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由于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是一种新型公钥密码体制,它既克服了密钥托管问题,又不需要使用公钥证书,而在标准模型下所构造的方案与在随机语言模型下所构造的方案相比,具有更高的可证安全性,因此,该文在标准模型下,提出了一个无证书代理环签名方案。与现有的代理环签名方案相比,它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和可证安全性,能够归约于CDH(computational diffie-Hellman)问题假定。分析结果表明:它既能有效抵制来自密钥生成中心和授权人的伪造攻击,又能满足代理环签名的其他安全性需求;并且,该方案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只需要两次对运算。  相似文献   

2.
无证书密码体制解决了基于身份公钥密码体制中的密钥托管问题和基于传统公钥证书密码体制中的证书管理问题,基于此无证书密码体制已成为密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最近,樊爱苑等人提出了一个无双线性对运算的无证书签名方案,通过对其进行安全性分析,发现该方案不能抵抗A-I类伪造攻击,并给出了一种具体的攻击方法.针对该方案的安全缺陷,提出了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了正确性、安全性以及效率分析,分析结论表明改进方案在保持原方案高效性的同时,能抵抗A-I类和A-II类伪造攻击,提高了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降低计算开销,许春根提出一种无对运算的无证书代理签名方案;张俊茸提出一种无证书代理环签名方案,融合了无证书密码体制、代理签名和环签名的优点。分析指出,许春根方案的代理密钥产生算法存在严重缺陷,致使代理人无法进行有效签名;张俊茸方案存在原始签名人密钥泄露及仿冒授权攻击、公钥替换攻击和匿名性缺陷。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弥补了已有方案的安全缺陷,且计算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4.
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既简化了传统公钥密码体制负担过重的密钥管理问题,又消除了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所固有的密钥托管缺陷.基于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提出一个高效的环代理签名方案,其成员私钥不再由密钥生成中心KGC单独产生,而由KGC和用户合作生成.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比较,该方案既具有环签名的无条件匿名性,原始签名人能匿名授权代理权限,又满足强代理签名的所有安全特性,能够有效抵制KGC的强伪造攻击;其环代理授权过程,不需要双线性对运算且标量乘运算代价较现有最优方案减少了一半,其效率具有明显优势,适用于需要匿名性且带宽受限的场合.  相似文献   

5.
叶胜男  陈建华 《计算机科学》2021,48(10):272-277
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结合了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和传统PKI公钥密码体制的优势,克服了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的密钥托管问题及PKI系统的证书管理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对Hassouna等提出的一个强安全无证书签名方案进行安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不能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存在消息篡改攻击,且方案未使用根据系统主密钥生成的私钥进行签名,所以不是无证书签名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无证书签名方案,在随机预言机模型下,基于椭圆曲线Diffie-Hellman问题假设,证明了该方案可以抵抗第一类强敌手和第二类敌手的攻击,满足存在性不可伪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身份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基于身份的密码体制中,用户的公钥由用户的身份信息决定,不需要CA颁发公钥证书,解决了公钥存储和管理问题。门限代理签名因其可以将签名权利分散于一个签名团体,可以有效防止代理签名权的滥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双线性映射对构造了一个基于身份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分析了方案的可区分性、可验证性、强不可伪造性、强可识别性、强不可否认性等安全特性,并指出该方案可以很好地抵抗合谋攻击。  相似文献   

7.
一个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无证书公钥密码体制和代理盲签名相结合,利用两者的优点,提出一个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该方案具有盲签名的盲性以及不可追踪性,同时消除了对证书的依赖,能够解决密钥的托管问题。在适应性选择消息及适应性选择身份攻击下,该方案可以体现出存在性不可伪造的特点,能够有效抵抗公钥替换攻击。  相似文献   

8.
为了克服基于身份密码体制的密钥托管问题和基于无证书密码体制的公钥替换问题, 研究者提出了基于证书密码体制的概念。针对李志敏等人提出的基于证书的签名方案提出分析, 证明其不满足不可伪造性; 针对黄茹芬等人提出的基于证书盲签名方案提出分析, 结果表明它不能抵抗公钥替换攻击; 对何俊杰提出的基于身份的部分盲签名方案提出分析, 指出它不能抵抗窜改协商公共信息攻击。  相似文献   

9.
胡国政  王展青  陆济湘  韩兰胜 《计算机工程》2012,38(13):112-113,124
分析证明某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对于无证书密码体制的2类敌手都不安全。类型I敌手利用公钥替换攻击,可以伪造任意原始签名者对代理签名者的代理授权,或伪造任意合法代理签名者的代理盲签名。类型II敌手利用预选的目标用户生成含有陷门信息的系统参数后,可以伪造该目标用户对任意其他用户的代理授权,从而使非法代理签名者生成未经授权的代理盲签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翟正元等人新近提出的基于证书的代理盲签名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该签名方案并不安全,至少能够受到两种替换公钥攻击.攻击者通过替换原始签名的公钥或者替换代理签名者的公钥都能够做到对任意选择的消息成功伪造签名.另外,对陈建能等人给出的基于证书聚合签名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指出该签名方案同样能够受到替换公钥攻击.所给出这些的攻击方法对于基于证书签名的构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张晓敏提出的高效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发现该方案不能抵抗恶意但被动的KGC攻击,也不能抵抗普通攻击者的签名伪造攻击,而且KGC与原始签名者联合可以获得代理密钥。为了避免这些攻击,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且该方案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对Xu等提出的无证书签名方案和Fan的无证书代理签名方案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指出Xu的签名方案是可以普遍伪造的。而Fan的代理签名方案中,原始签名人在授权过程中泄露了自己的私钥,且该代理签名不能抵抗公钥替换攻击,即任何人(没有代理私钥)只要替换了原始签名人和代理签名人的公钥就可以伪造代理签名人的代理签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最近提出的两个无证书代理签名方案进行了安全性研究,指出其存在相同的安全性缺陷:无法抵抗无证书签名体制中类型II的敌手实施的假冒攻击,即恶意但被动的KGC可以假冒原始签名者将任何消息的代理签名权委托给代理签名者。同时也指出了另外一个缺陷,即代理签名者的代理签名密钥容易泄露。并分析了攻击成功的原因,给出了克服攻击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指出樊睿等人的基于无证书的代理签名方案和明洋等人的基于无证书的广义指定验证者签名方案都无法抵抗替换公钥攻击,同时樊睿等人的方案也无法抵抗原始签名人改变攻击,攻击者可以伪造一个他授权代理签名人对相同消息的代理签名,此外,还指出明洋等人在安全性证明中将重放技术直接应用在无证书环境中是不正确的。通过将代理授权证书和用户的公钥作为密码哈希函数的输入,使攻击者无法替换用户的公钥及更改代理授权证书,改进方案有效提高了原方案的安全性,同时保留了原方案的其他优点。  相似文献   

15.
对无证书代理签名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指出该方案对于公钥替换攻击是不安全的,并给出具体的攻击方法.在这种攻击下,对任意指定的原始签名者和代理签名者,敌手总可以通过替换原始签名者和代理签名者的公钥伪造任意消息的代理签名.为防御该种公钥替换攻击,提出利用单向性的散列函数将公钥与其他信息进行绑定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樊睿等人提出的无证书代理签名方案进行分析,指出了该方案是不安全的。同时该方案的代理密钥生成算法由于代理签名人能够得到原始签名人的私钥,存在严重的安全缺陷,并指出同样的安全缺陷也存在于另外几个的代理签名方案中。最后,对该签名方案进行了全面改进,改进后方案的安全性是基于计算Diffie-Hellman问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魏俊懿等人提出的一种前向安全的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发现该方案不能抵抗原始签名人的伪造攻击、不具有盲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方案。通过对代理密钥生成过程以及盲签名过程的改进,克服了原方案存在的安全缺陷。利用将单向散列链嵌入签名的方法,保证了改进的方案具有后向安全性。而且,密钥生成中心与用户之间不需要建立可信的安全通道,节省了额外的开销。安全分析表明,改进的方案满足前向安全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葛荣亮等人提出的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该方案会引起公钥替换攻击和恶意但是被动的KGC攻击。为了解决此方案的安全性缺陷, 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分析表明, 改进的新方案满足无证书代理盲签名方案的所有安全性要求, 并且拥有与原方案相同的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一种无证书的代理环签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Zhang等人提出了代理环签名方案,具有代理签名和环签名的优点,在代理人代表授权人签名时,能提供代理人的匿名性。鉴于无证书密码体制的优点,在一种无证书的环签名的基础上,并在授权时采用短签名方案,提出一种无证书的代理环签名方案,该方案不需要证书的管理,也没有密钥的托管问题,并且满足代理环签名所要求的可验证性,无条件匿名性,不可伪造性,不可否认性,可鉴别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