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方法原位研究了丁烯/4,4-二甲基-1-戊烯无规共聚物的静态和拉伸诱导相转变行为,发现4,4-二甲基-1-戊烯共聚单元可显著减慢聚丁烯form II向form I的静态转变速度,摩尔分数3.43%及以上插入率则可抑制拉伸诱导晶型转变。恒速率拉伸实验结果表明,拉伸应力主导转变动力学。在恒应力作用下,低插入率共聚物中form I含量在经历平台期后快速增加,而循环拉伸结果则进一步说明,应力松弛及重新加载过程中相转变依然遵循应力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三配钨酚(WCl_6)做主催化剂,一氯二乙基铝(Et_2AlCl)做助催化剂,蒎烯(Pinene)为共聚单体与双环戊二烯(DCPD)进行共聚,采用反应注射成型工艺制备出了聚双环戊二烯/蒎烯(PDCPD/Pinene)材料。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热重等表征手段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出聚双环戊二烯/蒎烯复合材料,共聚物经溶剂抽提后质量不变,且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存在DCPD加成后的特征吸收峰;热失重分析显示共聚合物仅有一个分解温度。同时考察了蒎烯用量对聚双环戊二烯/蒎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转化率的影响。材料拉伸和冲击性能在α-蒎烯和_β-蒎烯含量均为0.5%时达到最佳,与聚双环戊二烯材料相比,拉伸性能分别提高了52.78%和53.89%;其冲击性能也分别提高了23.98%和18.86%;以α-蒎烯和_β-蒎烯混合物(其中α-蒎烯占70%,β-蒎烯占30%)与DCPD共聚,其共聚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43.89%和15.4%。  相似文献   

3.
1.VLDPE 的特点甚低密度聚乙烯(VLDPE)是一专门术语,用以描述一类可供选择的重要材料——以乙烯为基础的线型共聚物。各供应厂家为制造VLDPE 使用高于常规数量的高级α-烯烃共聚单体(丙烯、丁烯、己烯、辛烯),使 PE 的密度下降到0.915~0.880g/cc 的范围,即低于低密度 PE 定义范围的下限。添加较多的共聚单体可增加乙烯主链上的短链支化密度,从而提  相似文献   

4.
二烯烃-苯乙烯类单体序列结构极大程度上影响相关橡胶类产品(丁苯橡胶、多元集成橡胶)或树脂产品(丁苯树脂)的综合性能。活性阴离子聚合在共聚单体序列类型调控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如严格嵌段序列、渐变嵌段序列、无规序列及交替序列等。新型间戊二烯(PD)单体可以通过阴离子共聚合实现其与苯乙烯类单体特殊交替序列共聚物的合成,异戊二烯(IP)阴离子聚合可以实现高顺式1,4-结构聚合物的定向合成。文中以PD、苯乙烯(ST)和IP为共聚单体,在环己烷中(含0.015%四氢呋喃)通过正丁基锂(n-BuLi)引发聚合合成了多元共聚物,重点考察了共聚动力学和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1)聚合动力学显示均聚合速率ST>IP>>PD,ST/IP和PD/IP二元共聚显示经典“双S”转化率曲线,ST/PD二元共聚速率与IP均聚速率相当(;2)核磁氢谱和竞聚率数据显示ST/PD二元共聚符合经典交替共聚行为,结合红外数据表明,二元共聚产物1,4-结构含量高于90%,反1,4-结构含量高于85%;(3)三元共聚转化率与瞬时共聚单体组成关系表明,异戊二烯以高顺1,4-结构插入苯乙烯-间戊二烯序列中,...  相似文献   

5.
以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N-苯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马来酸酐四元共聚物。保持马来酸酐单体质量分数为5%,N-苯基马来酰亚胺单体质量分数为30%,改变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的投料比合成系列四元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四元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四元共聚物对ABS树脂耐热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α-甲基苯乙烯和苯乙烯的投料比为1∶1,数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50×10~4左右的四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最高达到253.3℃,5%热分解温度可达到351℃。该共聚物可使ABS共混物T_g升高到124.7℃,且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以1,8-萘二甲酸二甲酯为共聚单体,与2,6-萘二甲酸二甲酯和乙二醇进行共聚,得到U形1,8-萘结构单元含量分别为2%和5%(质量分数)的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DSC测试表明,与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相比,含有1,8-萘结构单元共聚物的Tg和Tm略有降低,而1,8-萘U形结构单元的引入可以增加PEN的热结晶速率。采用Avrami模型得到了PEN及共聚物的Avrami指数n、结晶速率常数K以及半结晶时间t1/2。PEN、含2%1,8-萘结构单元共聚物和含5%1,8-萘结构单元共聚物的半结晶时间t1/2分别为2.62min、2.09min和1.24min,表明U形1,8-萘结构单元的引入确实可以增加聚合物的结晶速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相沉淀聚合法制备了不同摩尔配比的丙烯腈(AN)-醋酸乙烯酯(VAc)共聚物,通过静电纺丝制备了不同聚合物电纺液浓度及不同共聚配比的聚丙烯腈-醋酸乙烯酯复合纤维膜,利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对电纺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随电纺液浓度升高,电纺纤维直径变粗;随着醋酸乙烯酯含量的增加,PAN-VAc复合纤维热稳定性增加,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增加。经冷压处理后,AN/VAc摩尔比为85/15的电纺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幅度达52.93%,而拉伸模量增加幅度达40.89%。  相似文献   

8.
黄虹云  李伟  费又庆 《材料导报》2016,30(20):100-103
以己内酰胺(CL)和十二内酰胺(LL)为单体,采用阴离子开环共聚制备尼龙6/12(PA6/12)共聚物,主要研究了LL添加量对共聚物热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断面形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LL的添加量由0%增加到30%时,PA6/12共聚物熔融温度从218.0℃降低到182.6℃,结晶温度由168.9℃降至117.8℃,晶型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其结晶度由22.88%降低至13.58%,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都有一定程度降低,断裂伸长率由60%增大到325%,并在共聚物拉伸断面观察到大量直径为100nm、长度为1μm左右的纳米纤维状物质。  相似文献   

9.
用Fe(acac)3-Al(i-Bu)3-α,α ′-联吡啶(acac=乙酰丙酮)催化马来酸酐(MA)与环氧环己烷(CHO)开环交替共聚,研究了Fe /Al、Fe/α,α′-联吡啶摩尔比对聚合的影响,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共聚物的交 替度,测得共聚物中马来酸酐含量达33%以上.共聚物分子量用凝胶渗透色谱仪测得,分析 表明共聚物分子量分散度很窄.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共聚反应速度与单体浓度呈一级关系,表观活化能为25.4 kJ/mol.  相似文献   

10.
以1,5-环辛二烯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反应制备了功能性单体5-溴代丙酸酯基-环辛烯(M1)。采用Grubbs II代催化剂(G2)对单体M1进行开环易位聚合反应(ROMP)制备了均聚物P1。调整M1与环辛烯的单体投料比,通过开环易位共聚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无规共聚物P5%、P10%、P15%和P20%;共聚物中功能性单体M1的含量与单体配比接近,且无规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比均聚物要窄。对不饱和聚合物进行化学加氢反应,制备了饱和的功能化聚烯烃。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功能单体M1投料比例的增加,无规共聚物的熔点呈现下降趋势;加氢后的饱和聚合物HP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不饱和聚合物P1提高了40℃;加氢后饱和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亲水性链段、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疏水性链段,将二者按不同质量比混合,采用自由基共聚合法制备了单体质量比不同的两亲性共聚物P(AMPS-co-MMA),通过相转变法制备PVDF/P(MMA-co-AMPS)共混改性膜。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热失重法分别表征该共聚物的组成和热稳定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拉伸实验研究了单体不同比例的两亲性共聚物对共混改性膜的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MPS和MMA发生了聚合反应;PVDF/P(MMA-co-AMPS)共混改性膜具有典型的非对称结构;随AMPS含量增加,复合膜中PVDF的β晶型含量降低,当AMPS/MMA质量比为1/3时,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达最大,分别为1.8448N/mm~2、18.0630%。  相似文献   

12.
以氧化还原体系为引发剂,采用自由基胶束共聚合法制备了疏水缔合型二元共聚物聚(丙烯酰胺/N-辛基丙烯酰胺)P(AM-C8AM)。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单体浓度、疏水单体含量、添加剂用量对疏水缔合水溶性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1%,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5%,尿素的质量分数为2%,甲酸钠的质量分数为0.0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质量分数为0.004%,引发温度为15℃时,成功合成了疏水缔合型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为1258.43。测定了聚合物水溶液的表观黏度,考察了其耐温抗盐性,在80℃时黏度仍能达到71.6mPa·s,黏度保持率为58.35%。并将其与普通均聚物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间戊二烯单体与苯乙烯可以通过阴离子共聚合实现特殊交替序列结构共聚物,此类材料在高抗冲击性树脂和增韧材料方面有特殊用途。本文利用苯乙烯(ST)、间戊二烯(PD)和对甲基苯乙烯(MST)的阴离子共聚合方法,通过“一步法”制备了新型序列共聚物,并对聚合动力学及共聚物微观序列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均聚单体活性ST>MST>>PD,聚合反应动力学级数n=1,单体均可以定量转化;1H-NMR在线分析表明,PD/ST和PD/MST共聚单体等摩尔消耗,结合竞聚率数据推测PD倾向与苯乙烯类单体均可形成交替结构,且PD主要是1,4-加成方式嵌入主链;三元共聚活性可控程度极佳,相对分子质量与转化率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分子量分布低于1.10;三元共聚物中间戊二烯组成(FPD=0.5)似乎与转化率无关,但ST和MST共聚单体含量均与转化率成线性关系;基于PD独特的二元交替共聚行为,推测了可能共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聚氨酯为壁材,对高分子聚α-烯烃黏弹性聚合物颗粒表面进行了微胶囊包覆制备的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讨论了相关的分子设计,以丙三醇和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为聚合活性单体,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了性能稳定的聚氨酯微胶囊.研究了合成聚α-烯烃微胶囊壁材的单体种类、配比、粒度和壁材用量对包覆性能的影响,对聚α-烯烃微胶囊的表面性状、油溶性、耐热性和抗压性做了测试及分析,同时采用油品减阻剂室内模拟环道评价系统对减阻增输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包覆壁材分子设计中应对支链的长度和支链数目有具体的要求;确定了在水溶液体系中,异氰酸酯基(-NCO)与羟基(-OH)摩尔比为1∶1,聚α-烯烃颗粒粒度为60~80目(250~180μm),聚氨酯壁材用量占聚α-烯烃颗粒质量的0.5%,表面活性剂用量为聚α-烯烃质量的0.1%;常压25℃为聚氨酯包覆聚α-烯烃制备微胶囊的合理工艺条件;制备的聚α-烯烃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表观形貌性状、较快的释放速度,制备的微胶囊不影响原有减阻效果、并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抗压性.同时聚α-烯烃微胶囊在常温下以粉末状固体形式储存,具有现场使用时直接分散到注入溶剂中形成油品减阻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占单体摩尔量0.02%的低铜盐催化剂体系进行电子转移活化再生催化剂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RGET ATRP),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丙烯酸正丁酯的6臂星形聚合物。采用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对共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共聚组成和玻璃化转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将共聚物配制成涂料用树脂溶液,研究表明星形聚合物溶液黏度和对剪切力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同等相对分子质量线型聚合物。采用巯基乙醇与六臂星形共聚物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端羟基星形共聚物,与异氰酸酯固化剂复配得到清漆。清漆的表干时间短,基本力学性能良好,达到了丙烯酸酯面漆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同向啮合双螺杆挤出机中,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成功合成了苯乙烯(St)/异戊二烯(Ip)/丁二烯(Bd)三元集成橡胶SIBR及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热塑性橡胶(SIS)。通过对螺筒温度以及二烯烃单体加料位置的精确控制,成功抑制了聚合过程中凝胶的生成。核磁共振氢谱、凝胶渗透色谱及动态力学分析证明,由St/Ip/Bd混合单体制得一种多嵌段共聚物,而与正丁基锂等摩尔比引入的四甲基乙二胺(TMEDA)使得该共聚物的无规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另由St和Ip单体两次顺序加料偶联法制得一种具有较规整的SIS三嵌段共聚物,该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分别为7.9×104和1.8。拉伸性能测试表明,2种共聚物的拉伸强度均在15 MPa以上。  相似文献   

17.
设计合成了双功能共聚单体3-酰胺基-3-丁烯酸甲酯(MMPA),以二元共聚合代替传统的三元共聚合,采用水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超高分子量丙烯腈二元共聚物作为碳纤维前驱体。采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和热失重分析仪详细研究了单体配比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结构及预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单体MMPA的加入使预氧化温度由240℃降低至213℃,且投料中随着MMPA含量的增加预氧化温度降低,预氧化程度加深,合成的共聚单体MMPA能够有效改善丙烯腈聚合物的预氧化性能,宽化放热峰,避免放热集中;水相悬浮制备得到的丙烯腈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高达106.7×10~4,有利于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20051108 具有优良柔韧性、透明性、耐热、耐冲击的聚丙烯薄膜和容器 薄膜与容器由丙烯和C2-8的α-烯烃(含乙烯)的共聚物构成。其中丙烯含量85%~95%,二甲苯可溶物含量(CXS)10%~90%,熔融峰温160℃,拉伸应力为15MPa。薄膜采用了1种固体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倪晓春 《硅谷》2010,(10):51-51
<正>乙丙橡胶(EPR)是继Zieg1er-Natta催化剂的发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现后问世的一种以乙烯。丙烯为基本单体的共聚橡胶,分为二元乙丙橡胶(EPM)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两大类。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轭二烯烃的共聚物。EPR具有许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胶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加之单体价廉易得,用途广泛。目前,  相似文献   

20.
《功能材料》2012,43(10)
采用熔融缩聚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可降解的6-氨基己酸(6N)和β-丙氨酸(βA)的二元共聚物(PAA),并研究了该共聚物的性能。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材料是2种单体的聚酰胺共聚物;随β-丙氨酸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结晶度、熔融温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分解温度呈依次减小的趋势,当共聚物中2种单体摩尔比为1∶1时,其为无定形共聚物。共聚物在去离子水中的降解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不同单体比例合成的共聚物中,共聚物的降解速率与共聚物的结晶度成反比,当聚合物中2种单体摩尔比为1∶1时,聚合物的降解速度最快,2周后几乎完全降解;整个降解过程中,降解液的pH值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在环保方面,该材料可望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