝表面的吸附是其具有良好缓蚀作用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一种双向拉伸聚酯(BOPET)基镀铝薄膜表面高压静电场中吸附能力的研究,找到提高高压静电提取灰尘足迹能力的途径。方法使用普通提取灰尘足迹用高压静电提取仪,对BOPET基镀铝薄膜表面施加高压静电场,控制电极与镀铝薄膜之间的距离,并采用不同粒径的Si O2颗粒对薄膜在静电场中的吸附能力进行表征。使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RD分析技术及精密分析天平,对薄膜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在高压静电场环境中影响薄膜表面静电吸附能力的原因,并对引起变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 BOPET薄膜在静电场中会向下压紧物体表面,压紧和静电吸附力会随高压电极与镀铝薄膜表面距离的变化而不同。薄膜对颗粒的吸附能力与其带电量显著相关,随颗粒带电量的增加,薄膜表面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强。减小电极与薄膜之间的距离可增大薄膜附近的电场强度,是提高其表面静电吸附能力的有效途径。结论 BOPET基镀铝薄膜在高压静电场中会与其下的地面构成平板电容器。静电场中颗粒所带电荷的大小与其形状显著相关,微米颗粒所带电荷较多,从而在BOPET薄膜表面的吸附增重率最大。随电极与薄膜间距离的增加,电场强度降低,颗粒所带电量同时减小,吸附增重率迅速降低,15~10 mm的距离为电场对不同颗粒的静电吸附能力变化最大区间。  相似文献   

14.
H_2SO_4中香兰素在钢表面上的吸附及缓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失重法研究了在1.0 mol/L H2SO4中10~40℃香兰素(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在冷轧钢表面上的吸附及缓蚀作用.结果表明,香兰素对钢的缓蚀率随香兰素的浓度增加而增大,而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香兰素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Temkin吸附模型.通过吸附理论和动力学Arrhenius公式分别求出了相应的吸附热力学参数(吸附自由能△G0,吸附热△HO,吸附熵△S0)和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Ea,指前因子A),并根据这些参数讨论了缓蚀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N,N'-二(二苯基膦基)-1-苯乙胺(NPM)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进行研究。方法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熔点测试等方法对NPM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法和电化学阻抗法研究NPM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腐蚀体系温度、HCl浓度、NPM浓度和腐蚀体系静置时间对NPM缓蚀率的影响,探讨NPM在碳钢表面上的吸附机理。结果动电位极化曲线法研究结果表明NPM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NPM的缓蚀率随NPM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NPM的质量浓度为140 mg/L时,NPM在25℃的1.0 mol/L HCl溶液中的缓蚀率达到94.71%;NPM的缓蚀率随腐蚀体系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HCl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随腐蚀体系静置时间的延长缓蚀率逐渐增大。NPM在碳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式,属于自发进行的物理和化学吸附。结论所合成的化合物NPM是一种高效的混合型有机缓蚀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细菌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机制,采取短期吸附的实验方法,研究吸附时间、矿浆浓度、细菌浓度、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吸附量随初始细菌浓度和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在黄铜矿表面的最佳吸附pH范围为1-3。离子强度的增大会抑制细菌吸附,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双电层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细菌与黄铜矿的吸附行为受疏水性和静电作用力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叶提取物(MYLE)在1.0 mol/L H3PO4中对冷轧钢缓蚀作用。结果表明:MYLE在1.0mol/L H3PO4溶液中对冷轧钢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缓蚀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MYLE在钢表面的吸附符合Temkin吸附等温式。MYLE为混合抑制型缓蚀剂;EIS谱在高频区呈容抗弧,在低频区出现小段感抗弧,电荷转移电阻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程雨  吴广峰  夏刚  张会轩 《腐蚀与防护》2012,(12):1072-1075
利用水溶性聚苯胺作为铸铁的缓蚀剂,采用全浸腐蚀失重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缓蚀剂在0.2mol/L硫酸溶液中对铸铁的缓蚀能力。结果表明,缓蚀率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而降低。15℃和55℃时缓蚀剂在铸铁表面的吸附行为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线,吸附平衡常数分别为9.67和2.59。SEM观察结果表明,0.2 mol/L硫酸溶液中添加缓蚀剂对铸铁表面的腐蚀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失重法、开路电位 (OCP)-时间曲线、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 (EIS) 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研究了木薯淀粉接枝共聚物 (CSGC) 在1.0 mol/L HCl溶液中对Al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CSGC对Al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当用量仅为50 mg/L时缓蚀率可高达90%以上,且在铝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极化曲线表明CSGC为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抑制型缓蚀剂;EIS谱在高频区呈容抗弧,在低频区亦出现大段感抗弧,阻抗值随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SEM表明添加CSGC后Al表面的腐蚀程度会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在H2S溶液中分别研究了14种咪唑啉衍生物浓度的变化对其缓蚀性能以及碳钢腐蚀电化学过程的影响,并对其缓蚀作用过程、缓蚀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随药剂浓度升高,体系的自腐蚀电流和电极表面电容迅速减少,极化电阻增大,表明缓蚀剂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屏蔽效应增强;咪唑啉分子结构中憎水支链的长短对其缓蚀作用类型有重要影响,随支链中碳原子增加,化合物的缓蚀作用类型逐渐由阴极型向阳极型转变;按其对电极过程作用性质的不同,所研究的14种咪唑啉衍生物可分为阳极阴极缓蚀剂两组,其缓蚀作用主要是由于咪唑啉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化学吸附所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