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振文  鹿熙军 《包装工程》2023,44(12):240-249
目的 探究大河村彩陶元素应用于现代文创设计的创新设计方法,活化大河村彩陶文化的传承路径。方法 首先通过对大河村彩陶艺术特征的分析,筛选并提取出最具大河村特色的视觉元素;其次运用形状文法对提取的纹样元素进行纹样衍生设计;最后运用叠加法完成图案骨架结构的创新设计,并结合大河村彩陶中色彩、构图、器型等视觉元素完成创新图形设计。结论 运用形状文法、图案骨架设计的方式,对大河村彩陶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并与现代文创设计相融合,拓展了大河村彩陶的视觉形态,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齐远 《包装世界》2021,(10):33-35,38
目的:研究唐代重阳节文化中的主题元素,提取具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将其运用到视觉图形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中,以反映传统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来自传统重阳节文化的独特美感和魅力.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唐代重阳节诗词中的感性词汇,深入地分析唐代重阳节文化的艺术特征,综合运用感知分析和形状分析等方法,提取唐代重阳节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艺术元素,提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视觉化提取与衍生设计的方法,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转化设计,最后以设计案例来进行验证.结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有助于提升节日文化品位、推动节日文化产业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齐海涛 《包装工程》2020,41(20):195-199
目的 以传承和创新为主旨,在符号学语意下探讨非遗视觉元素创新衍生设计的有效途径,传承非遗技艺所蕴含的民间智慧与美学思想,形成基于民族文化深度思考的设计创新构建。方法 从非遗的视觉层面入手,依据现代符号学的语意特征,分为“非遗视觉元素符号提取转译”、“非遗视觉元素符号衍生设计”两大方面,结合前沿设计案例,探析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途径。结论 非遗是民族艺术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东方美学精神,更是现代设计的创意源泉。在创新溯源的思考下,探寻多种途径的非遗视觉元素衍生设计方法,不仅使现代设计彰显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能有效实现非遗项目自身的传承发展与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4.
赵勤  黄诗琪 《包装工程》2023,44(10):361-372
目的 以鄱阳湖地域特色因子在文创产品中的“活态化”设计为研究方向,通过构建鄱阳湖地域特色因子素材库,提出活化文创产品内涵的创新性设计方法,实现对鄱阳湖地域特色因子的弘扬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法 提取鄱阳湖地域特色因子中的造型因子、纹样因子、色彩因子作为设计要素,融合“活态化”理念设计再造文创产品展现文化魅力,以实例佐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使鄱阳湖地域特色因子的造型创新与内涵沿袭在设计过程中达到平衡,使鄱阳湖地域特色因子文创产品能够取“形”延“意”,寄“情”于“景”,构建集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于一体的现代文创产品,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增加文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鄱阳湖地域特色因子的传承与文创产品的发展开辟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西塘传统建筑的形式架构、装饰艺术、色彩意蕴等具象视觉形态,将建筑构成语言通过形象化提炼运用到文创包装中,使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相结合,构建起宽泛的传统文化多样化表达与传播链路。文章主要对西塘传统建筑元素在文创产品中包装设计的创新应用进行阐述,拓展文化创意在产品设计中视觉呈现的多样属性,利于西塘传统建筑形式的创新与传播,为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文创包装设计的融合提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刘媛霞  殷俊 《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目的 研究国家级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数字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针对互联网的传播与时代审美需求,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路径。方法 运用“文化转译”方法展开桃花坞木版年画文化IP的提取,进行文化IP物质层、行为层、精神层的设计转译。在获得视觉要素筛选结果、数字文创APP信息架构、意义体验达成路径以后,采用“APP+IP形象”的思路,进行数字文创设计开发。结果 围绕文化IP,完成APP用户体验设计、角色形象设计、表情包设计与引导页设计。结论 “文化转译”打造文化IP并生成数字文创的方法,融通了传统与现实,有助于深度挖掘非遗类数字文创的文化主题,保证数字文创产品文化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是传统文化创新式传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姜仁峰  王莉 《包装工程》2023,44(10):373-376
目的 以“故宫文创”的设计与营销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带来启示,从而丰富现代文创产品的内容与形式,提高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将“故宫文创”中的一些产品作为案例,为现代文创设计提供参考。结论 在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实用性、创新性、特色性原则,把握优秀传统文化,打造自身的特色和品牌。  相似文献   

8.
陈滢竹  汪泓  谭勇 《包装工程》2022,43(18):327-333
目的 立足重庆旅游消费市场现状,以“江舟子”文创品牌为例,植根重庆“川江号子”非物质文化,探索重庆地域文化在旅游文创品牌用户社区视觉构建与产品设计中的方法、路径和价值。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调研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重庆现有文创产品的巨大市场潜能,探索构建文创品牌用户社区视觉设计与产品创新的“一体化”设计架构。结论 总结出可供复制和推广的重庆旅游文创品牌用户社区视觉构建与产品设计策略,拓展重庆文创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激发重庆旅游城市文创产品的消费活力。  相似文献   

9.
刘敏敏  苏云波 《包装工程》2023,44(24):492-500
目的 以研发“世遗泉州”闽南红砖文创产品为目的,进行闽南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研究,以期能为闽南传统文化创新运用和活化传承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方法 挖掘“世遗泉州”独特地域文化,解读与梳理当地闽南红砖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并提炼当中的文化符号;结合“日用即道”的设计理念提出研发闽南红砖文创产品要遵循地域性、实用性、情感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以创新手段将闽南红砖建筑艺术与现代产品相融合,进行闽南红砖茶文化产品实践设计。结论 将闽南地区独有的红砖建筑装饰艺术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属性和文化定位的文创产品,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有助于传承与保护闽南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杨川  沈东 《包装工程》2023,44(22):322-327
目的 对“红色”视觉符号生产与建构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内在逻辑和文化表征进行研究,探索具体的实践方法与路径。方法 以《新华日报》视觉衍生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所诞生的经典“红色”范式为研究对象,从“质料”“生产方式”等层面探索“红色”视觉符号的生产与建构,总结和归纳“红色”符号生产与建构的方法。结果 对经典“红色”形象进行分析得出,“红色”视觉符号构建需要依靠文字的效能、重复的力量,以及媒介的想象力,在“红色”视觉符号系统中展开视觉表意的实践,并且从生产的技术分析层面递进到观念层面,通过媒介赋能与融合创新实现“红色”文创产品的诞生。结论 “红色”视觉符号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媒介载体之一,具有形象的“光晕”,其视觉符号生产与建构需要遵循其自身的内在逻辑。“红色”视觉符号的生产与建构也是一种叙事化的建构,驱动“红色”文创产品视觉符号形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1.
刘薇 《包装工程》2020,41(8):253-257
目的对蒙古族"沙嘎"进行现代视觉设计应用研究,设计出既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感的"沙嘎"视觉作品。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蒙古族"沙嘎"的概况,论证"沙嘎"曾经具备装饰、视觉功能的观点,分析"沙嘎"作为视觉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提炼"沙嘎"视觉基本图形元素,应用到现代视觉设计中。结论 "沙嘎"作为一种蒙古族传统文化形式,对于推进草原文化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是蒙古族民族文化遗产,值得人们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并将其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到现代艺术生活当中。以蒙古族"沙嘎"文化和现代视觉设计应用为视角,深入挖掘蒙古族"沙嘎"文化内涵,以视觉设计的形式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为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平面设计“现代感”与传统文化意味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傅小龙  王俊晓 《包装工程》2011,32(16):4-6,18
分析了传统文化意味的张力以及平面设计"现代感"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性"意蕴与"现代感"视觉相互融合的3条途径。即:突出传统文化素材的写实感,使其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视觉中心;用传统写意手法表现现代平面设计的内在情感;使现代平面设计的简洁风格与传统艺术虚一而静的审美法则相谋而合。  相似文献   

13.
孟婷 《包装工程》2020,41(4):323-326
目的探索山西“年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可行性与具体路径。方法以山西“年文化”的发展历程、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为基础,围绕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内涵,挖掘并研究文化创意产品转化方式,阐述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相互关系及重要意义,结合教学与实践成果,对相关设计原则、要素和方法等进行总结;以促进和提高山西“年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水平为目的,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产业化潜力,助推三晋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结论山西独特的地理文化生态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春节节日民俗,汇聚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与情感文化,是收集与整理文化艺术符号,探寻文化深层次结构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在更高层面进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4.
杨晓燕  石沅也  王伟伟  王宁 《包装工程》2023,44(12):306-313
目的 针对运用唐朝传统服饰纹样进行文化产品创新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难以客观、有效地对其源文化实现表征与转化,导致所设计的产品脱离纹样原本蕴含的语义内涵与时代特征的问题,提出一种可拓语义与模糊评价相融合的传统纹样创意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以陵阳公样为例,在前期策划阶段,通过梳理陵阳公样的源文化,以可拓原理对其语义进行分析,将优选得到的特征词汇进行综合图解语义评估,结合可拓变换重构理论构建图解语义集;在后期评估阶段,可视化形态意象特征并应用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融合用户需求进行设计方案的满意度评价。结论 融合可拓语义与模糊评价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可以为传统纹样的创新转化及应用提供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5.
莫军华  刘蓓蓓 《包装工程》2019,40(22):247-252
目的研究"喜"文化创意产品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探讨传统"喜"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的现实意义及创新设计的思路。方法采用文献阅读和综述等方法研究传统"喜"的文化内涵和构成"喜"图式的形态元素的相关资料,以其象征、谐音和通感表达的艺术手法为切入点,并结合对国内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单位的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和文创产品市场的调研,从产品造型、产品包装、"喜"文化熟语、喜色提取4个方面阐述"喜"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方法。结论新时代语境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要在生活中落实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以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和需求为出发点,注重以品质、趣味、时尚的新面貌进行"喜"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6.
江汝南  董金华 《包装工程》2020,41(4):341-346
目的以粤北瑶族服饰为例,研究文化因子的提取与应用方法。方法基于粤北瑶族服饰文化,精心选出16对感性词,调查游客的文化感受程度,运用7级量表测量偏好等级,根据语义差别法的相关规则得到“鲜艳、历史、独特、简约”4个能够反映用户真实需求的文化因子,并将之视作因子的提取类型;结合粤北瑶族服饰色彩、图案、造型、纹样等资源,分析因子类型的文化内涵和应用价值;利用图谱分析法提取因子的视觉形态,供后续设计使用;以形状文法对所提取的因子进行设计再造,并将其结果运用于粤北瑶族旅游纪念丝巾产品的设计。结论该方法既能将复杂多变的用户感知转化为简单易用的设计因子,又能在保持粤北瑶族服饰文化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快速进行现代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7.
祖睿之 《包装工程》2023,44(18):385-392
目的 以太原天龙山石窟文创产品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基于符号系统提取品牌文化基因从而构建文创品牌的开发模式。方法 通过对目前文创产品设计处境进行剖析,运用Kano模型分析消费者需求,提出对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品创新设计思路,总结以符号为主导的文创品牌建构与开发方法,从地域文化特征抽取符号,构建符号系统,以此转化为设计元素,遵照文化内涵设计文创产品,强化品牌价值,传播地域文化。结论 符号体系对天龙山文创产品创意开发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对太原天龙山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申晟  许雅柯 《包装工程》2019,40(2):236-239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方法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创意产品的价值内涵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选取剪纸、回纹符号等传统文化元素,就其在各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技巧进行论述。结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产生的力的博弈与转化是现代创意产品设计需寻求的"变化"之道的根本。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借用文化意蕴、混搭文化张力、中式审美、现代化工艺技巧及意象化处理等"变化之道"设计手法能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社会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能够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诗经文化元素视觉化提取与衍生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将诗经文化元素运用到图形设计中,使设计方案从形态、色彩、主题等方面都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满足用户的文化需求。方法通过对诗经文化特征与艺术特征的分析,综合运用感知分析与形状文法等方法,提出了诗经文化元素视觉化提取与衍生设计的方法,实现了传统图形与现代流行风格的融合,最后以创作案例来予以验证。结论诗经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设计风格的融合,有助于提升设计对象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