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兴趣点推荐算法收集用户的历史行为记录,根据收集到的记录推测用户偏好,结合用户偏好向用户推荐新的兴趣点。针对传统的兴趣点推荐过程中,用户的隐私信息容易被泄露的问题,利用差分隐私保护机制对用户信息进行保护,防止被恶意攻击。差分隐私保护实现机制主要包括指数机制和拉普拉斯机制,均被使用于地理位置隐私保护算法中。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地理位置隐私保护算法根据数据集中各项记录的相互关系建立位置搜索树;运用指数机制并结合树的结构挑选出经常访问的k项纪录;对这k项记录添加拉普拉斯噪声,发布加噪后的位置搜索树。实验表明,该算法能在推荐效果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  相似文献   

2.
胡闯  杨庚  白云璐 《计算机科学》2019,46(2):120-126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挖掘技术在研究和应用等领域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大量敏感信息披露给用户带来了众多威胁和损失。因此,在聚类分析过程中如何保护数据隐私成为数据挖掘和数据隐私保护领域的热点问题。传统差分隐私保护k-means算法对其初始中心点的选择较为敏感,而且在聚簇个数k值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聚类结果的可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差分隐私k-means聚类方法聚类结果的可用性,研究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差分隐私的DPk-means-up聚类算法,同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比较实验。理论分析表明,该算法满足ε-差分隐私,可适用于不同规模和不同维度的数据集。此外,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隐私保护级别下,与其他差分隐私k-means聚类方法相比,所提算法有效提高了聚类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笔者介绍了差分隐私保护的研究背景、差分隐私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k-means算法的隐私泄露问题。针对传统面向差分隐私保护k-means算法存在簇中心选取随机性导致聚类可用性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指数加噪机制与密度估计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初始聚类中心,从而保证初始中心挑选的合理性,保障样本数据的隐私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新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聚类结果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差分隐私的数据扰动技术是当前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热点,为了实现对敏感数据差分隐私保护的同时,尽量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对隐私参数的合理设置、对添加噪声后数据进行优化是差分隐私保护中的关键技术。提出了隐私参数设置算法RBPPA以及加噪数据的优化算法DPSRUKF。RBPPA将隐私参数设置构建于数据访问者和贡献者的信誉度之上,并与数据隐私度以及访问权限值关联,构造了细粒度的隐私参数设置方案; DPSRUKF采用了平方根无味卡尔曼滤波处理加噪数据,提高了差分隐私数据的可用性。实验分析表明,该算法实现了隐私参数的细粒化设置以及加噪数据优化后数据精度的提高,既为敏感数据的应用提供了数据安全保障,又为数据访问者提供了数据的高可用性。  相似文献   

5.
位置隐私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力和隐蔽性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位置隐私保护中存在的隐私安全性与位置信息可用性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声加密机制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差分位置隐私保护协议,通过极坐标下的差分隐私噪声产生机,将位置信息加噪过程转变为一个维度,节约了隐私保护预算。通过分簇机制及噪声的加解密还原机制,有效 增加了位置可用性,在相同隐私保护强度下使得节点位置平均偏移更小。最后通过与其他差分位置隐私机制对比仿真?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协议具有更高的节点位置可用性。  相似文献   

6.
轨迹数据保护方法是当前隐私保护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现有轨迹数据隐私保护方法多数采取在所有位置点上加噪的策略,这在保护轨迹数据的同时也降低了保护后数据的可用性。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入兴趣区域的差分隐私轨迹数据保护方法。该方法首先将用户长时间停留的相近位置点集合定义为兴趣区域,将兴趣区域的中心点定义为驻留点。然后通过划定阈值的方式,从所有驻留点中挖掘出频繁驻留点,使用驻留点替代原轨迹数据中对应的兴趣区域,精简轨迹数据。最后利用Laplace机制对频繁驻留点进行加噪。该方法仅需要在轨迹数据的局部数据点上进行加噪,即可实现对轨迹数据的差分隐私保护。分别在真实数据集和仿真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护轨迹数据隐私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差分隐私保护k- means聚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基于差分隐私保护的k-means聚类隐私保护方法。首先介绍了隐私保护数据挖掘和隐私保护聚类分析的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差分隐私保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了解决差分隐私k-means聚类方法聚类结果可用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IDP k-means聚类方法,并证明了其满足e-差分隐私保护。最后的仿真实验表明,在相同隐私保护级别下,IDP k-means聚类方法与差分隐私k-means聚类方法相比,聚类可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位置定位服务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移动计算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一方面,数据信息共享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存在由于泄露个人敏感信息而产生的弊端。因此如何保护好位置数据是关键。由于位置数据具有价值高和低密度的特性,导致现有的隐私保护方法很难兼顾数据的保护和数据的效用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差分隐私机制的位置数据隐私保护策略,通过采用多级查询树的结构来查询和发布保护后的数据,并保持了数据项间的联系。首先构建多级查询树(位置搜索树),然后遍历查询树,使用差分隐私的指数机制来选取访问频率高的k项,最后通过拉普拉斯机制给选取的k项进行加噪。实验表明,相比于其他保护策略,基于差分隐私机制的位置数据隐私保护策略可用性和数据保护程度高,算法运行时间少,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用户位置隐私保护过程中攻击者利用背景知识等信息发起攻击的问题,提出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位置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案通过利用k-匿名和本地差分隐私技术进行用户位置保护,保证隐私和效用的权衡。结合背景知识构造匿名集,通过改进的Hilbert曲线对k-匿名集进行分割,使用本地差分隐私算法RAPPOR扰动划分后的位置集,最后将生成的位置集发送给位置服务提供商获取服务。在真实数据集上与已有的方案从用户位置保护、位置可用性和时间开销方面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所提方案在确保LBS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增强了位置隐私保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位置服务隐私保护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学军  桂小林  伍忠东 《软件学报》2015,26(9):2373-2395
由于位置感知移动电子设备的繁荣,位置服务(LBS)几乎在所有的社会和商业领域广泛流行.虽然LBS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利益,但也给用户的隐私造成了严重威胁.因为用户享受LBS的同时需要向不可信的LBS提供商泄露其位置和查询属性,而附加在这些信息上的上下文揭露了用户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健康状况等.如何保护用户的隐私免受恶意提供商的侵犯,对LBS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LBS隐私保护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首先介绍LBS隐私的概念和威胁模型;然后,从系统结构、度量指标、保护技术等方面对现有的研究工作进行细致的分类归纳和阐述,重点阐述当前LBS隐私保护研究的主流技术:基于扭曲法的隐私保护技术;通过对各类技术性能和优缺点的分析比较,指出了LBS隐私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电动汽车接入充电点位置的隐私保护算法不可抵御背景知识攻击和不可信第三方的隐私攻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本地化差分隐私的电动汽车接入充电点位置隐私保护方法.使用基于距离变换的栅格算法对充电点分布构建维诺图并编号;在客户端对每辆电动汽车所在充电点位置数据进行K-RR随机响应,使结果满足本地化差分隐私,并提供一种在扰动结果上获得电动汽车计数分布无偏估计的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在真实数据中与k-匿名方式在查询误差率相当的情况下,其算法安全性及效率更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密文的数据库可以有效实现数据库安全.文献[1,2]提出一种索引机制,但安全性和任务分配存在问题.文献[3,4]提出用一种秘密同态的技术解决此问题.但如何实际实现未提及.提出了基于秘密同态的实现模型,同时对秘密同态的数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并证明了在实数范围内以目前运算的基础是不可行的,必须在拓扑空间或环上定义一种新的运算.  相似文献   

13.
Privacy preservation is becoming a critical issue to data‐mining processes. In practice, a data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s often needed to preserve privacy. However, data transformation would introduce a data quality issue. In this case, the impact on data quality due to the data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estimated and made clear to the user of the data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k‐anonymization transformation in associative classification. The privacy preservation and data quality issues are considered in twofold. First, we propose a frequency‐based data quality metric to represent the data quality for associative classification. Second, a novel heuristic algorithm, namely minimum classification correction rate transformation, is proposed. The algorithm is guided by the classification correction rate of the given datasets. We validate our proposed metric and algorithm wit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repository dataset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our proposed metric can effectively demonstrate the data quality for associative classification.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not only efficient but also highly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4.
Members of health social networks may be susceptible to privacy leaks by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ey leave behind. The threat to privacy increases when members of these networks reuse their pseudonyms in other social networks. The risk of re‐identifying users from such networks requires quantitative estimates to evaluate its magnitude. The estimates will enable managers and members of health social communities to take corrective measures. We introduce a new re‐identification attack, the social network attack, that takes advantage of the fact that users reuse their pseudonyms. To demonstrate the attack, we establish links between MedHelp and Twitter (two popular social networks) based on matching pseudonyms. We used Bayesian networks to model the re‐identification risk and used stylometric techniques to identify the strength of the links. On the basis of our model 7‐11. 8% of the MedHelp members in the sample population who reused their pseudonyms in Twitter were re‐identifiable compared with 1% who did not. The risk estimates were measured at the 5% risk threshold. Our model was able to re‐identify users with a sensitivity of 41% and specificity of 96%. The potential for re‐identification increases as more data is accumulated from these profiles, which makes the threat of re‐identification more serious.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护原始签名人的隐私,提出了一种消息保密的代理签名方案.在代理授权过程中,原始签名人通过盲签名的方法把消息和其他代理授权参数一起传递给代理签名人,该方案能够保证除了指定的消息接收人外,其他人无法了解消息内容;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原始签名人希望在代理签名中隐藏代理签名人的身份,消息接收者无法从代理签名中识别代理人身份,在出现争议时,可以揭示代理人身份.提出的方案能够满足上述两种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卫生领域也开始探索生物医疗大数据的新用途、新价值。随着生物医疗大数据在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相应的数据安全隐患也随之出现,其隐私安全保障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加强人们对生物医疗数据的保护意识,需要从数据的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在采集、存储、访问、应用、共享、销毁这些阶段,对生物医疗大数据的操作、管理行为进行规范,并初步搭建了一个大数据云平台来实现电子数据的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Android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其平台上的恶意程序也呈爆发趋势,尤其是Android应用的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重。随着技术的发展,Android应用隐私泄露的隐蔽性越来越高,检测难度越来越大,例如使用反射技术来隐藏隐私泄露的操作。面对这一挑战,对Android应用程序的伪代码进行检测分析,并对伪代码中出现的反射调用检测提出新的分析方法,通过将反射调用的参数进行组合还原为标准的函数调用,使得反射调用显式化,从而检测出原本没法检测确认的隐私泄露行为。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了Android应用隐私泄露的静态检测工具,并通过对市场上的普通应用软件和收集的恶意程序进行实验分析,验证了分析方法和工具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带动了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与此同时安全与隐私问题也成为医疗信息系统(HIS)的重要需求。在RBAC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面向患者的隐私保护访问控制模型。该模型支持患者根据自身的隐私偏好定义个性化的访问控制策略,有效地解决了患者敏感数据的泄漏问题,满足了患者的个性化隐私保护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化、开放性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的出现,针对个人健康隐私信息的保护技术成为关注热点.在现有访问控制技术的基础上,结合现行HIS对于访问控制的需求,提出了HISPAC(HIS Privacy Access Control)模型.该模型引入目的管理概念,克服了现...  相似文献   

20.
在物联网中的认证和密钥协商过程中,如果用户的身份信息以明文的形式传输,攻击者可能追踪用户的行动轨迹,从而造成信息泄漏。针对大多数基于身份的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不能保护用户隐私的问题,提出一个基于身份的匿名认证和密钥协商协议。在设计的认证和密钥协商方案中,用户的身份信息以密文的形式传输,解决了用户的隐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