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Eu(Ⅲ)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u-(Ⅲ)和PNIPAM有相互作用:①Eu(Ⅲ)可与PNIPAM中酰胺基团配位形成配合物PNIPAM—Eu(Ⅲ);②PNIPAM—Eu(Ⅲ)配合物兼具热敏性;③Eu(HI)与PNIPAM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当Eu(Ⅲ)含量为0.8w%时荧光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微波条件下杂原子MCM-41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硅酸钠、氯化镍、氯化钴和氯化铜为原料,通过微波辐射法合成纯硅MCM-41和Ni(Co、Cu)MCM-41介孔分子筛。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和比表面积孔径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的介孔分子筛进行表征。考察了分别将杂原子Ni、Co和Cu引入MCM-41介孔分子筛对其介孔有序性、比表面积及孔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条件下可以合成出纯硅MCM-41和掺杂Ni(Co、Cu)MCM-41介孔分子筛,样品经550℃焙烧后模板剂被有效去除,合成样品的介孔结构没有被破坏;杂原子Ni(或Co、Cu)引入纯硅MCM-41介孔分子筛后,其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均增大,且介孔有序性变好。  相似文献   

3.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尿素和醋酸锌为掺杂剂,聚丙烯酰胺和聚乙烯醇为复合模板剂,用快速溶胶-凝胶法,制得氮锌共掺杂介孔TiO_2。用XRD、TEM、XPS、N2吸附-脱附和UV-vis吸收光谱等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材料具有典型的介孔结构;与未掺杂的介孔TiO_2对比,所得样品表现出明显的红移,且可见光区吸收强度明显提高;XPS结果表明氮和锌均成功掺杂到介孔TiO_2中。  相似文献   

4.
制备了以SiO2为核、介孔SiO2为壳的核一壳颗粒负载纳米金属颗粒以及介孔SiO2壳层包覆SiO2负载的纳米金属颗粒。结果表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作为模板剂,有助于介孔SiO2壳层包覆SiO2核的结构形成,介孔SiO2壳层的孔径方向垂直于SiO2核的表面;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稳定作用下,Pt纳米颗粒能均匀地分布在介孔SiO2壳层的表面。单分散SiO2颗粒经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功能化后,可负载纳米金属颗粒。进一步研究表明,以SiO2负载纳米金属颗粒为核,NH3·H2O,乙醇和水为分散剂,C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还能制备介孔SiO2壳包覆SiO2负载的纳米金属颗粒,而且介孔SiO:壳层的厚度可通过TEOS的含量调节。  相似文献   

5.
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动态激光光散射和荧光光谱技术对Eu(Ⅲ)与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接枝核壳纳米微球PNIPAM-g-P(NIPAM-co-St)(PNNS)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Eu(Ⅲ)和热敏性的核壳纳米微球PNNS有显著的相互作用.其一,Eu(Ⅲ)可与PNNS中酰胺基团上的氧原子配位形成微球配合物Eu(Ⅲ)-PNNS;其二,Eu(Ⅲ)-PNNS微球配合物兼具热敏性;其三,该配合物在614 nm处的荧光强度较Eu(Ⅲ)增大了33倍,Eu(Ⅲ)与PNNS之间能量传递达到55%.  相似文献   

6.
Al-SBA-15介孔分子筛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纯硅SBA-15介孔分子筛,并对盐酸的用量、硅源(TEOS)的用量以及晶化温度等影响产物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后嫁接掺铝法将不同含量的铝掺入介孔分子筛SBA-15的骨架中,合成出Al-SBA-15介孔分子筛。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和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等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掺铝后SBA-15骨架的六方介孔结构仍保持其高度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7.
以硅酸钠为硅源,聚苯乙烯与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乳液为模板,制备直径为249~1348nm的不同尺寸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在给定二氧化硅与乳液模板质量比的前提下,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直径与壳厚度随着乳液模板直径的增加而增加。中空二氧化硅微球直径与壳厚度也随着二氧化硅与乳液模板质量比的增加而增加。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乳液模板表面存在羧基有利于形成致密、均匀的二氧化硅微球球壳。中空二氧化硅球壳具有介孔结构和大的比表面积。将草甘膦用作释放模型化合物时,其释放速率可通过改变球壳厚度而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8.
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生物活性好,并且在药物和生长因子承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工作采用嵌段共聚物P123模板法合成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均三甲苯(TMB)添加剂,不同溶剂组分(乙醇和水)对介/纳孔生物玻璃薄膜的孔尺寸和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TAB,薄膜形成小孔径介孔和大孔交互的孔形貌;TMB加入使薄膜介孔尺寸细微增大并产生略大尺寸的纳孔;而溶剂组分中水浓度增高,胶束尺寸分布均匀性和稳定性下降,大体积纳孔的含量明显增大。其中,介孔孔径均在10nm以内,而纳孔主要变化范围为20-200nm。添加剂和溶剂作用可归结于它们对胶束形成和与硅盐离子的组装影响;不同介/纳孔的薄膜可对蛋白质吸附量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丙烯酸P(NIPAM-co-AAc)共聚微凝胶与Eu(Ⅲ)离子、α-噻吩甲酰三氟丙酮(HTTA)的三元配合物。用透射电镜、激光光散射、Zeta电位、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凝胶粒径为400nm;Eu(Ⅲ)与微凝胶、HTTA之间以配位作用为主;微凝胶、HTTA和Eu(Ⅲ)之间能进行有效的能量传递。其配合物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17nm,在此激发波长下Eu(Ⅲ)有较强的荧光特征发射。  相似文献   

10.
钛金属与汽车工业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分类、形成机理、形貌控制和应用。目前各种形状如球形、棒状、片状、螺旋形和绳形等形状的介孔材料已经采用溶胶.凝胶、自组装、微乳、反胶束和超声等方法合成出来。按化学组成介孔材料分为硅基和非硅介孔材料,硅基介孔材料已被很好地研究,相反,非硅介孔材料虽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研究不多。介孔材料的几种形成机理已经被提出,主要包括液晶模板和协同组装机理。作者也采用化学超声和反胶束方法制备出新奇的介孔二氧化钛粉末和薄膜材料,其光催化活性明显高于普通二氧化钛粉末和薄膜材料。  相似文献   

11.
The effect of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chain length on textural properties had been investigated. It is shown that mesoporous and microporous silica materials can be prepared based on PEG and TEOS. At fixed molar concentration of polymer using the PEG-1300 mesoporous silica material is formed but when increasing molecular weight to 3000—microporous silica material. With further increasing of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PEG to 20000 the micropore volume and total adsorption pore volume remain almost unchanged, so starting with a specific length of the PEG macromolecule the effect of molecular weight on the texture of the formed SiO2 becomes negligible. Based on the approach taken and the results we proved the possibility of purposeful control of the texture of silica materials.  相似文献   

12.
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高性能工程塑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聚芳醚砜酮、聚芳醚腈砜酮以及同时还含芳基均三嗪环结构聚芳醚三大系列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合成与性能及其在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绝缘漆、漆包线、功能涂料以及耐高温功能膜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研制成功具有扭曲、非平面结构特点的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单体,进而与双卤单体经亲核取代逐步聚合反应合成了多系列含二氮杂萘酮联苯结构新型聚芳醚类高性能工程塑料,既耐高温又可溶解,解决了传统高性能工程塑料不能兼具耐高温可溶解的技术难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达250~375℃,5%热失重起始温度均高于500℃;可溶解于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乙酰胺以及氯仿等几种有机溶剂;综合性能优异,尤其是在高温下依然保持优异的综合性能;可多种方式加工,不仅可采用模压、挤出、注射等热成型加工,还可采用溶液方式加工应用;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子电气等高技术领域和国民经济众多行业部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可控的溶胶凝胶过程,使用廉价的水玻璃为硅源、氨水为助剂制备了孔容和孔径可控的介孔二氧化硅.研究了溶胶凝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控制氨水/二氧化硅的比例、水玻璃的浓度、凝胶温度和终点的pH值可以制备出介孔二氧化硅.制备的介孔二氧化硅的主要特点包括孔容高和孔径可调.  相似文献   

14.
纳米纤维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可控的多孔二级结构等一系列优良特性,使其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催化剂、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静电纺技术制备的纳米纤维主要有有机纳米纤维、无机纳米纤维、以及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纤维3类。结合作者课题组之前的研究成果积累,综述了各种不同的静电纺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纤维载药体系的构建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着重介绍了如何将药物负载在无机纳米颗粒(埃洛石、锂皂石、羟基磷灰石、介孔二氧化硅等)的表面或内部并进而和高分子混纺形成双载体纳米载药纤维的过程和相关药物缓释机理,并探讨了有机/无机杂化纳米纤维载药体系的生物医学应用,尤其是在抗菌和抗肿瘤方面的治疗应用。文章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采用XRD和SEM等微观表征技术研究不同Zn添加量对Mg-2Er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添加量为1%和2%时,合金主要相组成为W相和α-Mg;当Zn添加量为4%-10%时,合金中则有I相析出,合金相成分变为W相、I相和α-Mg;当Zn添加量增加至12%时,W相消失,合金中主要第二相则为I相和Mg4Zn7相。当Zn添加量为6%时,合金具有较好的拉伸力学性能,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24 MPa、134 MPa和10.4%。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石油资源供给日趋紧张,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对低碳经济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情势下,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生物基材料迅速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的最新进展,系统介绍和总结了乳酸、1,3-丙二醇、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羟基脂肪酸酯、透明质酸、大豆蛋白、聚天冬氨酸、木塑复合材料等几种生物基材料产业化最新结果。对比了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状况,分析了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开发一种温和水热法从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当处理氧化铝和二氧化硅的质量比(A/S)为0.78、氧化铝含量为32.43%的粉煤灰时,在NaOH浓度45%、初始苛性比(铝酸钠溶液中氧化钠和氧化铝的摩尔比)25、氧化钙和粉煤灰中二氧化硅的摩尔比1.1、液固体积质量比9、反应温度280°C、停留时间1 h的条件下,氧化铝的提取率可达到92.31%。此外,通过结构和化学分析,对氧化铝的浸出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碱浸后,含硅的主要物相为理论铝硅比为0的NaCaHSiO4。  相似文献   

18.
种分氢氧化铝中碱含量变化规律关系到氢氧化铝的质量和碱耗,通过测定溶液浓度和电导率、氢氧化铝中碱含量和粒度分布以及分析粒子形貌,研究种分氢氧化铝中碱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溶液组分浓度高、球磨晶种循环、种分温度低、初始分解速率快或产品比表面积大都会导致氢氧化铝中碱含量升高;在低硅铝酸钠溶液种分过程中,粒子的附聚得到抑制,超细氢氧化铝中碱主要以晶格碱形式存在,以钠硅渣形式存在的碱含量极低;同时,升高初始分解温度,晶种老化,降低分解速率,延长种分时间,都有利于产品中碱含量的降低。结果还表明:种分过程中,Na+Al(OH)4离子可能对产品中碱含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技术,用液晶为模板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钛(OMPT),探讨影响亚甲基蓝(MB)氧化降解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MB的初始浓度、pH值和催化剂浓度。结果表明,所获得的OMPT具有二维六方介孔结构,粒径小,比表面积大,表现出高的热稳定性,这些都导致其比催化剂P25和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钛颗粒(NPT)有更高的降解效率。在MB浓度5 mg/L、pH 6和OMPT浓度1.5 g/L的条件下,MB的降解率最快。总有机碳(TOC)分析表明,OMPT在240 min内实现了对MB的完全矿化,其速率常数高于P25和NPT的。  相似文献   

20.
Ce(SO4)2对化学镀镍液及镀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Ce(SO4)2对化学镀镍液及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SO4)2的添加总体上提高了化学镀镍层的耐腐蚀性能和沉积速率,当加入量为2mg·L^-1时,镀层具有最高的沉积速率;当加入量为5mg·L-1时,镀层具有最好的耐蚀性能;Ce(SO4)2能够在电极表面吸附,对次亚磷酸根氧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提高了其氧化电流密度,并通过影响化学镀镍的阳极反应来影响化学镀镍层的沉积速率;Ce(SO4)2的加入增大了化学镀镍反应的活化能,提高镀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