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阳  付锐  吴初娜  张琼 《人类工效学》2010,16(1):24-26,56
交通标志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制、引导交通流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各类交通标志在真实环境中的使用效果;本文通过城市道路实车试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驾驶员在日常驾驶中使用标志的情况和标志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考察;研究认为,驾驶员对城市道路中设置的交通标志总体上是信赖的,并且,随着驾驶经验的积累,驾驶员对标志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公交车驾驶员驾驶态度与驾驶行为对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并解释风险感知能力是否在二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方法 使用危险行为态度量表、亲社会和攻击性驾驶行为量表和风险感知量表对310名公交车驾驶员进行测量。结果 与男性公交车驾驶员相比,女性公交车驾驶员更容易出现亲社会驾驶行为。公交车驾驶员对自身违反交通速度条例的态度、对他人粗心驾驶的态度和对酒后驾驶的态度赞成,对其亲社会驾驶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在危险行为态度对公交车驾驶员亲社会驾驶行为和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均发挥了调节作用。结论 风险感知在驾驶态度对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的风险行为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了解驾驶员风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预测和干预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搜集了1980-2011年被SCI数据库索引的相关文章,将影响风险驾驶行为的因素分成了驾驶员个人差异、驾驶能力的暂时性损伤和认知以及社会心理因素3类,并概要评述了每一类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和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认知分心是指驾驶员的心智偏离首要驾驶任务。手机通话、与乘客交谈、分析GPS导航信息以及做白日梦等活动都会导致认知分心。本文概述了认知分心对驾驶安全造成的潜在负面影响,分析了驾驶员特质、驾驶任务要求、次要任务要求以及自我调节因素对认知分心的调节作用,最后展望了对驾驶员认知分心的监测、预防和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建民  汪巧凤  张俊 《包装工程》2023,44(14):152-161
目的 选取自动驾驶中后方来车的典型场景,探究基于透明度人机界面(HMI)设计对驾驶员认知的影响。方法 采取文献查阅、场景分析、实验评估等研究方法,使用态势感知的透明度(SAT)理论模型,设计了该场景下的HMI界面,并在驾驶模拟器上进行了设计验证。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HMI透明度水平与驾驶员对系统的信任度呈正相关,但感知工作量无显著变化。另外,不同水平的透明度信息会影响驾驶员的态势感知能力,而驾驶员对当前情境的理解与信任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 HMI的透明度设计会从三个方面影响驾驶员的认知,分别是态势感知、工作负荷和信任度。因此在对人机界面进行透明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对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国驾驶员风险驾驶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修正的曼彻斯特DBQ问卷对349名中国驾驶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EFA)得到了4因子结构模型,分别命名为认知错误、违规行为、无意失误和记忆力流失,并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了性别与驾驶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男性驾驶员更容易发生违规行为,而女性驾驶员发生无意失误行为的频率较男性驾驶员偏高。通过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了驾驶员的统计学信息、4因子以及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Logistic回归的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表明违规行为和年龄是影响交通事故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
对智能车载交互界面信息进行色彩编码,提高视觉信息的辨识度,从而降低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提高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认知绩效及驾驶安全性。对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视觉认知过程进行分析,构建视觉注意模型。然后通过问卷形式来获取视觉信息功能元素的操作复杂度、驾驶相关度和使用频率之间的关系,结合调研结果得到使用权重较高的功能元素。对使用权重高的功能元素进行图标设计,通过用户反馈得出最优的图标色彩编码。依据图标方案用户调研数据,在某汽车企业的三种企业形象色中,蓝色是相对于其他两种颜色易于捕获的色彩。蓝色易于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进行注意捕获,从而提高驾驶员的认知绩效,将蓝色应用于智能车载信息交互界面呈现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驾驶员在自动驾驶系统遇到无法处理的交通情况时需要尽快恢复情景意识,进行驾驶操控权的接管,由于自动驾驶中驾驶员将更多的从事驾驶次任务,需要进行有效的自动驾驶接管信息提示设计,降低认知负荷,提高接管绩效,改善驾驶体验。方法触觉显示是在视听通道失效的情况下,获取驾驶情景信息的有效方式。基于自主开发的触觉坐垫,研究分层振动警示接管策略对情景意识恢复和用户体验的影响。实验共有24名被试,每个被试将进行单层级、双层级和三层级接管实验。被试在接收到振动警示后,需要中止当前的非驾驶相关任务,接管汽车的控制,并躲过风险情境。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层级振动警示,多层振动警示能提高接管绩效,尤其在高负荷道路和低负荷道路中。三层级振动警示的综合评价最高,但同时也带来了额外的认知负荷。  相似文献   

9.
驾驶员风险认知模型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回顾了国外关于驾驶员风险认知的研究概况,重点介绍了四种概念模型及影响风险认知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驾驶员风险认知的动态模型的构思以及开展我国驾驶员风险认知研究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驾驶环境中,人的认知资源和容量有限,当车载人机交互界面(HMI)信息量太大、交互逻辑过分复杂时,会造成用户认知失衡,增加安全风险。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从车载HMI、驾驶员、车载HMI与驾驶员的交互三个维度出发,分析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车载HMI设计策略,为车载HMI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复杂的道路交通状况以及智能车机交互系统会增加驾驶员的心理负荷,降低其对刺激的检测绩效,从而增加驾驶安全风险、导致事故发生。本文从负荷理论出发,综述了心理负荷对于驾驶员刺激检测的影响,以及其它因素的调节作用。(1)不同类型的心理负荷会对驾驶条件下刺激检测造成一定影响。一方面,不管在单通道还是跨通道条件下,高知觉负荷都会降低驾驶任务中的刺激检测绩效,主要通过影响驾驶员注意选择发生的阶段。另一方面,认知负荷也会影响驾驶员的刺激检测,主要通过影响驾驶员内源性注意的执行控制能力从而决定驾驶员对于刺激检测的次序。(2)心理负荷对驾驶员刺激检测的影响还会受到驾驶员年龄差异、对刺激检测的反应方式以及特殊刺激等其它因素的调控。未来可从心理负荷机制的角度研究各因素对驾驶员刺激检测产生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驾驶员气质与驾驶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研究驾驶员气质差异与驾驶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1名驾驶员参与驾驶模拟实验,获取受试者的气质与驾驶行为数据,再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气质类型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胆汁质驾驶员的操纵行为安全性较差,有事故倾向性特征;粘液质驾驶员的操纵行为安全性较好,是四类驾驶员中最适合做驾驶员的气质类型。结论通过驾驶员气质测评可以预测驾驶员的驾驶操纵行为,评价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水平,可为驾驶员的甄选、培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中文版与德文版Driving Angry Scale(DAS)对中国大陆与德国驾驶员进行施测,比较中德两国驾驶员驾驶愤怒水平的差异。方法将DAS分别翻译为中文与德文,通过纸质问卷发放以及网络调查的方式对259名中国大陆的驾驶员与472名德国驾驶员的愤怒驾驶水平进行测量。结果中国驾驶员的驾驶愤怒概念与13项目6维度模型拟合较好,德国驾驶员的驾驶愤怒概念则与14项目6维度模型拟合较好;中国驾驶员总的驾驶愤怒水平要显著低于德国驾驶员,且中国被试随着年龄的增加,驾驶愤怒水平也在增加;德国驾驶员的驾驶愤怒水平则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且随着驾龄增加而减少。结论中国驾驶员的"驾驶愤怒"概念与原6维度模型有较大差别,而德国驾驶员的"驾驶愤怒"概念组成则与原先的6维度模型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驾驶行为干预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驾驶行为风险度的分析,构建了驾驶行为风险自动平衡模型。深入探讨了行车过程中的警戒危险、目标危险与感知危险三种危险水平及其与事故发生的关系,提出用电子雷达、行车记录仪等技术手段来识别并干预驾驶员的不安全驾驶行为,通过减少驾驶员的不安全驾驶行为来预防、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并指出了这一方法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15.
危险知觉是指驾驶员对交通情境中潜在的危险进行识别并作出行为反应的一种能力。文章重新界定了危险知觉的概念,区分了危险知觉与风险认知的概念及机制,分析和归纳了危险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驾驶经验、职业类型和人格等。为了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为:深入探索危险知觉影响因素、重视危险知觉的应用及开发相关测量技术。  相似文献   

16.
驾驶决策需要充分提取交通环境包含的信息以避免事故发生,其会受到时间压力的影响。时间压力对驾驶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策略的选择与驾驶决策质量两个方面。探究驾驶决策的研究模型、驾驶决策的时间压力范式以及时间压力对驾驶决策的影响对研究时间压力如何影响驾驶决策以提高驾驶员的决策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应关注时间压力如何提高驾驶员决策能力的心理机制,时间压力与A型人格、B型人格相互作用对驾驶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我国驾驶员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从疲劳驾驶、外界因素、利益驱使和侥幸心理等方面,对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从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和驾驶习惯三个方面,对驾驶员安全驾驶心理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培  饶培伦 《工业工程》2012,15(3):136-141
观测骑自行车人的违规行为,研究提高机动车和自行车交互安全的对策。通过实地观测研究了在混合交通情况下骑自行车人的违规行为及其严重程度。研究者提出通过向机动车驾驶员发送自行车速度和方向信息,帮助驾驶员提前注意到自行车并及时采取避让措施,从而提高交互安全,并通过仿真驾驶实验验证了该对策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观测过程中有大量骑车人违规行驶,最严重的两类行为是闯红灯和逆行。两个观测地点闯红灯的比例为高峰时段40.6%和55.7%,非高峰时间段60.9%和44.6%。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机动车左转、直行和右转三种场景下,通过发送提示信息对参试者的风险认知、机动车驾驶员的行为调整时间、二者距离最近时的速度、分开时的距离都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从驾驶适应性理论视角,整合中国1990-2011二十年来有关驾驶员驾驶适应性的心理因素的研究结果,将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引入研究机动车驾驶适应性的各种影响因素。研究综合了38篇文献,经过统计分析和软件元分析,发现影响驾驶员安全行车的主要因素根据效用度大小分别是风险态度(0.84),攻击性(0.58),情绪(0.57),焦虑(0.49),感觉寻求(0.37)。研究结论为中国的驾驶适应性测量评估内容丰富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驾驶员行为习惯的参数化研究对于评价驾驶员的驾驶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驾驶习惯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基于车载诊断系统(OBD)技术分析驾驶参数并获得可靠的驾驶习惯评价指标。方法通过对各驾驶相关的参数进行时序稳定性检验,表明OBD提供的一些指标能作为驾驶习惯的参数化评估指标。结果通过OBD技术提取的一些参数具有时序稳定性,可以作为驾驶习惯的参数化指标。结论驾驶参数的稳定性是很多驾驶行为因果分析的隐含前提,本研究结论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驾驶行为习惯,也为驾驶行为的因果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